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建平

作品数:19 被引量:28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4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降水
  • 3篇气候
  • 3篇热带
  • 3篇海温
  • 2篇太平洋海温
  • 2篇涛动
  • 2篇聘任
  • 2篇强校战略
  • 2篇人才强校
  • 2篇人才强校战略
  • 2篇极端降水
  • 2篇教师
  • 2篇北半球
  • 2篇AM
  • 1篇地球物理
  • 1篇学术界
  • 1篇训练集
  • 1篇印度洋偶极子
  • 1篇应对气候变化
  • 1篇玉米

机构

  • 19篇中国海洋大学
  • 7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1篇福建省气象局
  • 1篇清华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山东省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陕西省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天津理工大学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北京市气候中...
  • 1篇广东省气象台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再保险(...

作者

  • 19篇李建平
  • 2篇郭香莲
  • 1篇刘屹岷
  • 1篇刘禹
  • 1篇宋怡
  • 1篇付昊桓
  • 1篇赵阳
  • 1篇王晨
  • 1篇蔡秋芳
  • 1篇晏利斌
  • 1篇曹靖
  • 1篇李强
  • 1篇孙军艳
  • 1篇王卫栋
  • 1篇薛巍
  • 1篇李旭祥
  • 1篇宋慧明
  • 1篇雷莺
  • 1篇于群
  • 1篇刘德强

传媒

  • 3篇中国高校师资...
  • 3篇海洋气象学报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大气科学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理工高教研究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年份

  • 5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3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台风目标观测研究进展回顾被引量:2
2021年
台风目标观测对于弥补常规观测资料不足和提升台风数值预报技巧等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2类理论方法的发展过程和优缺点:基于伴随的非线性方法能够较好地刻画非线性项的影响,而基于集合的方法在计算速度上更具有优势。同时回顾了一些能够代表当前气象观测水平的新装备和新技术在中国近海登陆台风外场观测试验中的应用,并从个例分析和统计分析两个角度总结了开展台风目标观测的有效性。通过总结发现,切线性近似、模式误差、度量范数和集合成员个数等都是影响台风目标观测的主要因素,它们可能会导致识别得到的台风敏感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不能被忽略。未来应该更加关注台风强度目标观测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非线性方法和数值模式的发展,并探索能够适合我国业务实际情况的台风目标观测实施方案。
刘德强冯杰丁瑞强李建平
关键词:台风外场试验
印度洋偶极子研究进展回顾被引量:4
2021年
印度洋偶极子是热带印度洋中重要的年际变率之一,对印度洋周边国家乃至全球的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关于其形成机制及气候影响的研究对于气候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回顾了近10年印度洋偶极子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印度洋偶极子的基本特征、与热带太平洋中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之间的关系、与亚洲夏季风之间的关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以及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变化等。印度洋偶极子与热带太平洋中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之间的关系体现为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但不同类型的印度洋偶极子对热带太平洋中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印度洋偶极子与亚洲夏季风之间的关系体现为二者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印度洋偶极子与印度洋东部夏季风环流之间存在相互促进作用,而印度洋偶极子与印度夏季风环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此外,研究表明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正印度洋偶极子的发生将增多,同时极端印度洋偶极子对我国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独的印度洋偶极子或印度洋偶极子和热带太平洋中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结合对我国极端气候的影响,而印度洋偶极子与中高纬环流系统或泛热带海洋之间的协同作用对我国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还亟需相关研究。对印度洋偶极子的系统性回顾可为未来印度洋偶极子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基础。
姜继兰刘屹岷李建平李建平
关键词:印度洋偶极子相互作用全球增暖
东部型El Niño事件发展期秋季对中国极端降水的影响被引量:4
2023年
利用1961-2020年中国地面降水逐日数据集和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东部型El Niño事件发展期秋季对同期我国极端降水的可能影响及物理过程。结果表明:东部型El Niño事件在发展期秋季对华中和华南地区的极端秋季降水有显著的影响,造成华南地区秋季极端降水增多而华中地区减少。进一步分析了造成这种影响的物理过程发现,当东部型El Niño事件处于发展期的秋季时,中东太平洋表现为显著的正海温异常,热带西太平洋及我国南海为负的海温异常。相应地,热带中东太平洋表现为异常的上升气流,西太平洋为异常的下沉气流,在华南地区表现为异常的辐合上升,为降水创造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同时,异常海温进一步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位置产生影响,造成西太副高异常偏西,在南海到西太平洋地区表现为反气旋性环流异常,意味着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增强,这促进了华南地区极端降水的发生。而在华中地区则表现为异常的偏北风和水汽辐散,不利于降水的生成。以上结果对认识我国东部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的物理机理提供了科学线索。
蒲于莉冯娟李建平
关键词:极端降水年际变化
海面温度半球间偶极子模态对7—11月北半球平均热带气旋强度年代际变化的调控
2023年
海面温度半球间偶极子(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ter-hemispheric dipole,SSTID)是全球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异常的重要模态之一,表现为南、北两半球间SST的反相变化。此文探究了7—11月SSTID对7—11月北半球平均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强度年代际变率的超前影响。观测分析表明,SSTID超前7—11月北半球平均TC强度年代际分量8~11 a,并在提前时间为9 a时达到最大正相关。通过海洋-大气耦合桥理论进一步分析表明,7—11月北半球TC活跃区海洋可以作为海洋桥,以SST的形式存储超前约9 a的SSTID信号。同时北半球TC活跃区大气作为大气桥将超前约9 a的SSTID信号传递到大气中,进而作用于7—11月北半球平均TC强度,该过程以TC潜在生成指数为表征。北半球TC活跃区的垂直风切变和600 hPa相对湿度的综合影响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由此建立了基于SSTID的7—11月北半球平均TC强度年代际变化预测模型,该模型表现出良好的后报性能。利用该模型对2021—2029年7—11月北半球平均TC强度预测表明,7—11月北半球平均TC强度将以持续增强为主并在2020年代末达到破纪录的强度。
杜雪晴李建平李飞
关键词:热带气旋年代际变化
当前高等学校实施教师职务聘任制的思考被引量:1
2003年
本文提出了当前高校实施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必要性,分析了高等学校实施教师职务聘任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对策。
李建平
关键词:教师职务聘任制教师管理办学效益人事分配制度教学质量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大气河识别方法、系统、设备和介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大气河识别方法、系统、设备和介质,属于地球物理技术领域,该方法通过分析选取的各遥感图像检测方法的集成水汽输送阈值,判断各遥感图像检测方法的集成水汽输送阈值是否超过置信度阈值要求,当满足置信度...
赵阳李建平冯欣鑫
太平洋海温三极子对中国东北地区春玉米气候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利用1949—2018年玉米产量数据、NCEP再分析资料、帕尔默干旱指数、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土壤含水量和SST等,分析了太平洋海温三极子对中国东北地区春玉米气候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春玉米气候产量与收获当年1—5月的太平洋海温三极子存在显著相关,太平洋海温三极子能够通过太平洋上空的遥相关型影响东北地区春玉米播种出苗期和全发育期的区域环流场,进而影响区域降水、土壤含水量、帕尔默干旱指数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等与东北地区春玉米气候产量密切相关的因子。当太平洋海温三极子增强时,太平洋上空会形成类似Rossby波列结构的遥相关型,在东北地区高空产生负涡度异常,有利于上升气流的形成和降水的增加。太平洋海温三极子也有利于在低层形成从西北太平洋向东北地区的东南风异常,通过水汽传输进一步增强东北区域降水。
陈凯奇李建平谢铁军张亚洲
关键词:春玉米气候产量
基于次季节—季节(S2S)模式的中国东部夏季日降水预报评估被引量:2
2022年
为理解次季节—季节(subseasonal to seasonal,S2S)模式的预报技巧,利用台站降水观测资料对中国气象局(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CMA)、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模式公共回报期1999—2010年108°E以东的中国大陆东部夏季日降水及极端降水预报展开评估。结果表明,ECMWF预报整体表现最佳、NCEP次之、CMA相对较弱,各模式随预报时间的增长均呈现当观测偏湿(干)时预报倾向偏干(湿)的特点,在S2S时间尺度基本丧失预报技巧,具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极端降水临界阈值的界定方法会直接影响单个台站的评估结果,但对区域整体预报技巧影响不大。S2S模式预报的均方根误差在观测降水量越多时往往越大;预报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在所有(极端)降水事件中呈连续(振荡)衰减,甚至出现负相关;均方技巧评分在所研究降水事件较多的情况下表现更好。各模式在所有降水事件中的空报率要远高于漏报率,但在极端降水事件中恰好相反。降水预报检验指标在绝对极端降水分级检验中的表现逐级变差,各模式预报中基本不出现特大暴雨,CMA对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的预报准确率较低。
王晨李建平
关键词:夏季降水
季节内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对次季节-季节尺度大气可预报性的影响
2024年
利用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和条件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定量估计了季节内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IPCO)和实时多变量Madden-Julian指数(RMM指数)可预报期限,量化了季节内IPCO对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的贡献,深入研究了季节内IPCO演变下S2S尺度可预报期限空间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与RMM指数相比,季节内IPCO指数可预报性更强,可预报期限达到31天左右,比RMM指数高出2周以上;(2)印度洋-西太平洋区域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最强,可预报期限达到30天以上,其中季节内IPCO是该地区的主要可预报性来源之一,其贡献达到6天,占总可预报期限的25%以上;(3)随着季节内IPCO的演变,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区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有空间结构变化,表现为可预报期限异常的传播和振荡。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期限正负异常沿季节内IPCO传播路径,一支以赤道中西印度洋为起点北传至印度半岛,一支向东传播,经过海洋性大陆到赤道西太平洋后向北传播,到达日本南部。同时,可预报性异常的传播在在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表现出反向变化的特征,形成东西两极振荡,当季节内IPCO向正位相发展时,东印度洋具有更强的可预报性,西太平洋具有更弱的可预报性,反之亦然。季节内IPCO的发展(衰退)可使东印度洋(西太平洋)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更强,表明模式预报技巧对此具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胡榕李建平侯兆禄
保险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现状回顾
2024年
从气候变化风险的类别入手,详细阐述了气候变化主要灾害和次生灾害对保险业负债端的影响。作为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保险业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气候变化风险意识的不断增强,保险业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实践,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公司管理体系,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保险监管也在推行气候变化应对相关意见。然而,保险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大量的问题、风险和挑战。未来,中国保险业应持续采取加快产品创新、提升风险管理、加强跨行业合作等措施,充分发挥风险保障作用,为服务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做出重要贡献。
徐一丹傅若兰李建平付昊桓付昊桓薛巍
关键词:气候变化保险灾害影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