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晰

作品数:143 被引量:2,495H指数:30
供职机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林业局重点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1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4篇农业科学
  • 15篇生物学
  • 1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61篇土壤
  • 36篇杉木
  • 31篇人工林
  • 29篇丘陵区
  • 28篇湘中丘陵
  • 28篇湘中丘陵区
  • 22篇杉木人工林
  • 21篇植被
  • 19篇有机碳
  • 18篇亚热带
  • 18篇物量
  • 15篇生态系统
  • 14篇碳贮量
  • 14篇贮量
  • 13篇植被恢复
  • 13篇杉木林
  • 13篇中亚热带
  • 13篇林地
  • 11篇生物量
  • 11篇土壤有机

机构

  • 111篇中南林业科技...
  • 24篇中南林学院
  • 15篇国家林业局
  • 6篇中南林业科技...
  • 2篇湖南省林业厅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湖南农业大学
  • 2篇宁夏农林科学...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盐城工学院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怀化市环境监...

作者

  • 137篇方晰
  • 69篇田大伦
  • 69篇项文化
  • 34篇闫文德
  • 18篇张仕吉
  • 16篇邓湘雯
  • 12篇康文星
  • 12篇辜翔
  • 12篇梁小翠
  • 10篇李雷达
  • 9篇雷丕锋
  • 9篇孙伟军
  • 8篇李胜蓝
  • 6篇唐志娟
  • 6篇陈婵
  • 5篇黄志宏
  • 5篇宁晓波
  • 5篇王光军
  • 5篇金文芬
  • 5篇李斌

传媒

  • 42篇中南林业科技...
  • 20篇生态学报
  • 18篇林业科学
  • 12篇水土保持学报
  • 10篇中南林学院学...
  • 5篇植物生态学报
  • 3篇生态学杂志
  • 3篇浙江林学院学...
  • 2篇湖南农业科学
  • 2篇广西植物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城市问题
  • 1篇南方农机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产业与科技论...

年份

  • 4篇2022
  • 4篇2021
  • 4篇2020
  • 7篇2019
  • 6篇2018
  • 2篇2017
  • 9篇2016
  • 8篇2015
  • 7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13篇2011
  • 14篇2010
  • 13篇2009
  • 6篇2008
  • 4篇2007
  • 4篇2006
  • 6篇2005
  • 8篇2004
  • 5篇2003
1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石漠化石灰土与水土保持植物葛藤化学元素含量特征被引量:1
2009年
对贵州花溪区石灰土及水土保持植物葛藤化学元素的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石灰土pH值为7.98,有机质含量为56.60 g·kg^-1.全N、全P含量分别为3.56、0.64 g·kg^-1,N和P有效率低,速效N仅占全N含量的0.47%,速效P仅占全P的1.46%.全K含量为6.92 g·kg^-1,属缺K型土壤.全Ca、全Mg含量分别为15.44、2.74 g·kg^-1.(2)微量元素含量依次排序为Fe〉Mn〉Zn〉Ni〉Pb〉Cu〉Co〉Cd.全Pb、全Zn、全Cu含量均未超过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3级标准,可以作为林地使用.(3)水土保持植物葛藤体内不同元素含量的差异较大,N、K、Ca元素含量在10 g·kg^-1以上,P、Mg元素含量为1~6 g·kg^-1,Fe元素在1000 mg·kg^-1以上,Zn、Mn、Pb、Cu元素含量为10~100 mg·kg^-1,Cd、Ni元素含量〈5 mg·kg^-1.(4)葛藤对土壤中N、P、K、Ca、Mg元素的积累能力最强,其次是对Zn、Cd、Cu、Pb元素,而对Mn、Ni、Fe元素的积累能力最弱.研究结果可为石漠化石灰土的植被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宁晓波项文化梁小翠方晰
关键词:生态学石漠化石灰土
亚热带不同植被恢复林地凋落物层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究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林地凋落物层现存量及其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的差异,为亚热带地区退化林地的植被恢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位于亚热带丘陵区的湖南省长沙县选取地域相邻、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4种处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林地:檵木-南烛-杜鹃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柯(又名石栎)-檵木针阔混交林(PLL)、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作为一个恢复序列,设置固定样地,按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和已分解层采集凋落物层分析样品,测定凋落物层现存量以及不同分解层凋落物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结果】1)凋落物层及其各分解层凋落物的现存量总体上随着植被恢复而增加,同一林地不同分解层表现为:已分解层>半分解层>未分解层,不同分解层之间的差异随着植被恢复而增大。2)凋落物层C含量以PLL最高,LCQ最低,而N、P含量总体上随着植被恢复而增高;C、N、P含量随着凋落物的分解而下降。3)无论是整个凋落物层C储量还是各分解层凋落物C储量,均以PLL最高,其次是LAG,LVR最低,而N、P储量随着植被恢复而增高。4)整个凋落物层以及各分解层凋落物的C/N比值均表现为:PLL>LVR>LCQ>LAG,而C/P、N/P比值总体上随着植被恢复呈下降趋势;C/N、C/P、N/P比值基本上随着凋落物的分解而下降。【结论】随着植被恢复,凋落物层现存量及其N、P含量增加,C/N、C/P、N/P比值下降,体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随着植被恢复逐渐优化。
杜雨潭陈金磊李雷达辜翔刘兆丹苏元博方晰
关键词:湘中丘陵区植被恢复化学计量比
3种园林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富集特征被引量:18
2009年
通过选择南方城市常见的3种园林绿化植物(杜鹃花、桂花、栀子花)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6种重金属元素(Mn、Zn、Cu、Ni、Cd、Pb)的吸收富集特征.结果表明:绿地土壤中6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Zn>Mn>Pb>Cu>Ni>Cd,平均含量分别为221.111、104.791、82.238、57.289、42.673、5.113 mg/kg,且Cu、Ni、Cd、Pb元素的来源可能相同;杜鹃花、桂花、栀子花对6种重金属元素的总平均富集能力分别为0.34、0.28、0.19,且均表现出对Mn的富集能力最强,平均富集系数分别为1.23、0.73、0.31,而对Zn、Ni的富集能力最小;杜鹃花对6种重金属的转移能力最大,总平均转移系数为1.92,其次是桂花,总平均转移系数为1.62,栀子花最小,总平均转移系数为1.09;杜鹃花对Mn元素同时具有超富集植物两个基本特征.
金文芬方晰唐志娟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土壤重金属园林植物
中亚热带4种森林凋落物量、组成、动态及其周转期被引量:79
2015年
为研究亚热带次生林保护对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等功能过程的影响。采用凋落物直接收集法,比较湘中丘陵区3种次生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和杉木人工林的凋落物量、组成特征及其周转期。结果表明:4种林分年凋落物量在414.4—818.2 g m-2a-1之间,3种次生林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3种次生林两两之间差异不显著,落叶对林分凋落物量的贡献最大,占林分凋落物量的59.9%—66.6%。杉木人工林和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的凋落物量月动态变化呈"双峰型",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呈"不规则型"。优势树种的凋落物量对其林分凋落物量的贡献随林分树种多样性的增加而下降,杉木、马尾松凋落物量的月动态与其林分凋落物量的月动态基本呈一致变化趋势,但南酸枣、青冈、石栎没有一致的变化趋势。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率最低(0.31),周转期最长(3.2 a),南酸枣落叶阔叶林分解率最高(0.45),周转期最低(2.2 a),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和周转随林分树种多样性增加而加快。可见,次生林凋落物量大,且分解快,周转期短,有利于养分归还和具有良好地力维持的能力。
郭婧喻林华方晰项文化邓湘雯路翔
关键词:湘中丘陵区次生林杉木人工林凋落物量周转期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湘中丘陵区土壤质量的影响被引量:39
2008年
对湘中丘陵区7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次生林、经济林、杉木人工林、苗圃地、坡耕地、采伐迹地、弃耕地)的表层(0~15cm)土壤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土壤密度、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作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运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和土壤退化指数评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质量水平及退化程度。结果表明:7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表层土壤密度、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差异显著;7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表现为次生林(95.35%)>经济林(73.83%)>采伐迹地(64.41%)>杉木人工林(62.61%)>弃耕地(56.30%)>坡耕地(27.35%)>苗圃地(4.84%),土壤退化指数表现为次生林(0)>经济林(-9.90%)>采伐迹地(-14.35%)>杉木人工林(-14.96%)>弃耕地(-22.22%)>坡耕地(-32.16%)>苗圃地(-40.44%),土壤退化指数与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评价结果一致,表明土壤退化指数和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均能有效地评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质量。
尹刚强田大伦方晰洪瑜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性状土壤质量土壤退化湘中丘陵区
第二代杉木人工林氮、磷、钾的吸收、积累和迁移被引量:10
2002年
通过定位观测获得数据 ,对 11年生第 2代杉木人工林中 N、P、K的吸收、积累和迁移作了系统研究 .杉木各器官中 N、P、K吸收量高低顺序为 N>K>P.杉木林中 N、P、K总贮量为 43 .0 5 4g· m- 2 ,其中 N为 2 5 .718g· m- 2 ,P为 2 .62 7g· m - 2 ,K为14 .70 9g· m- 2 .N、P、K元素的年吸收量为 7.2 62 g· m- 2 a- 1 ;年积累量为 4.83 7g·m- 2 a- 1 ,其中 N为 2 .90 1g· m- 2 a- 1 ,P为0 .2 95 g· m- 2 a- 1 ,K为 1.64 1g· m- 2 a- 1 ,年归还量为 2 .42 5 g· m - 2 a- 1 ,占年吸收量的 3 3 .3 9% .N、P、K元素的周转期分别为 19a、2 8.9a、15 a,流动能力以 K>N>P为序 ;富集率 N为 1.3 6,P为 1.2 2 ,K为 1.47,迁移速度以 K>P>N为序 .与同龄第 1代杉木林相比 ,第 2代杉木林中 N、P、K元素的迁移、循环速率较慢 .
方晰田大伦蔡宝玉高耀明
关键词:迁移
中亚热带3种次生林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被引量:5
2019年
以中亚热带地区不同演替阶段次生林为对象,研究了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PM)、南酸枣落叶阔叶林(CA)及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CG) 2种调节服务[土壤有机碳(SOC)调节、全氮(TN)调节]及1种支持服务(物种多样性)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CA的物种多样性显著高于PM、CG,CA与CG的土壤SOC、TN含量显著高于PM。3种次生林土壤SOC调节与TN调节为协同关系,物种多样性与土壤SOC、TN调节为权衡关系,PM、CA权衡表现为物种多样性具有相对较高的收益,CG权衡无固定的相对受益方。在演替前期,常绿阔叶树种比例、土壤p H分别与土壤TN调节-物种多样性、土壤SOC调节-土壤TN调节的权衡呈负相关,随着演替进行,地形因子、土壤因子及树种组成因子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产生的影响较小。
吴炜项文化勾蒙蒙徐传洪欧阳帅欧阳帅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物种多样性影响因素
速生阶段杉木人工林碳素密度、贮量和分布被引量:194
2002年
利用定位观测取得的数据 ,对速生阶段杉木人工林的碳素密度、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杉木不同器官中碳素密度变化范围在 0 4 5 5 8gC·g- 1 ~ 0 5 0 0 3gC·g- 1 之间 ,各器官碳素密度的排列顺序为 :树皮 >树叶 >树干 >树根 >球果 >树枝 ,多年生枝、叶的碳素密度比其他年龄的枝、叶要高 ;灌木层、草本层的碳素密度分别为 0 4 344gC·g- 1 、0 4 0 0 9gC·g- 1 ,死地被物层碳素密度为 0 4 341gC·g- 1 ,土壤中各层次碳素密度分布不均 ,表土层的碳素密度略低于亚表土层 ;碳贮量在杉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 ,基本与各器官的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 ,树干生物量占林分生物量的 4 7 7% ,其碳贮量占林分碳素贮量的 4 7 5 % ,枝、叶、皮、根等当中的碳贮量占 5 2 5 % ;在速生阶段杉木林生态系统中 ,碳库的总贮量为 12 7 88tC·hm- 2 ,其中植被层中碳总贮量为 35 883tC·hm- 2 ,土壤层 (包括死地被物层 )的碳总贮量为 91 997tC·hm- 2 ;速生阶段杉木林年净生产力为 7 35 1t·hm- 2 a- 1 ,有机碳年净固定量为 3 4 89tC·hm- 2 a- 1 。
方晰田大伦项文化
关键词:碳贮量速生阶段杉木人工林
湘中丘陵区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研究了湘中丘陵区人工杉木林(CL)、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PM)、南酸枣落叶阔叶林(CA)和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LG)四种森林土壤养分特征和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酶活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且与植被类型密切相关。人工杉木林和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土壤脲酶活性的季节变化表现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南酸枣落叶阔叶林和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土壤脲酶活性的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蔗糖酶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酸性磷酸酶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过氧化氢酶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人工杉木林的四种土壤酶活性均低于其他三种次生林,表明了次生林土壤微生物活性要强于人工林。通过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相关分析发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全N、水解N、全P、有效P含量均呈极显著的(p<0.01)正相关性,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与土壤全K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性,而酸性磷酸酶与全K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庞威方晰
关键词:土壤酶活性土壤肥力植被类型
人为干扰对中亚热带森林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被引量:13
2018年
为揭示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对中亚热带森林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机制,在湘中丘陵区4种处于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地域相邻的植物群落:檵木-南烛-满山红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石栎-檵木针阔混交林(PLL)、石栎-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设置固定样地,结合植物群落调查,采用收获法和建立主要树种各器官生物量相对生长方程,测定和估算群落生物量。结果表明:(1)随着人为干扰程度减弱,群落总生物量呈显著的指数函数增长(P<0.05),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物量表现为异速生长,LAG与PLL乔木层生物量差异不显著(P>0.05),4个群落灌木层生物量及其各器官、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物量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特征,草本层生物量及其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物量先下降再增高,凋落物层现存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2)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群落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不同,LVR群落灌木层、草本层生物量相当,LCQ群落灌木层生物量占明显优势,草本层生物量下降,PLL和LAG群落乔木层生物量占绝对优势,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生物量占群落总生物量低于10%;(3)群落总生物量与树种多样性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与土壤有机碳、全氮、水解氮、有效磷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表明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造成群落树种多样性、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是导致群落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李尚益方晰陈金磊李雷达李雷达辜翔张仕吉
关键词:湘中丘陵区灌草丛灌木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