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贵
- 作品数:13 被引量:35H指数:4
- 供职机构: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玉林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玉林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清PA、NT-proBNP与25-(OH)D_(3)水平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风险的预测价值被引量:6
- 2022年
- 目的:探讨血清PA、NT-proBNP与25羟维生素D_(3)、25-(OH)D_(3)水平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的96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选取98例川崎病患儿为观察组,根据超声心电图检查结果分为扩张组(冠状动脉病变,n=41),无扩张组(无冠状动脉病变,n=57)。比较3组对象N端脑肽前体(NT-proBNP)、前白蛋白(PA)、25-(OH)D_(3)水平,分析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的因素及NT-proBNP、PA、25-(OH)D_(3)水平对冠状动脉病变风险的预测效能。结果:观察组患者NT-proBNP、25-(OH)D_(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A低于对照组(P<0.05)。扩张组NT-proBNP、25-(OH)D_(3)水平高于无扩张组(P<0.05);PA低于无扩张组(P<0.05)。回归分析显示,25-(OH)D_(3)是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子(P<0.05);PA是冠状动脉病变的保护因子(P<0.05)。ROC曲线分析,NT-proBNP、25-(OH)D_(3)、PA及三项指标联合预测冠状动脉病变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1、0.890、0.919、0.977。结论:血清PA、NT-proBNP与25-(OH)D_(3)水平对川崎病病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风险具有一定效能。
- 阙学俊吕少剑卢业佳李华贵
- 关键词:前白蛋白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
- 全容积三维立体超声评估冠心病患者左室局部结构及收缩功能的临床意义
- 2023年
- 研究冠心病患者采用全容积三维超声对患者左心室局部结构和收缩功能的影响。以全容积三维立体超声波对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室局部结构和收缩作用的研究,为临床提供参考意义。方法 收录了42名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42名冠状病人作为研究资料,并提取了?同期来院体检的40名健康卫生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各两组对象均采用全体积三维超声心动图(FV-3DE)对左心室17节的局部射血分数(REF)进行了观察,并对两组对象左心室局部舒张末期体积(RED?V)、局部收缩末期体积(RES?V)和局部心搏量(RSV)进行了对比。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术前研究组REDV、RESV、RSV水平与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别,?P<0.05;术后研究小组的REDV、RESV、RSV水平均有较大的改善,但与对照组仍然存在差异,?P<0.05。术前对照组左侧壁、后壁、室间隔进行了分析,除了中间侧壁、后壁、室间隔等之外,其他部位都有差别,?P<0.05也各不相同。手术后与对照组无关, P>0.05组的基底段前、后、室间隔均有显著的改进;其他部分均有显著的改进,但是与?P<0.05的对照组仍然存在着差异。结论 FV-3DE对冠心病病人心脏局部容积和心脏功能的评价效果更好,对冠心病患者的病情预测和心功能的评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 李华贵殷红霞陈海燕
- 关键词:心动图左心室收缩功能
- 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中央型房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和效果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分析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中央型房间隔缺损的疗效。方法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于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的中央型房间隔缺损患者30例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本院行经导管介入在X线下透视结合经食管超声引导下封堵治疗的中央型房间隔缺损患者3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住院天数及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收缩末期前后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室舒张早期快速充盈峰(E)/舒张晚期充盈峰(A)。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_均<0.05)。观察组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封堵术未出现死亡病例,28例患者手术成功,未发现心房水平残余分流及术后并发症,2例手术失败患者均改体外循环开胸手术修补房间隔缺损。对照组患者中25例手术成功,未发现心房水平残余分流及术后并发症,5例手术失败患者均改体外循环开胸手术修补房间隔缺损。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EVF、LVEDD、LVESD及E/A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P_均<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LVEDD、LVESD及E/A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P_均<0.05)。两组患者均随访18个月并采用超声心动图复查,均未发现封堵伞移位、心房水平残余分流情况。结论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中央型房间隔缺损,具有位置固定、塑形良好及无残余分流等优点。
- 殷红霞覃君菊甘耐炎吕凯陈海燕李华贵赵毅兰
-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食管超声经胸小切口可行性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封堵评估中的价值研究
- 2017年
- 目的通过与血管造影进行比对,探究RT-3DE在ASD封堵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的80例ASD患者的RT-3DE,比较RT-3DE和血管造影测量ASD的结果,并对RT-3DE估测面积与手术所用封堵伞面积做一致性分析。结果 RT-3DE和血管造影测量ASD的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T-3DE估测面积和手术所用封堵伞面积基本一致。结论 RT-3DE能够清晰显示缺损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RT-3DE和血管造影在ASD术前评估方面有很好的一致性,可为临床无创准确评估ASD及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 殷红霞林展陈海燕覃君菊李华贵
-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术前评估
- 实时三维超声诊断缩窄性心包炎临床应用
- 2012年
- 缩窄性心包炎(cP)是指各种病因引起心包纤维化增厚、粘连并影响心脏舒、缩功能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近年来随着超声新技术的应用,尤其采用实时三维超声(RT-3DE),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本院总结30例CP患者的RT-3DE的表现,分析如下。
- 刘江泽殷红霞陈海燕罗丽李华贵
- 关键词:缩窄性心包炎三维超声诊断实时三维超声超声新技术纤维化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心肌致密化不全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 2011年
- 心肌致密化不全是一种先天性心肌病,以心室肌存在着粗大肌小梁网、小梁间深陷隐窝及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为特征[1].本组总结22例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的超声表现,旨在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在心肌致密化不全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 刘江泽殷红霞陈海燕罗丽李华贵
- 关键词: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心肌致密化不全先天性心肌病超声表现心室收缩
- 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评估CCU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评估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管腔狭窄面积>50%的冠心病患者共158例,进行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进行诊断,统计阳性确诊数,并与心电图检查的确诊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入选的158例研究对象中,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阳性诊断者130例,阳性率为82.3%;急诊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心肌梗死患者97例,阳性率为61.4%。床旁超声心动图阳性诊断率高于心电图(P<0.001)。床旁超声心动图还具有可视化观察心肌梗死患者室壁的异常运动以及有利于及时确诊心肌梗死的并发症。结论: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对CCU心肌梗死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准确判断心脏形态结构及功能改变,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重要诊断信息。
- 李华贵刘江泽殷红霞陈海燕
- 关键词:心肌梗死超声心动图急诊床旁CCU
- 超声对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心功能评价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超声表现与慢性心功能衰竭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90例和健康查体者60例,对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进行分级,分析超声心动图表现。结果:Ⅱ、Ⅲ、Ⅳ级组左心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后壁厚度、舒张末期室间隔和左房前后径明显高于健康查体组,E峰/A峰明显低于健康查体组;Ⅳ级组左心房内径和左室舒张末内径明显高于Ⅱ级组,且任意两组间左房前后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表现和慢性心功能衰竭心功能分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殷红霞刘江泽陈海燕李华贵
-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慢性心功能衰竭心功能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胎儿心脏畸形的诊断价值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胎儿心脏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该院120例胎儿进行了产前检查,观察是否存在先天性心脏畸形。结果以上120例胎儿中共存在10例心脏畸形患儿,检测出有9例胎儿存在先天性心脏畸形,漏诊1例,漏诊患儿为房间隔缺损,在出生后经过超声心动图复查核实。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可以在产前发现大多数的胎儿心脏结构异常,对于产前胎儿心脏畸形的诊断具有意义。
- 殷红霞刘江泽陈海燕罗丽李华贵
-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胎儿心脏畸形
- 甲状腺癌CT、B超诊断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研究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CT、B超诊断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方便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该院治疗的320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并采用CT及B超检查,将CT检查结果作为观察组(320例),B超检查结果作为对照组(320例),比较两组间的诊断符合率、影像特征。结果所有患者中,乳头状癌261例(81.56%)、滤泡状癌34例(10.63%)、髓样癌16例(5.00%)、未分化癌9例(2.81%),其中直径≤1.0 cm的甲状腺微小癌87例(27.19%),直径>1.0 cm的甲状腺癌233例(72.81%);2组在直径≤1.0 cm的甲状腺微小癌诊断率上,观察组为32.18%,对照组为58.6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直径>1.0 cm的甲状腺癌诊断率上,观察组为84.98%,对照组为77.68%,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数目、形态不规则、钙化、密度/回声不均等影像特征诊出率分别为89.96%、92.45%、93.3%、94.17%与对照组的87.03%、96.23%、97.21%、97.0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边界不清、淋巴结转移诊出率分别为95.13%、83.10%高于对照组的82.74%、60.56%,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和B超在诊断甲状腺癌上各具优势,B超更为经济实用,是临床首选的检查方式。
- 黄庆文陈伊李华贵林彬
- 关键词:甲状腺癌CTB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