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支持细胞
  • 2篇睾丸
  • 2篇睾丸支持细胞
  • 2篇大鼠睾丸支持...
  • 1篇毒性
  • 1篇毒性作用
  • 1篇遗传学
  • 1篇原代培养
  • 1篇致病基因
  • 1篇突变
  • 1篇突变检测
  • 1篇内障
  • 1篇系谱
  • 1篇先天
  • 1篇先天性
  • 1篇基因
  • 1篇家系
  • 1篇家系致病
  • 1篇家系致病基因
  • 1篇白内障

机构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大庆油田总医...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3篇曲昕
  • 1篇张璐
  • 1篇施展
  • 1篇石广森
  • 1篇刘平
  • 1篇王雪洁
  • 1篇王雪莹

传媒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磷酸二丁酯对大鼠睾丸支持细胞的毒性作用
2010年
目的探讨磷酸二丁酯对原代培养的大鼠睾丸支持细胞的损伤情况。方法主要采用胰蛋白酶和胶原酶二步消化法分离并提取大鼠睾丸支持细胞,用MTT法来观察磷酸二丁酯对大鼠睾丸支持细胞存活率的影响,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确定染毒剂量,并观察给予不同浓度的磷酸二丁酯后,其对大鼠睾丸支持细胞中的一些生化指标和代谢指标的影响。结果磷酸二丁酯对大鼠睾丸支持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并可使大鼠睾丸支持细胞孵育液中乳酸含量减少。结论磷酸二丁酯对大鼠睾丸支持细胞有损伤,提示其具有一定的生殖毒性。
王雪洁王雪莹曲昕
关键词:睾丸支持细胞
磷酸二丁酯对原代培养的大鼠睾丸支持细胞的影响
2010年
目的探讨磷酸二丁酯对原代培养的大鼠睾丸支持细胞的损伤情况。方法采用胰蛋白酶和胶原酶二步消化法分离并提取大鼠睾丸支持细胞,用MTT法来观察磷酸二丁酯对大鼠睾丸支持细胞存活率的影响,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_(50))确定染毒剂量,并观察给予不同浓度的磷酸二丁酯后,其对大鼠睾丸支持细胞中的一些生化指标和代谢指标的影响。结果磷酸二丁酯对大鼠睾丸支持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并可使大鼠睾丸支持细胞孵育液中乳酸含量减少。结论磷酸二丁酯对大鼠睾丸支持细胞有损伤,提示其具有一定的生殖毒性。
曲昕
关键词:睾丸支持细胞
先天性核性颗粒状白内障家系致病基因的定位与突变检测
2014年
目的对中国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核性颗粒状白内障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的定位与候选基因突变检测。方法采集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选用ABI公司提供的荧光标记物进行基因扫描。首先对已报道的先天性白内障候选区域进行初步扫描,数据经连锁分析,计算对数优势计分(LOD)值。在连锁阳性区域内选取更加精细的荧光标记物进行进一步精细扫描。数据经连锁分析,确定最大LOD值。数据汇总进行单体型分析。候选基因直接测序检测基因突变。结果两点间连锁分析结果,在荧光标记物D13S175处获得最大LOD值Zmax=5.90(θmax=0.00)。排列单体型后将致病基因定位于荧光标记物D13S1316和D13S1275之间,位于染色体13q12.11。候选基因直接测序发现α3连接蛋白基因(GJA3)第2外显子第427碱基一个G->A的点突变,导致多肽编码序列的第143位甘氨酸变为精氨酸(G143R)。结论本研究将一中国先天性核性颗粒状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3q12.11区域内,并在GJA3基因发现一个新的点突变。
张璐曲昕施展石广森刘平
关键词:白内障系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