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煜

作品数:18 被引量:1,020H指数:12
供职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经济管理
  • 8篇社会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2篇代际流动
  • 2篇社会
  • 2篇社会结构
  • 2篇阶层
  • 2篇爱情
  • 2篇爱情观
  • 1篇度脱
  • 1篇多样性
  • 1篇性别差异
  • 1篇政治经济学
  • 1篇政治经济学分...
  • 1篇职业阶层
  • 1篇中俄
  • 1篇中国社会
  • 1篇社会变迁
  • 1篇社会流动
  • 1篇社会网
  • 1篇社会网络
  • 1篇社会网络资本
  • 1篇实证

机构

  • 14篇上海社会科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香港科技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14篇李煜
  • 2篇徐安琪
  • 1篇朱妍
  • 1篇郝大海
  • 1篇李路路
  • 1篇边燕杰
  • 1篇刘琦

传媒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江苏社会科学
  • 2篇社会科学
  • 2篇社会学研究
  • 1篇社会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国人口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1
  • 3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中国城市子女的教育获得(1966—2003)被引量:406
2006年
本文尝试提出一个代际教育不平等传递的理论分析框架,强调教育不平等产生机制、具体制度设计和社会状况背景三者间的联系。研究发现,恢复高考后,家庭教育背景成为改革初期教育不平等的主要原因;1992年以后社会分化加剧,教育体制受市场化的冲击,家庭阶层背景的效用显现,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转变为资源转化与文化再生产双重模式并存。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管理阶层的资源优势正逐步转化成其下一代的教育机会。如果这一进程得以顺利延续和扩展,那么社会分层结构很可能将因此而日益趋向固定化。
李煜
关键词:教育获得教育不平等
文化资本、文化多样性与社会网络资本被引量:66
2001年
There are two main opinion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capital and social network capital in Western literature.One argues that high\|status culture is useful in gaining higher network resource.Another thinks the most widely useful culture resource is cultural variety.This article,based on interviews of about 400 families in Shanghai,Tianjin,Wuhan,and Shenzhen,tries to probe into and analyses the mechanism of influence between culture capital and social network capital in China's Mainland.Results suggest that:(1) Because of different network character,culture variety is almost useless in accelerate the accumulation of social network capital.But high\|status cultural capital does.(2) The most powerful route for accumulating social network capital is an indirect way through network ceiling and network range.That means,to heap up higher social network capital,one should not only contact with some higher\|rank persons,but also take advantage of the potential opportunity for making more and all kinds of friends.
李煜
关键词:文化资本文化多样性社会网络资本
中俄城市代际流动的比较研究:以上海和彼得堡为例
本文通过中俄两个城市的数据,展示和讨论在不同类型的市场化过程中、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两个城市的代际流动关系。结果显示:中俄两国的代际流动呈现出相反的差异。同时,本文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探讨,以期达到“在比较中认识自己”的目...
李煜
关键词:社会结构代际流动
家庭背景在初职地位获得中的作用及变迁被引量:38
2007年
初职地位获得是社会分层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通过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展示了文革后三个时期城镇家庭背景对子女初职获得的影响及变迁。研究发现,不同家庭背景的子女在相同的教育资质下,职业地位的获得仍然存在显著差异;在文革以后,非体力阶层家庭后代的优势表现为"跳级"和"保底"效应。其成因是什么我们进行了分析。
李煜
关键词:家庭背景
婚姻匹配的变迁:社会开放性的视角被引量:100
2011年
本文以择偶配对的内婚性程度作为社会开放性的指标,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6年数据,通过对婚姻先赋性和自致性匹配在各历史时期变化的实证考察,评估不平等结构代际传递的过程和趋势。本文在理论上对两种匹配强度组合和代际不平等结构传递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并相应在模型上使用双配分析方法以控制代际流动的影响,从技术上实现了对婚姻配对独立净效应的估计。分析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婚姻自致性匹配度大幅度提高,先赋性匹配呈现倒U型的小幅波动。这一结果暗示当前不平等结构传递的特征为"父系再生产强化"模式,而社会开放性程度可能将有所下降。
李煜
劳动力市场转型的中俄比较——基于上海和彼得堡的实证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本文通过对2008年上海和彼得堡中俄两个城市经验数据的分析,发现激进市场化改革后的彼得堡未如预期出现更多的市场化特征:与上海相比,无论在工作信息的获得还是职位获得的渠道上,社会网络机制仍然比市场机制还更为重要;同时,较高人力资本的人员通过网络获得的职位要优于直接通过市场渠道获得的工作。我们认为,因为俄罗斯的经济衰退和产业结构局限之下的劳动力供求失衡是当地劳动力市场未能得到充分发育、社会网络过度介入劳动力配置的原因。这一发现提示我们,劳动力市场转型和完善的基础不仅仅是产权的明晰或有效解决产权代理人问题,经济发展本身能否提供一个相对平衡的供求关系是劳动力市场培育和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
李煜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
制造“中产”:阶层流动渴望公平畅通被引量:1
2011年
"文革"时期:"中产"阶级子弟向下流动 中国最近的60年风云激荡,社会结构巨变,不同阶层在结构中的位置也是起起落落。谁在中间,这在西方稳定结构中不言自明的问题在中国也变得扑朔迷离。在有些历史时期,不要说中产的含义、应该包括哪些群体,就是用中产这个词都有些可笑。
李煜
关键词:阶层流动公平社会结构
普通人的爱情观研究——兼开放式问题的量化尝试被引量:16
2007年
本研究依据实证研究的资料,梳理和勾勒青年人爱情观的特征、类型及其分布。研究发现,普通青年人是从感受、关系规范和条件三方面来定义爱情。其中,作为伴侣间社会角色关系的"规范"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这充分体现了爱情的社会性本质。在研究方法上,作者试图将带有定性研究色彩的"开放式问题"与定量统计分析手段相结合,为探索两者在经验研究中的结合做出有益尝试。
李煜徐安琪
关键词:爱情
代际流动的模式:理论理想型与中国现实被引量:71
2009年
本文在疏理西方代际流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流动模式的三种理想类型,并分析其制度条件和结构特征,希望能对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特征和趋势分析有所启发。本文认为,在不同的制度背景和社会条件下,相应的流动模式是不同的。本文提出三种理想类型对应于三种不同的社会类型,分别是(1)依据绩效原则的自由竞争模式,其特征是流动机会按个人能力和贡献分配,对应于完全市场制度的社会;(2)社会不平等结构下的家庭地位继承模式,其特征是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对子女的地位获得有决定性的影响,社会的不平等结构因此而代代相传,如果一个社会的不平等程度越大,跨阶层流动越困难,代际的地位继承性特征越突出;(3)国家庇护流动模式,其特征是国家通过政策和制度设计,干预社会流动进程,特定的阶层将拥有更多的流动机会、或被剥夺应有的机会。文章最后对中国改革开放后流动模式的转变和现状提出了一些基本的判断。
李煜
关键词:代际流动
“双重脱嵌”:农民工代际分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被引量:70
2013年
农民工群体在行为、态度、意识方面的代际分化及其社会后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新生代农民工面临"双重脱嵌"的困境:既游离于制度性权力结构和福利保障体系之外("制度脱嵌"),也在客观纽带和主观认同上脱离传统乡土中国("传统脱嵌")。这种状况的产生有背后的政治经济学机制,体现的是农民工与城镇制度和乡土传统之间关系的变迁和消长。对老一代农民工来说,传统纽带的存在缓解了"制度脱嵌"的负面后果,而当新生代脱嵌于传统时,"制度脱嵌"的负面效益会被放大。改变"双重脱嵌"的困境,一方面要保障其劳动权益和政治权利,另一方面则要保护传统关系网络,并降低流动人口对迁入地的心理疏离来促进其就地适应。
朱妍李煜
关键词:农民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