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海洛因诱导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大鼠颞叶联络皮层(temporal association cortex,TeA)脑电变化与觅药行为产生的关系。方法:运用大鼠脑立体定位技术对TeA区进行电极埋藏,通过CPP视频系统结合脑电无线遥测技术,分别实时记录手术对照组(n=10)、海洛因诱导CPP组(n=20)大鼠TeA区黑、白箱停留状态、黑-白箱穿梭和白-黑箱穿梭时脑电变化,分析其各脑电波百分比差异。结果:与手术对照组比较,海洛因诱导CPP组大鼠在黑、白箱停留状态,左、右侧TeA区θ波百分比显著增加(P<0.05,P<0.01);大鼠黑-白箱、白-黑箱穿梭时,海洛因诱导CPP组左、右侧TeA区δ波百分比显著减少(P<0.01),β波百分比显著增加(P<0.01),尤其表现为β2波显著增加(P<0.05,P<0.01)。与海洛因诱导CPP组大鼠黑箱停留状态比较,黑-白箱穿梭时右侧TeA区θ波百分比显著减少,β波百分比显著增加,尤其以β2波增加明显(P<0.01);与海洛因诱导CPP组大鼠白箱停留状态比较,白-黑箱穿梭时右侧TeA区θ波百分比显著减少(P<0.01),但β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洛因诱导CPP大鼠右侧TeA区快波(β,β2)频率增加,伴有θ波频率的相应减少,可能与海洛因诱导CPP大鼠觅药行为产生有关。
背景 对初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有助于延缓糖尿病进展。人机交互智能血糖监测管理是一种新型健康干预管理模式,其对初发T2DM患者疾病进展所起作用尚未明确。目的 探讨人机交互智能管理对初发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为T2DM患者管理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2016年6—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就诊的初发T2DM患者20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研究对象分为血糖监测组与对照组。血糖监测组除采用人机交互智能血糖监测外其他干预措施同对照组,记录患者入组时和随访3个月后血糖[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_(1c))]和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指标[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DMSES)、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2型糖尿病患者自护行为量表(2-DSCS)]。结果 随访3个月后,血糖监测组入组95例,对照组入组97例。与干预前相比,两组患者干预后FBG、2 h PG、HbA_(1c)水平均降低(P<0.05),DMSES各项评分升高(P<0.05)。干预后血糖监测组FBG、2 h PG、HbA_(1c)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干预后血糖监测组FBG达标67例(70.5%),对照组达标31例(32.0%),血糖监测组2 h PG达标49例(51.6%);对照组达标30例(30.9%),血糖监测组HbA_(1c)达标67例(70.5%);对照组达标29例(29.9%),以上指标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糖监测组DMSES、SDSCA和2-DSCS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初发T2DM患者DMSES评分与2-DSCS评分、SDSCA评分呈正相关(r_(s)值分别为0.909和0.872,P<0.01);2-DSCS评分与SDSCA评分呈正相关(r_(s)=0.917,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饮食控制、规律锻炼、遵嘱用药、血糖监测和预防及处理高、低血糖行为是HbA_(1c)降低的有利因素(P<0.05);普通饮食、特殊饮食、遵嘱用药是FBG、2 h PG水平降低的有利因素(P<0.05),血糖监测是2 h PG水平降低的有利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