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正培

作品数:10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心脏
  • 3篇嗜铬
  • 3篇嗜铬细胞
  • 3篇嗜铬细胞瘤
  • 3篇细胞
  • 3篇细胞瘤
  • 2篇心脏嗜铬细胞...
  • 2篇血管
  • 2篇血压
  • 2篇皮素
  • 2篇内皮
  • 2篇内皮素
  • 2篇高血压
  • 1篇动脉
  • 1篇动脉闭塞
  • 1篇动脉根部
  • 1篇毒素血症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心血管
  • 1篇心血管病

机构

  • 10篇北京协和医院
  • 2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医学会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曾正培
  • 4篇张抒扬
  • 3篇苗齐
  • 3篇李汉忠
  • 2篇王伟阳
  • 2篇苏静怡
  • 2篇童安莉
  • 2篇陈适
  • 2篇汤健
  • 2篇张连元
  • 2篇董淑云
  • 2篇唐朝枢
  • 2篇卢琳
  • 2篇李明
  • 1篇宋爱羚
  • 1篇宋良文
  • 1篇毛全宗
  • 1篇谢洪智
  • 1篇金征宇
  • 1篇黄钟明

传媒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中华核医学杂...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家庭用药
  • 1篇癌症进展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1994
  • 1篇1992
  • 1篇199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效液相电化学联用测定尿甲氧基肾上腺素和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建立了高效液相电化学(HPLC-ECD)联用测定尿甲氧基肾上腺素(M)和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的方法。方法:利用固相萃取柱提取尿甲氧基肾上腺素(M)和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并用高效液相电化学(HPLC-ECD)联用测定其含量。结果:尿甲氧基肾上腺素(M)和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的回收率分别为90%~102%和89%~94%,色谱分离效果好,批内(M)相对标准偏差为5.3%,(NM)为3.2%。(M)的批间相对标准偏差为10.3%,(NM)的批间相对标准偏差为7.8%。正常人与嗜铬细胞瘤患者的含量差别明显(P<0.01)。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可靠,可用于对嗜铬细胞的临床诊断。
李明卢琳陈适童安莉孙琦曾正培
关键词:固相萃取
巯甲丙脯酸介入^(99m)Tc-MAG_3肾图诊断肾血管性高血压的临床评价被引量:4
1994年
81例高血压患者分别作基础肾图及巯甲丙脯酸(CAP)介入^(99m)Tc-巯乙酰二甘氨酸(MAG_3)肾图,其中25例与肾动脉造影对照.结果表明CAP介入前敏感性为66%,特异性为33%;CAP介入后敏感性为72%,特异性为100%.故用CAP介入^(99m)TC-MAG_3肾图筛选和诊断肾血管性高血压具有简单、无创、比较敏感和特异性高的特点,适合无γ相机的医院常规应用.
康增寿王志强曾正培李汉忠刘威
关键词:肾性高血压介入放射学
内皮素在肠源内毒素血症中的发病作用被引量:2
1992年
内皮素在创伤、休克、组织缺血等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发病学意义,为探讨其对这些病理过程中发生的肠源内毒素血症的影响,本工作在大鼠止血带休克(ToS)模型上,肠道内置荧光标记内毒素,观察休克过程中血浆内毒素与内皮素变化的关系。结果发现ToS动物血浆内毒素水平显著增加,与血浆内皮素增加呈正相关关系(r=0.662;P<0.01)。用内皮素抗血清治疗ToS动物,明显抑制肠源内毒素血症发生,健康大鼠滴注内皮素,亦促进血浆肠源内毒素水平增加。实验结果表明,内皮素是肠源内毒素血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董淑云张连元王伟阳张荪曦汤健唐朝枢苏静怡曾正培
关键词:内皮素止血带休克内毒素血症
内皮素抗血清在实验性心血管疾病中的治疗作用被引量:27
1991年
内皮素(Endothelin)是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强效缩血管活性多肽。我们曾证实,内皮素的过量释放,是一些心血管病急、危、重症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生理学报1989;41:489,中国循环杂志1990;5:194)。但迄今尚无特异性内皮素的拮抗剂或受体阻断剂,为此我们制备了兔抗大鼠内皮素的抗体,建立了内皮素放射免疫测定方法,以观察内皮素抗血清对实验性心血管疾病发病过程的影响。 1.肾性高血压;大鼠部分结扎腹主动脉和高盐摄入,4周后血压从13.1±0.6升至27.3±0.9kPa血浆内皮素浓度从4.1±0.3增至9.7±0.
汤健张孙曦董林旺董淑云张连元王伟阳宋良文张力苏静怡唐朝枢张钧华邢德智杨晔石湘云曾正培
关键词:内皮素心血管病抗血清
多层螺旋CT在心脏副神经节瘤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及心脏和冠状动脉三维重建技术,分析心脏副神经节瘤(副节瘤)的CT表现特征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9年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心脏副节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5名患者均进行了心脏MSCT扫描和三维重建。CT特征包括肿瘤位置、大小、形态、强化特征以及与供血动脉关系等。结果心脏副节瘤在MSCT上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的类圆形肿瘤。5例心脏副节瘤中3例位于主动脉根部,2例与心房关系密切,CT定位与手术定位一致。CT测量肿瘤大小与手术病理测量大致相符。MSCT显示4例主要供血动脉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相符。结论 MSCT对于心脏副神经节瘤的定位诊断、大小测量及血供来源判断具有重要作用。
王怡宁孔令燕曹剑曾正培苗齐张抒扬张竹花金征宇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副神经节瘤心脏
两种提取方法在尿儿茶酚胺测定中的应用比较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比较了两种提取方法在尿儿茶酚胺提取过程中的应用。方法用阴离子固相萃取柱和酸性氧化铝分别提取标准品和尿标本,然后用高效液相色谱联用电化学检测器测定尿儿茶酚胺的含量。结果阴离子固相萃取法的直接萃取率去甲肾上腺素为65%~87%,肾上腺素为57%~88%,多巴胺为68%~84%。酸性氧化铝吸附的直接萃取率去甲肾上腺素为25%~32%,肾上腺素为17%~28%,多巴胺为28%~32%。结论在尿儿茶酚胺提取过程中阴离子固相萃取法的萃取率高于酸性氧化铝吸附法。
李明宋爱羚陈适卢琳童安莉曾正培
关键词:尿液儿茶酚胺高效液相色谱
心脏嗜铬细胞瘤三例报告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探讨心脏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报告心脏嗜铬细胞瘤3例,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17、40及35岁.患者均以头痛、心悸、大汗及血压增高就诊.1例男性患者及女性患者术前行2次24 h尿儿茶酚胺检查:男性患者24h尿肾上腺素(E):1.84,150.28μg/24 h[正常值:(4.08±2.34)μg/24 h],去甲肾上腺素(NE):734.77,508.00μg/24 h[正常值:(28.67±11.98)μg/24 h],多巴胺(DA):823.00,620.31μg/24 h[(正常值:(225.76±104.83)μg/24h];女性患者24 h尿E:12.40,16.03μg/24 h,NE:1778.92,1243.96μg/24 h,DA:1517.47,926.89μg/24 h.分别经超声心动、CT加核素融合扫描、MRI、冠脉造影等检查证实心脏不同部位有占位性病变,3例生长抑素受体显像阳性.3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肿瘤切除术.结果3例患者术中分别见主动脉根部、左心房及房间隔处2~5 cm地毯状浸润性生长肿瘤,切除肿瘤,修补缺损.术后病理证实为心脏嗜铬细胞瘤.术后8~24个月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分别下降30和20 mm Hg.1例17岁男性患者生长抑素受体显像提示原肿瘤周边部位放射性增高,心影消退缓慢,提示心脏功能下降;1例40岁男性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心悸,PET检查发现左房手术区域有代谢增高灶;女性患者术后发生心肌梗塞.结论心脏嗜铬细胞瘤极为罕见,诊断过程复杂困难,手术难度大,术后可出现并发症.
李汉忠黄钟明毛全宗曾正培苗齐张抒扬
关键词:心脏嗜铬细胞瘤
顽固性高血压是“原醛”在捣鬼吗
2008年
1954年4月,美国密歇根大学J.W.Conn教授收洽了一位34岁的女性病人。病人有间断性抽搐、肌肉无力软瘫7年,并有高血压病史4年,血压176/104毫米汞柱,还有些缺钙、低血钾、碱中毒的体征,肾功能正常。实验室检查发现,病人血、尿醛固酮活性大大增加……住院治疗8个月后,手术探查,在病人右侧肾上腺上发现一个2-3厘米的肿瘤。
曾正培
关键词:顽固性高血压原醛间断性抽搐高血压病史肾功能正常女性病人
主动脉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压迫右冠状动脉闭塞一例(个案)
<正>嗜铬细胞瘤在临床诊断中并不少见。由于它与交感神经的神经节细胞都来自共同的胚胎组织,因此嗜铬细胞瘤也可发生在交感神经节部位,如颈动脉体、腹主动脉旁的交感神经节,以及胸腔、膀胱旁等部位。这些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称为“嗜...
谢洪智张抒扬苗齐曾正培李汉中
文献传递
心脏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附3例报告)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心脏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心脏嗜铬细胞瘤3例,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分别为l7、19及35岁。患者均以头痛、心悸、大汗及血压增高就诊。术前24小时尿儿茶酚胺检查均升高,分别经超声心动、CT及冠脉造影等检查证实心脏不同部位有占位性病变,3例生长抑素受体显像阳性。3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肿瘤切除术。结果:手术顺利,无手术死亡,术后病理证实为心脏嗜铬细胞瘤。术后随访28~48个月患者头痛、心悸、大汗及高血压明显改善。1例术后原心脏部位生长抑素受体高表达病灶有进展,1例24小时尿儿茶酚胺水平未降至正常水平。结论:心脏嗜铬细胞瘤极为罕见,诊断过程困难,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心脏嗜铬细胞瘤有效的方法,对不能手术直接切除的心脏嗜铬细胞瘤患者,自体心脏移植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手术选择。
张超纪苗齐刘兴荣曾正培李汉忠罗爱伦张抒扬
关键词:嗜铬细胞瘤心脏手术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