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桂林

作品数:20 被引量:252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经济管理
  • 6篇农业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1篇土壤
  • 10篇城市
  • 10篇城市化
  • 6篇土地利用
  • 5篇土壤质量
  • 3篇土壤肥力
  • 3篇土壤资源
  • 3篇重金
  • 3篇重金属
  • 3篇肥力
  • 3篇长江
  • 3篇长江三角
  • 3篇长江三角洲
  • 2篇食物
  • 2篇食物消费
  • 2篇土地利用变化
  • 2篇土壤环境
  • 2篇土壤质量评价
  • 2篇重金属污染
  • 2篇污染

机构

  • 14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城...
  • 2篇郑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20篇李桂林
  • 13篇陈杰
  • 8篇孙志英
  • 8篇檀满枝
  • 4篇崔胜辉
  • 3篇周峰
  • 2篇赵彦锋
  • 2篇俞慎
  • 1篇王慧娜
  • 1篇赵小锋
  • 1篇唐立娜
  • 1篇任引
  • 1篇闫祯
  • 1篇黄辉
  • 1篇孙燕瓷
  • 1篇徐礼来
  • 1篇张学雷
  • 1篇王辉
  • 1篇刘江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农业系统科学...
  • 1篇城市环境与城...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土壤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土壤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科学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8
  • 8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建立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被引量:47
2008年
基于研究区194个土壤样点数据,利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其他相关统计方法确定了苏州市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MDS)。与先前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将土地利用方式及利用年限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作为进入MDS的衡量标准之一;此外,计算了每个候选的土壤理化变量在所有主成分上的综合荷载,而不是只比较该变量在某一个主成分上的荷载就剔除其他变量,从而避免了丢失过多的土壤质量信息。最后对该方法的可靠性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验证,对54个黄泥土样点、77个黄松土样点及所有194个样点数据分别采用该MDS确定方法,得到了同样的最小数据集。这说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可重复性,加以完善后,本方法完全可以借鉴到其他地区,从而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由于我国地域广、各地情况差异大而采用不同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最后得到的评价结果难以比较的缺点。
李桂林陈杰檀满枝孙志英
关键词:土壤质量评价土地利用变化
苏州市非农用地扩展的驱动因素时空变化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利用1984—2003年间4个时段的TM影像解译获得该时期苏州市非农用地扩张变化规律,并结合大量的社会经济资料,定量分析了过去20 a间苏州市非农用地扩张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筛选出非农用地高速增长的主导驱动因素,揭示了主导驱动力在不同时期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非农用地扩张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随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显著变化,GDP、上海对苏州的经济辐射作用和人口增长是过去20 a间苏州市非农用地急剧扩张的3个主要驱动力。
李桂林陈杰孙志英
关键词:非农用地驱动力多元线性回归长江三角洲
面向对象分类在城市地表不可透水度提取中的应用被引量:26
2007年
以南京市为例,以多尺度分割和面向对象分类方法为主要技术,利用不同层次上表现出的地物信息之间的关系自动提取城市地表不可透水度信息。结果表明,南京市地表不可透水度主要集中在50%-99%间,分布在建邺区、下关区和鼓楼区;不可透水度较低区域集中分布在文教及机关聚集的玄武区等;面向对象分类可实现城市地表不可透水度信息的快速提取,结果稳定可靠。
孙志英赵彦锋陈杰李桂林檀满枝
关键词:模糊逻辑面向对象遥感影像
基于土壤特征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确定被引量:89
2007年
进行土壤质量评价前,必须先从大量土壤理化、生物学参数中严格选取对土壤质量敏感的评价参数最小数据集(MDS)。考虑到目前经济转型期我国剧烈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各种土壤过程的深刻影响,通过以下3步选取土壤质量评价MDS:通过主成分分析(PCA)计算各土壤参数在所有特征值≥1的主成分上的综合荷载;通过多变量方差分析定量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各土壤参数的贡献;通过均值多重比较确定了土地利用年限对土壤性质的定量影响。最后经过线性变换、分组、相关分析检验等过程,得到一个能最大限度的代表所有候选土壤参数而又尽可能少的损失这些候选参数所包含的土壤质量信息的最小数据集。该土壤质量评价MDS因子选取方法能很好地整合土地利用变化的综合定量影响,同时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并能外推到其它地区。通过将该方法分别应用在1985年及2004年采样分析的两套数据各12个土壤候选参数集上,得到了各包含6个因子的MDS及其在20a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发现MDS因子略有不同,但变化不大。
李桂林陈杰孙志英檀满枝
关键词:土壤质量评价土地利用变化
城市化背景下非农用地扩张动态及其对土壤资源的综合影响——以苏州市区为例
近2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为世界同期平均水平的2倍。在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对区域土壤资源产生影响的程度、范围及方式迄今尚未进行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选取城市历史悠久、土壤肥沃、城市化水平高、...
李桂林
关键词:城市化土壤资源土壤肥力质量土壤养分含量重金属污染
苏州市非农用地扩张与土壤质量的空间相关性被引量:6
2007年
基于1984、1995、2000及2003年4期TM遥感影像获取的苏州市非农用地扩张数据以及该市土壤质量综合评价图层,通过叠加分析得到了研究区非农用地扩张在土壤质量等级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苏州市非农用地占用的都是高质量的土壤资源;其中以二等质量的土壤为主,占90%以上,其次为一等质量的土壤资源,而对三、四等低质量土壤的占用率不到1%.从土壤质量的角度而言,目前耕地"占补平衡"的观点值得商榷.
李桂林陈杰檀满枝孙志英
关键词:土壤质量
苏州市城市边缘带土壤肥力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基于201个土壤表层系统采样分析数据,应用一系列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苏州市城市边缘带土壤肥力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变异强烈,表现出城市边缘带土壤肥力分布的重要空间特征。土地利用方式是导致土壤肥力特征空间变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同一利用方式下不同种植年限也会导致土壤肥力特征不同。反映出快速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集约化背景下土壤资源利用方式与利用强度的变化对土壤质量结构及其空间变异特征的重要影响。
周峰檀满枝陈杰李桂林
关键词:土壤肥力土地利用方式
城市居民食物磷素消费变化及其环境负荷——以厦门市为例被引量:6
2013年
城市磷代谢不但关系到居民食品安全,还影响到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及由此带来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改变食物消费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从而对城市磷代谢产生重要影响。分析了1988—2010年厦门市经食物消费进入城市系统的磷素变化动态,在此基础上对人均食物磷消费量与相关社会经济因子进行了Spearman相关分析,并计算了居民食物磷素消费的环境负荷。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厦门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食物磷素消费总量波动上升;人均食物磷素消费量呈M型变化,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1998年和2003年;高磷含量食物如奶制品、水产品,在人均食物磷素消费量中所占比例剧增,分别由0.3%和6.8%上升至14.9%和15.5%。(2)人均粮食磷素消费量与恩格尔系数、平均家庭人口数呈高度正相关,与人均可支配收入、食物价格指数以及具有大学学历以上人口比重呈高度负相关;而植物油、瓜果、畜禽肉、蛋类、奶类和水产品磷素消费量则与粮食所呈现的相关性相反。(3)随着食物磷素消费总量的增加,磷素的环境负荷总量也呈剧增趋势,尤其进入土壤的磷素量剧烈上升,所占比例由59.7%增至85.1%,这可能与禁磷措施的实行、污水处理率的提高、处理工艺的改进等有关。
王慧娜赵小锋唐立娜崔胜辉李桂林
关键词:食物消费环境负荷
近20年来苏州市城市化与非农用地扩张动态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基于4期遥感数据与社会-经济资料,应用RS/GIS技术对1984~2003年苏州市非农用地扩张导致的农业土壤资源缩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2003年苏州市非农用地总面积比1984年扩大了2.9倍,年均扩展面积810hm^2。与苏州市相比,苏州地区的非农用地相对扩张强度(ER)较高,表明苏州地区以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为驱动力的泛中心城市化现象突出;而绝对扩张强度(EA)却明显低于苏州市,说明苏州市在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基础上,依然保持着高于苏州地区平均水平的城市化发展速度。相关资料分析表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土地资源的非农流转可能会对苏州地区粮食安全、生态环境维护及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图3,表3,参13。
李桂林陈杰孙志英
关键词:城市化长江三角洲
近20年来苏州市城乡用地扩展及其内部特征被引量:14
2006年
利用苏州市1984、1995、2000和2003年4个时段的TM数据,分别提取了城、镇、村3级用地并对其扩展过程与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年间苏州市区非农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扩展强度急剧提高。2003年苏州市非农建设用地总面积比1984年扩大了2.9倍,年均扩展面积810hm2。在时间序列上,非农建设用地的增长具有明显加速趋势。城、镇、村3级用地的空间变化表现为建成区>建制镇>行政村。对比城镇用地(建成区与建制镇用地之和)扩展与行政村用地扩展发现,城镇因具有较强的经济、人口等中心聚集功能,而比乡村更加能集约利用土地。换言之,加快城镇化建设有利于缓解长三角地区(甚至全国)日益加剧的城市化建设占地与农业耕地资源之间的矛盾。同时,乡村用地的紊乱无序、缺少规划的现状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及时整理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李桂林周峰陈杰
关键词:城市化土地利用长江三角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