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臣
- 作品数:21 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北京市密云县教研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生物学理学冶金工程更多>>
- 《水的浮力》教学实录与反思
- 2010年
- 一、感知浮力
师:大家早就看到了,大水盆里放着什么呀?
生:放着球、木板、塑料泡沫,还有瓶子。
- 郝亚平(执教)李伟臣
- 关键词:教学实录水盆
- 在实践中学习,在研究中提升
- 2014年
- 北京市密云县科学教师团队现有3名市级骨干教师,9名县级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2名县级青年骨干教师,六十余名专、兼职教师。每名市县级骨干教师除了在本校带一名徒弟外,还要至少与外校两名教师(必须有山区教师一名)签订“帮带协议”,通过多种途径达到同伴互助、互帮互学的目的。
- 李伟臣
- 关键词:学科带头人市县级教师
- 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建设的探索被引量:1
- 2013年
- "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建设"项目启动于2009年11月,同时肩负着两项任务。一是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承担的"北京市中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促进计划"项目的应用试点单位;二是承担着密云县教研中心申报的市级"十一五"规划课题"数字化学习型教研中心建设实践研究"的前期探索任务。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建设是利用数字化教研平台进行区域科学教研模式的探索,是新型科学教研结构和协作方式的创新,
- 李伟臣
- 关键词:科学探究能力教研模式团队建设数字化学习型
- 克分发挥分组实验的作用
- 1998年
- 分组实验是教学中进行实验活动最重要的方式。在分组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自动手,直接感知。在获取最直接的事实同时,动手实验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这是人们熟知的分组实验的作用。除此之外,分组实验在教学中还应起哪些作用呢?一、渗透科学实验的基本特征科学实验之所以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可重复性。只要是真正的科学实验。
- 李伟臣
- “光的传播路径可视化”系列实验的设计与应用
- 2015年
-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这是现行课程标准中有关光的传播内容教学的基本要求。由于光的传播路径不可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大家通常都会利用“转换法”设计一些实验,即在空气、水中充入一些杂质形成胶体,切实让学生借助“丁达尔效应”看到光的传播路径,为学生初步建构有关光传播的概念提供典型的科学事实。
- 郑雪梅李伟臣
- 关键词:可视化教学过程丁达尔效应
- 挖掘区域资源优势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 2010年
- 小学科学教育专题研究的四所实验校均为农村小学,其中两所为平原校,两所为山区校。各校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精心策划和组织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科技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 李伟臣林静
-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
- 鼠兔的故事
- 2010年
- 本课上课之前,我用4课时的时间和海淀区羊坊店小学的学生做了一些准备:学生听介绍夏勒博士专题片的声音.不看图像。在纸上画出自己心目中的乔治·夏勒博士是什么样的。展示学生对“野外生物学家”的理解。
- 郭建华李伟臣
- 关键词:故事鼠兔生物学家专题片
- 在生命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 2012年
- 有比较才有鉴别。一百多年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一切的。如果我们面前出现某种新东西,我们既不能拿它去同什么东西比较,又不能把它同什么东西区别开来……那么,我们就不能对它形成一种思想,也不能对它说出一句话来。”
- 李伟臣
- 关键词:科学教学生命教育家
- 和孩子们一起探究风的成因
- 2014年
- 一、学生情况初步分析
学生在学习《流动的空气》一课之前,陆续学过空气无处不在,可以占据我们周围的空间;空气没有特定的性状,具有流动性;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等相关知识。
- 李伟臣
- 关键词:孩子冷空气热空气
- “像的大小”教学实录及评析
- 2006年
- “像的大小”是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自然教材十二册第四课“凸透镜”改编而成的一课。“凸透镜”是适合探究教学的经典课,我们对本课进行了一些删减,主要区别是:在探究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凸透镜”一课是寻求像“放大”(与蜡烛火焰比)和“缩小”(与蜡烛火焰比)时的成像规律;本课只寻求什么时候像“大”
- 郭建华李伟臣
- 关键词:凸透镜纸板成像规律教学指导探究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