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小璇

作品数:24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日友好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日友好医院院级科研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癫痫
  • 6篇电图
  • 6篇脑电
  • 6篇脑电图
  • 5篇定量脑电图
  • 5篇颞叶
  • 3篇动脉
  • 3篇文献复习
  • 3篇显像
  • 3篇复习
  • 2篇断层显像
  • 2篇语言
  • 2篇语言区
  • 2篇正电子
  • 2篇正电子发射
  • 2篇脑炎
  • 2篇内侧颞叶
  • 2篇脊髓炎
  • 2篇计算机断层
  • 2篇海马

机构

  • 24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24篇李小璇
  • 15篇焦劲松
  • 12篇张向飞
  • 12篇吴冬燕
  • 10篇荣培
  • 10篇任连坤
  • 8篇汪仁斌
  • 7篇郑文静
  • 6篇侯春蕾
  • 5篇李锐
  • 5篇张伟赫
  • 4篇张麟伟
  • 4篇陈佳
  • 3篇郑玉民
  • 3篇张志勇
  • 3篇彭丹涛
  • 3篇谢晟
  • 3篇于炎冰
  • 2篇矫毓娟
  • 2篇许骏

传媒

  • 8篇中日友好医院...
  • 5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刊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进行性面偏侧萎缩症合并癫痫1例
2014年
患者男性,30岁,主因“发作性抽搐26年,偏侧面部萎缩21年”于2013年7月16日入我院.现病史:患者4岁出现发作性意识障碍伴全身抽搐,持续3~4min缓解,发作后有呕吐.后间断出现上述症状,不伴发热,1~2次/月,偶有1~2个月无发作.7岁开始服用复方苯巴比妥溴化钠片,2片bid,发作较前减少,目前约3~4次/年,多于感冒后出现,清醒、睡眠均有发作,以清醒发作为主.9岁开始出现左额顶部头皮条状萎缩伴脱发,后逐渐出现左侧额面部皮下组织萎缩,左侧颧骨、眼睑均较对侧小,口角偏斜,不伴疼痛、麻木及视力障碍.2年前于外院行左侧面部自体脂肪填充术.既往体健.患者为其母亲第2胎第1产,初胎于妊娠7个月时流产,女胎,具体不详.患者足月顺产,否认产后窒息史,否认脑炎、头外伤史.否认相关遗传病史.患者生长发育正常,小学毕业,目前务农,生活能力正常,性格易急躁.
李小璇任连坤吴冬燕张向飞焦劲松
关键词:面偏侧萎缩症进行性发作性抽搐发作性意识障碍癫痫遗传病史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临床效果及随访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的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1月-2013年1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0例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且狭窄率≥70%的患者,所有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其中置入金属裸支架15例,置入药物洗脱支架25例。分析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症状缓解率,同时,在随访期内(13~36个月),观察支架血管供血区的卒中和死亡事件以及相关缺血症状并记录再狭窄率。结果对40例患者共置入42枚支架,技术成功率100.0%。椎动脉开口处术前狭窄率为75%~99%,平均(85±7)%;术后残余狭窄率为0~20%,平均(6±4)%。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期内19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6例明显改善,症状缓解率87.5%。未发生支架血管供血区相关的卒中和死亡,4例发生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3例术后出现再狭窄,其中金属裸支架10例,药物洗脱支架3例,置入金属裸支架再狭窄发生率(10/15)与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发生率(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71,P=0.001)。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虽然存在较高的再狭窄率,但能够有效改善后循环缺血症状。
王淑敏李小璇李小璇焦劲松田朝晖刘尊敬唐文雄刘玮薛爽
关键词:椎底动脉供血不足后循环缺血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临床随访
特应性脊髓炎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分析中国人特应性脊髓炎(AM)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3例AM患者的临床特点、脊髓MRI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分别为25、47及49岁,均为亚急性起病.2例有花粉过敏及多种药物过敏史,1例有过敏性鼻炎;3例均伴血清总IgE水平升高及尘螨特异性抗体(+).3例均以肢体远端感觉异常为主要临床特点,视力、肌力和排尿排便功能均相对保留,其中2例患者伴Lhermitte征(+).3例患者脑脊液寡克隆区带(-),血清水通道蛋白4抗体(-).脊髓MRI示例1第2~3胸髓节段后索异常信号伴强化;例2第2/3颈髓节段后索异常信号,略肿胀;例3第3~5颈髓节段后索为主异常信号,伴肿胀及异常强化.1例应用营养神经药物、2例经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并缓慢减量,3例均获得不同程度缓解.结论 伴高IgE血症和尘螨过敏原特异性抗体阳性的亚急性脊髓炎临床以肢体远端感觉异常为主,运动症状相对较轻;影像学上以颈髓后索受累为主,可伴局部肿胀和异常强化;糖皮质激素治疗至少维持3~6个月.
张伟赫李小璇任连坤焦劲松
关键词:尘螨
三重融合PET/MRI在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导致的癫痫病灶定位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三重融合PET/MRI在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FCD)导致的癫痫病灶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自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3例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患者进入研究,应用Freesurfer、FSL等影像学处理软件对患者原始MRI、PET影像进行处理,通过提取、配准等步骤实现异机的PET/MRI融合,并在其上突出显示灰-白质分界线,获得三重融合的PET/MRI图像,以观察代谢减低区域,明确病灶定位。结果应用三重融合,病例1可见右侧扣带回灰-白质分界勾画的脑回区域内有明显的代谢减低,病例2可见右侧额上回局部信号略增高的部位(MRI FLAIR序列)为代谢减低区域,病例3可见右侧扣带回局部代谢减低区域。3例患者术前评估均显示上述区域为癫痫病灶,行手术切除后随访2年,患者均无临床发作,抗癫痫药物逐渐减停。3例患者术后病理诊断均为FCD。结论三重融合PET/MRI方式可有效协助诊断FCD,特别是其他影像学方式难以诊断的FCD,在癫痫患者术前评估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金轶金超岭郑玉民梁田谢晟李小璇彭丹涛荣培吴冬燕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中固定头部电极的方法比较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回顾性评价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中头部电极固定的不同方法的稳定性。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9年12月间600例行长程脑电图监测患者,按头部电极固定方法分组,A组为无弹性医用绷带固定头部电极,B组用一次性医用弹力网帽固定头部电极,C组用3M胶带结合医用弹力绷带固定头部电极,每组各200例。观察头部电极脱落、头部电极移位、头皮损伤、电极安放固定时间、电极拆卸时间,比较分析3组患者监测时的头部电极固定效果。结果:A、C两组在电极脱落、电极移位、头皮损伤的发生率及电极安放和拆卸用时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1),C组显著优于A组。C组的电极脱落、电极移位的发生率均显著少于B组(均P<0.01)。A、B组之间仅在头皮损伤发生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医用弹力绷带兼备了弹性好、通气性好、舒适、可塑性强、操作便利等特点,3M胶带结合医用弹力绷带固定头部电极的方法,适宜在临床长程脑电图监测中推广应用。
张向飞侯春蕾荣培郑文静李小璇焦劲松汪仁斌
焦虑障碍患者的定量脑电图及光驱动反应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焦虑障碍患者脑电图的量化分析及光驱动反应的特点。方法:选取焦虑障碍患者60例和性别年龄相仿的正常人30例进行常规脑电图(EEG)检查,记录EEG检查结果,并计算全脑、额、颞、中央、顶、枕、左额、右额、左中央、右中央、左顶、右顶、左枕、右枕、左颞、右颞区各频段的相对功率比值DTABR=(δ+θ)/(α+β)。同时分析2组脑电图光驱动反应的出现率。结果:EEG量化分析结果,焦虑障碍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TABR值在额、颞、左中央、左枕、右中央、左顶、右枕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EEG显示光驱动反应的出现率焦虑障碍组(81.67%)高于对照组(66.6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定量脑电图有可能反映焦虑障碍患者脑功能变化,为理解焦虑障碍的电生理学机制提供客观量化分析方法,有助于焦虑障碍患者鉴别诊断。
张向飞张麟伟荣培侯春蕾郑文静汪仁斌铁常乐李小璇
关键词:焦虑障碍定量脑电图
应用发作期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减影和MRI图像配准在难治性癫痫中定位癫痫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发作期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减影和MRI图像配准(subtraction ictal SPECT coregistered to MRI,SISCOM)在癫痫源定位中的价值。方法我们收集了2例代表性病例,其中1例具有脑软化灶:左顶叶弥散性囊性变;而另一例虽头颅MRI阴性,但需要鉴别颞叶内侧及颞叶外起源。2例患者均因术前无创性评估不能确定癫痫源,在充分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分别在发作间歇期和发作期注射示踪剂99mTc-双半胱乙酯进行SPECT检查。通过运用SISCOM技术处理,包括经过线性配准、体素标准化以及减影后,以灌注变化增高3个标准差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示灌注增高的结果。结果2例患者均观察到发作期与发作间歇期相比存在局灶的灌注增高。其中1例与弥散性软化灶相比,周围出现局限性高灌注;而另一例为内侧颞叶起源发作的典型高灌注模式。2例患者均准确定位了癫痫源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均无发作。结论SISOCM技术对难治性癫痫复杂病例可能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金超岭郑玉民焦劲松刘晓建李小璇田宏颜珏任连坤吴冬燕
关键词:癫痫立体定位技术
母语为汉语者的颞叶基底语言区:来自皮质电刺激的直接证据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探讨母语为汉语者中颞叶基底语言区(basal temporal language area,BTLA)的定位以及功能特征.方法 在3例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植入颅内电极长程监测的过程中,重点考察颞叶基底部的语言功能.运用皮质电刺激,予以篇章阅读和执行特异性语言任务,逐步递增电流强度,观察患者的语言变化,并应用丙泊酚替代阿米妥的wada试验,定侧患者的语言优势半球.结果 3例患者经Wada试验证实均为左侧语言优势半球.应用弱电流(7、5、7 mA)刺激位于左侧颞叶基底部梭状回前中部电极,患者出现言语迟缓;应用高强度电流刺激(11、11、13 mA)患者出现完全性语言剥夺;中等强度电流刺激(9、9、9 mA)电流刺激BTLA前部,患者出现词语语义理解障碍,刺激该区后出现的面孔识别障碍和图片命名障碍.结论 本研究显示,母语为汉语者中BTLA位于优势半球颞叶基底前中部,其功能涉及了语义理解和命名功能.对于BTLA的深入认识,不仅有利于阐明语言机制,同时,对于癫痫外科治疗中保护语言功能具有潜在重要价值.
李锐吴冬燕李小璇陈佳许骏张向飞张娣焦劲松任连坤于炎冰
关键词:癫痫皮质电刺激脑功能定位
以过度运动为表现的扣带回癫痫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5年
扣带回癫痫是指发作起源于扣带回的临床电生理综合征。长期以来,由于解剖学位置所限,头皮电极难以直接记录到扣带回病灶的癫痫放电,而另一方面,作为边缘系统环路的组成部分,扣带回具有复杂的解剖联系和功能特征。因此,对于扣带回癫痫患者的临床症状观察和报道稀少,其临床和电生理的认识亟待深入。
吴冬燕李小璇李锐张娣张向飞温静焦劲松任连坤
关键词:癫痫放电扣带回文献复习临床电生理
昏迷患者脑电图分级与振幅整合脑电图的比较性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分析比较脑电图(EEG)Young分级和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在昏迷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8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70例昏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EG分级和aEEG 2种方法对患者预后进行预判,并与实际临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70例昏迷患者EEG Young分级与aEEG对预后的判断与临床预后的Kappa值分别0.572和0.561(P<0.05),二者间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854(P<0.05)。EEG与aEEG预判预后的敏感性分别为82.22%、75.56%,特异性分别为76.00%、84.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6.05%、89.4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37%、65.63%,两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伴癫痫波形的分析aEEG需结合EEG分析鉴别。结论:EEG和aEEG对昏迷患者的预后判断均有一定价值,二者的一致性较强,表明aEEG这一新的脑电监护技术可以应用于昏迷患者预后的判断。EEG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高于aEEG,aEEG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高于EEG;两者联合分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荣培郑文静张向飞侯春蕾吴冬燕李小璇汪仁斌
关键词:振幅整合脑电图昏迷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