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桂林

作品数:50 被引量:225H指数:9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49篇医药卫生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21篇动脉
  • 19篇动脉瘤
  • 17篇动静脉
  • 17篇静脉
  • 16篇颅内
  • 14篇动静脉瘘
  • 14篇静脉瘘
  • 13篇栓塞
  • 11篇颅内动脉
  • 11篇颅内动脉瘤
  • 7篇弹簧圈
  • 7篇血管
  • 6篇弹簧圈栓塞
  • 6篇硬脑膜
  • 6篇硬脑膜动静脉...
  • 6篇手术
  • 6篇脑膜
  • 5篇导管
  • 5篇介入
  • 4篇动脉闭塞

机构

  • 50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市海淀医...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南华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山东省立医院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西南医科大学...

作者

  • 50篇李桂林
  • 41篇张鸿祺
  • 24篇李静伟
  • 11篇何川
  • 9篇叶明
  • 8篇孙力泳
  • 8篇马永杰
  • 7篇凌锋
  • 6篇胡鹏
  • 6篇杜世伟
  • 6篇陈健
  • 5篇张鹏
  • 5篇任健
  • 4篇洪韬
  • 4篇杨帆
  • 4篇李萌
  • 4篇王宁
  • 3篇吉训明
  • 3篇徐跃峤
  • 3篇卢昊

传媒

  • 29篇中国脑血管病...
  • 3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临床新医...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中国毕业后医...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9篇2018
  • 12篇2017
  • 10篇2016
  • 6篇2015
  • 1篇2014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自发性椎动脉动静脉瘘三例的诊治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自发性椎动脉动静脉瘘的诊断方法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3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自发性椎动脉动静脉瘘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特点、治疗方式、预后效果等进行评价。结果 3例患者均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最早1例首先使用弹簧圈闭塞瘘口及引流静脉起始段,术后第3天突发破裂出血后紧急行患侧椎动脉血管内闭塞治疗及血肿清除术,术后恢复;后两例直接采用介入手段闭塞瘘口及患侧椎动脉,术后恢复。3例患者术后分别随访10、6、1年,症状完全恢复,影像学检查未见复发。结论对于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自发性椎动脉动静脉瘘患者,采用介入手段闭塞瘘口及患侧椎动脉异常节段可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刘维钦李桂林张鸿祺李静伟
关键词:动静脉瘘椎动脉闭塞
支架联合中间导管接触性抽吸技术在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机械取栓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探讨支架联合中间导管接触性抽吸技术在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开通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支架联合中间导管接触性抽吸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15例的病例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评分、血管再通分级[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TICI),mTICI分级≥2b为血管成功再通]、一次再通率、股动脉穿刺至成功再通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出院NIHSS评分以及患者术后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mRS评分0~2为预后良好)。通过SPSS23.0软件对组间相关数据差异进行分析。结果15例中,男12例,女3例;年龄36~74岁,平均(57±12)岁,合并高血压病12例,糖尿病4例,高脂血症12例,心房颤动6例,卒中史2例,吸烟史8例;ASPECT评分6~10分,平均(8.5±1.4)分;入院NIHSS评分7~16分,平均(12.0±2.9)分。15例患者均实现闭塞大动脉再通成功,自股动脉穿刺至成功再通时间20~120min,中位时间43.6(31.3,47.2)min,一次实现血管再通成功12例(12/15),无严重的操作相关并发症。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0~12分,中位评分3.4(2.7,3.8)分。术后90d随访,患者预后良好12例。结论中间导管接触性抽吸结合支架取栓技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管内机械取栓方法。
杜世伟李桂林高鹏李静伟尚峰陈健张鸿祺吉训明
关键词:抽吸导管大脑中动脉闭塞机械取栓
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短期疗效
卢昊胡鹏张鸿祺李桂林张鹏
岩上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诊治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岩上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和北京海淀医院神经外科由岩上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9例,采用血管内栓塞或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并于手术前后完善MRI、DSA检查,进行改良Aminoff&Logue量表(ALS)评分。结果 9例患者中6例为男性,3例为女性,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肢体感觉及运动异常,其中7例伴有排尿和(或)排便障碍,4例患者伴有颅神经功能异常,包括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呃逆、面瘫等;6例接受栓塞治疗,3例接受外科手术,均达到解剖学治愈。术前ALS评分为(6.0±2.7)分,术后3个月为(2.8±1.7)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6,P<0.05)。结论岩上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是一类较为少见的脑血管畸形,病变累及范围广泛,临床表现严重,血管内栓塞治疗和显微外科手术均能获得较为理想的疗效,若血管条件允许,应首选介入栓塞治疗。
马永杰李传捷卞立松柳江王志潮李桂林张鸿祺
关键词:动静脉瘘岩上静脉硬脑膜动静脉瘘
六枚支架治疗双侧椎动脉夹层伴小脑后下动脉起始处动脉瘤一例被引量:3
2015年
患者 男,50岁,2014年8月4日因头痛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患者间断后枕部疼痛20余年,口服止痛药物后可缓解。入院前1个月头痛再次发作,程度较前明显加重,遂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头部CT 血管成像( CTA)检查提示:双侧椎动脉夹层合并多发动脉瘤样改变(图1),未予治疗。为进一步诊治收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患者既往无明确颅内出血及缺血病史,有高血压病史9年(血压最高160/110 mmHg,口服马来酸依那普利5 mg / d,血压控制为140/90 mmHg)。入院体格检查:意识清楚,发音略模糊,其余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行全脑DSA提示:双侧椎动脉V4段夹层合并多发动脉瘤样改变,累及基底动脉起始部;右侧小脑后下动脉(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起始处动脉瘤。考虑患者病史较长、症状较轻、病变累及范围广及治疗风险较大等因素,暂予以严格控制血压及口服双抗(阿司匹林100 mg +氯吡格雷75 mg/ d,1次/ d)等3个月保守治疗。3个月后行高分辨MRI提示:双侧椎动脉假腔形成,周径增粗,对脑干形成明显压迫,并且管壁强化明显,提示管壁结构不稳定(图2)。DSA复查提示:双侧椎动脉V4段夹层及多发动脉瘤较前有增大趋势(图3,4),存在破裂出血及脑干缺血等风险,遂决定予以血管内介入治疗。
李静伟吕超杨帆李桂林张鸿祺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椎动脉夹层小脑后下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联合弹簧圈在治疗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未破裂动脉瘤中的作用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PED)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使用PED治疗的颈内动脉大型(瘤径为10 mm^25 mm)和巨大型动脉瘤(瘤径>25 mm)患者51例(均为未破裂动脉瘤),其中男16例,女35例,年龄为15~71岁,平均(53±13)岁。根据是否使用弹簧圈填塞瘤腔,分为PED组31例和PED联合弹簧圈组20例,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和≥6个月的影像随访效果。栓塞率以Raymond分级评价。结果对PED组31例患者32个动脉瘤[平均瘤径(15±3)mm]共使用33枚PED,其中海绵窦段动脉瘤15个,床突上段动脉瘤17个;PED联合弹簧圈组20例患者21个动脉瘤[平均瘤径(17±4)mm]共使用22枚PED,其中海绵窦段动脉瘤10个,床突上段动脉瘤11个。术后≥6个月影像学随访示PED组的动脉瘤复发率(Raymond分级Ⅱ~Ⅲ级)明显高于PED联合弹簧圈组[分别为9.7%(3例)和0%],PED联合弹簧圈组的血栓形成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PED组[分别为10.0%(2例)和6.5%(2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PED治疗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时,联合弹簧圈填塞瘤腔可降低动脉瘤残留发生率,但可能具有较高的血栓形成事件发生风险。仍需大样本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李静伟李桂林陈圣攀叶明何川张鸿祺凌锋
关键词:弹簧圈
基于微导管技术选择性动脉内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影响
2016年
目的探讨基于微导管技术的选择性动脉内低温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微导管堵塞SD大鼠大脑中动脉(MCAO)2h,建立急性可逆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动物随机分为4组(12只/组):1非干预对照组,MCAO后,再灌注48h;2低温生理盐水全身灌注组,MCAO后即刻通过股动脉灌注0℃0.9%生理盐水2.5ml;3低温生理盐水局部灌注组,MCAO后即刻通过微导管向脑缺血区灌注0℃0.9%生理盐水2.5ml;4常温生理盐水局部灌注组,MCAO后即刻通过微导管向脑缺血区灌注37℃0.9%生理盐水2.5ml。所有动物都进行运动、神经功能评分,计算脑梗死体积、脑水肿程度,应用免疫组化定位定量脑缺血区MMP-9的表达水平。结果和非干预对照组比较,通过微导管选择性灌注0℃生理盐水能对缺血脑组织区域快速诱导低温(皮质脑温由灌注前37.2±0.2℃降低至30.5±0.4℃,纹状体温度由37.8±0.1℃降至30.8±0.4℃,P<0.01),显著改善实验动物的神经、运动功能(P<0.01),明显缩小脑梗死体积(缩小约67%,P<0.01)、减轻脑水肿程度(约70%,P<0.01),同时改组动物缺血区MMP-9阳性表达的数目显著减少(P<0.05)。而通过微导管灌注常温生理盐水及通过股动脉全身灌注低温生理盐水未显示出明显的脑保护作用,对MMP-9的表达也没有明显影响。结论通过微导管灌注低温生理盐水对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显著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脑缺血区MMP-9表达有关。
李桂林程化坤姜玲玲吉训明陈健
关键词:脑缺血微导管神经保护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伴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致蛛网膜下隙出血一例被引量:2
2016年
患者男性,59岁,主因突发头晕伴行走不稳3 d,于2015年9月20日入院。患者3 d前跑步时无明显诱因突发头晕伴行走不稳,休息后症状加重并出现右眼视物模糊和右侧听力下降,当地医院行头部CT和MRI检查提示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伴动脉瘤,右侧小脑新发梗死(图1a,1b)。为求进一步手术治疗,遂至我院就诊。患者既往有高血压(高血压3级,极高危)20余年,血压最高达180/110 mm Hg(1 mm Hg=0.133 k Pa),规律服用硝苯地平20 mg/d,
李静伟向思诗凌锋张鸿祺李桂林
关键词:椎动脉基底动脉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治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HR-MRI)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诊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6年1月至12月收治的使用3.0 T HR-MRI检查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等序列,并经DSA确诊的VBDA患者62例,根据病史将其分为无症状组18例和症状组44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HR-MRI显示,双腔征/内膜瓣在无症状组和症状组中分别占27.8%(5例)和54.5%(24例),壁间血肿在两组中分别占22.2%(4例)和43.2%(19例),瘤壁强化在两组分别占33.3%(6例)和77.3%(34例),以上特征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症状组中18.2%(8例)的患者出现复发,明显高于无症状组的5.6%(1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MRI能够较好显示VBDA的病变特点。症状性VBDA中瘤壁强化和复发比例均较高,提示HR-MRI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瘤壁的稳定性并判断预后。
李静伟卞立松李桂林张鸿祺凌锋
关键词:复发
静脉高压性脑干变性的临床特点及诊断要点
静脉高压性脑病(Venous HypertensiveEncephalopathy,VHE)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的静脉压升高,静脉回流障碍,病变可以累及脑内不同部位,从而出现的一系列相应的神经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常见病因有...
李桂林
关键词:影像学特征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