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
- 作品数:8 被引量:99H指数:5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厌氧颗粒污泥悬浮床反应器的工艺运行及动力学模型研究
- 2006年
- 研究了厌氧颗粒污泥悬浮床(AGSB)反应器和沼气循环颗粒生物膜反应器的工艺运行及其颗粒污泥特性,并在ADM1模型基础上成功开发了厌氧反应动力学级串模型,对AGSB反应器实际运行进行了动态模拟,结果表明:
- 李建平左剑恶
-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
- 水解酸化/氧化沟法处理漂染工业园废水被引量:5
- 2009年
- 采用预处理/水解酸化/卡鲁塞尔氧化沟/混凝除磷工艺处理漂染工业园废水,该工艺主要依靠生物方法去除有机物和色度,处理效果稳定,耐冲击负荷能力强,剩余污泥少,泥饼可送往园区电厂掺煤焚烧,出水水质优于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 44/26—2001)第二时段一级标准。
- 余华堂王全勇左剑恶李建平邹卫东何立
- 关键词:漂染废水水解酸化氧化沟
- 厌氧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种群变化的分子生物学解析被引量:37
- 2006年
-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与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厌氧反应器内不同状态下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与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颗粒污泥中真细菌明显多于古细菌,但随着厌氧反应器有机负荷的提高,古细菌明显增加,其中产甲烷丝菌也明显增加;真细菌多分布生长在颗粒污泥的外层,而对环境条件敏感的古细菌多分布生长在内层,且随着反应器有机负荷的提高,这种层状分布的特点更为明显.
- 孙寓姣左剑恶李建平鲁颐琼
- 关键词:厌氧反应器颗粒污泥
- 高效厌氧产甲烷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种群变化研究
- 颗粒污泥是厌氧反应器高效稳定运行的基础和关键,是由多种厌氧微生物共同生长而形成的一个复杂而完整的微生态系统,其中不同类型的微生物群落之间形成了共生或互生关系,有利于细菌生长以及不同种细菌之间基质(氢和乙酸等)的传递,可加...
- 左剑恶孙寓姣邢薇李建平鲁颐琼
- 关键词:颗粒污泥微生物种群高效厌氧污染控制
- 文献传递
- 利用FISH和DGGE对产甲烷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种群的研究被引量:37
- 2006年
- 利用FISH和DGGE技术对厌氧反应器内处于不同运行阶段的4个产甲烷颗粒污泥进行研究,考察其中真细菌和古细菌的种群结构,并对其中的优势古细菌进行系统发育分析.FISH结果表明,颗粒污泥中真细菌含量明显高于古细菌,真细菌主要分布在颗粒污泥外层,古细菌则主要分布在内层;DGGE结果表明,随着反应器COD负荷的增加以及运行时间的延长,真细菌种群结构相对较稳定,而古细菌种群结构则发生了较明显变化,其中占优势的古细菌种类逐渐减少;将有代表性的7个古细菌条带切胶回收并测序,结果显示,反应器运行后期占优势的菌种主要包括甲烷微粒菌(Methanocorpusculum)、甲烷杆菌(Methanobacterium)和甲烷髦毛菌(Methanosaeta)等.
- 邢薇左剑恶孙寓姣李建平
- 关键词:微生物种群产甲烷菌
- 高效厌氧产甲烷颗粒污泥微生物多样性及定量化研究被引量:25
- 2006年
- 以小试高效厌氧反应器不同运行阶段的颗粒污泥为对象,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实时定量链式聚合酶反应(RTQ-PCR)等技术研究了其中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特征微生物的空间分布和定量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反应器有机负荷逐渐提高,颗粒污泥中古菌的群落结构的变化较细菌更为明显;细菌多分布在颗粒外层,而古菌则主要分布在颗粒内层;古菌含量略少于细菌,但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产甲烷丝菌在古菌中的含量增加明显.
- 孙寓姣左剑恶邢薇李建平鲁颐琼
- 关键词:微生物群落结构FISH
- 沼气循环厌氧颗粒污泥床反应器的运行特性被引量:8
- 2006年
- 以厌氧絮状污泥接种,投加少量颗粒活性炭(GAC),处理高浓度自配水的上流式厌氧生物反应器在无沼气循环下,经18天运行即实现了污泥颗粒化,按反应区容积计算的有机负荷(OLR)达到15 kgCOD.m-3d-1,COD去除率为87%;启动沼气循环,在气体上升流速约2.1 m.h-1的条件下,几乎所有颗粒污泥在2天内发生解体;但继续沼气循环,经过在OLR约为36 kgCOD.m-3d-1下连续运行49天反应器内又重新形成了颗粒污泥;随后,反应器的OLR迅速提高到并保持在90 kgCOD.m-3d-1左右,稳定运行18天,COD去除率在95%以上;沼气循环可强化反应器内的混合程度,使其离散系数D达到0.368。
- 李建平左剑恶
- 关键词:厌氧生物反应器厌氧颗粒污泥颗粒活性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