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冰

作品数:37 被引量:401H指数:14
供职机构: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5篇食品
  • 8篇耐药
  • 8篇耐药性
  • 7篇污染
  • 6篇弧菌
  • 6篇副溶血性
  • 6篇副溶血性弧菌
  • 5篇中毒
  • 5篇食物
  • 5篇食物中毒
  • 4篇食品卫生
  • 4篇食品污染
  • 4篇食源
  • 4篇食源性
  • 4篇食源性致病菌
  • 3篇药性分析
  • 3篇水产
  • 3篇水产品
  • 3篇葡萄球菌
  • 3篇葡萄球菌肠毒...

机构

  • 37篇广东省疾病预...
  • 4篇广州出入境检...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广东环凯微生...

作者

  • 37篇杨冰
  • 35篇朱海明
  • 34篇王建
  • 34篇宋曼丹
  • 33篇王海燕
  • 29篇赖蔚苳
  • 24篇严纪文
  • 19篇马聪
  • 19篇何冬梅
  • 12篇陈秋霞
  • 10篇柯昌文
  • 9篇邓峰
  • 6篇黄吉城
  • 6篇倪汉忠
  • 4篇邓小玲
  • 3篇赖蔚冬
  • 2篇柯碧霞
  • 2篇陈炳耀
  • 2篇王洪敏
  • 1篇戴昌芳

传媒

  • 15篇华南预防医学
  • 10篇中国卫生检验...
  • 4篇中国食品卫生...
  • 4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 1篇新发和再发传...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09
  • 1篇2008
  • 6篇2007
  • 8篇2006
  • 3篇2004
  • 2篇2002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生吃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调查被引量:16
2006年
目的: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酒楼、日韩料理餐厅菜肴所用的海产品和淡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 olyticus,VP)的污染情况。方法:参照《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采样及定量检测方案(2004年5月20日)》的生化法、V itek-32鉴定系统、最可能数值(MPN)进行定性及定量;SPSS1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3份样品确认VP 51株,阳性率为49.5%。按照地域比较,佛山46.7%,惠州50%,深圳51.7%,增城69.2%,中山58.3%,珠海18%。生吃鱼类阳性率中山最高62.5%,深圳最低12.5%;深圳生吃鱼类MPN浓度几何均值最高(54 MPN/100 g);三文鱼阳性率72.7%(8/11),显著高于其他鱼生(P<0.05)。结论:本次监测结果(51/103份)相比2000年在该地区调查的1.0%(2/196)[3]有显著提高(P<0.05)。高阳性率显示食肆有海产、水产混合养殖的习惯,引至生吃水产品VP污染严重,亟待做好防控工作。
马聪严纪文朱海明宋曼丹赖蔚苳何冬梅王海燕杨冰王建王吉城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生吃水产品
广东省食品中O157:H7大肠杆菌分离株的生化特征、毒力因子与耐药性的探讨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了解广东省食品中O157:H7大肠杆菌分离株中生化特征、毒力因子的携带与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磁珠富集法进行O157:H7大肠杆菌分离,对O157:H7大肠杆菌分离株进行生化、噬菌体、血清学鉴定后,应用PCR技术检测其毒力因子,应用纸片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277份样品中分离出2株O157:H7大肠杆菌,总检出率为0.72%;对这2株O157:H7大肠杆菌分离株进行PCR毒力因子的测定,其中1株为携带eaeA、H ly和SLT2毒力因子的强毒株,而另1株分离株未检出毒力因子。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这两个O157:H7大肠杆菌分离株对青霉素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5大类的部分抗生素有多重耐药性。结论:广东省食品中存在O157:H7大肠杆菌强毒株的污染。O157:H7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株的出现,提示应关注我国畜牧养殖业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杨冰王建王洪敏柯碧霞严纪文宋曼丹马聪朱海明赖蔚苳何冬梅王海燕邓峰
关键词:O157:H7大肠杆菌食品
2003~2005年广东省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主动监测及其基因指纹图谱库的建立被引量:47
2006年
目的:为了解广东省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的生态分布和污染水平的背景资料,建立广东省水产品中VP的基因指纹图谱库。方法:采用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和最可能数(MPN)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RiboPrinter Microbial Characterization System检测VP的基因指纹图谱。结果:431份水产品样品中,156份检出VP,总检出率为36.19%。2005年的检出率明显高于2003和2004年(X^2=64.87,P〈0.05)。其中广州地区的检出率高达50.0%。各地区检出率存在着显著差异,(X^2=14.26,P〈0.05)。在8类水产品中VP检出率最高的是淡水虾66.7%(20/30);海鱼最低,为19.5%(17/87)。品种间检出率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X^2=35.276,P〈0.05)。各类阳性样品中VP平均密度为1320MPN/100g。贝类样品的VP密度明显高于其它水产品(t=3.074,P〈0.05)。对60株VP进行了14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受试菌株对氯霉素和复方新诺明100%敏感;比较VP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庆大霉素、链霉素、阿米卡星的耐药性,2004年的耐药菌株比2003年多,其耐药株百分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X^2值分别为4.93、5.17、7.86、4.86、17.71,P〈0.05)。但其耐药谱并无明显变化。对2003~2004年自广东水产品和食物中毒中分离得到的68株VP菌株进行了基因指纹图谱的测定,初步建立了VP的基因指纹图谱库。结论:监测结果表明,广东省水产品中VP污染严重,对公众健康构成一定的威胁。我国目前对生食水产品尚无卫生标准,更未明确规定生食水产品中VP的限量标准,因此,加快制定生食水产品的卫生标准和加强对生食水产品卫生质量的监控,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严纪文马聪朱海明赖蔚苳黄吉城何冬梅王海燕宋曼丹杨冰王建邓峰
关键词:水产品VP药敏试验
贝甲类海产品中创伤弧菌检验方法的探讨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贝甲类海产品中创伤弧菌的检验方法。方法选用mCPC、CC和TCBS培养基比较创伤弧菌在3种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率,同时应用常规的生化鉴定方法、API 20E生化试剂条和PCR-vvhA法对20株分离自牡蛎的可疑创伤弧菌进行鉴定,比较3种鉴定方法的符合率。结果 20株创伤弧菌菌株在mCPC、CC和TCBS 3种选择性培养基上的生长率(PR)分别为(0.19±0.28)、(0.34±0.43)、(0.44±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CPC、CC培养基对人工染菌样品中不同浓度的创伤弧菌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CPC、CC培养基对31份天然污染的贝甲类样品中创伤弧菌的检出率均为22.6%(7/31)。常规生化鉴定、API 20E生化试剂条、PCR-vvhA法对20株分离自贝甲类海产品的创伤弧菌可疑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95%(19/20)、95%(19/20)和100%(20/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贝甲类海产品中创伤弧菌的检验选用以CC和mCPC培养基为基础的传统培养方法,结合使用分子生物学筛选及生化系统鉴定,可大大提高检测效率。
宋曼丹严纪文朱海明马聪杨冰赖蔚苳王海燕王建
关键词:创伤弧菌
广东省食品中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分子分型的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对广东省食品中分离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m)进行分子分型,并建立PFGE数据库。方法参照美国PulseNet的Lm PFGE分子分型标准方法进行检测。应用BioNumerics软件对不同食物种类、时间和地点的分离株进行比对,分析菌株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07株Lm分成41个PFGE型,型别较为分散;从鸡肉中分离的菌株数最多(37株),PFGE分型也最多(19个);冷藏和冷冻食品的分离率较高,其中有26株菌仅存在1-2个电泳条带的差异,相似度极高;韶关和惠州地区分离的Lm存在着地区特异性;随时间变迁,部分菌株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结论广东省食品中分离的Lm在整体上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多样性,但部分菌株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何冬梅邓峰王洪敏柯昌文严纪文朱海明赖蔚苳宋曼丹杨冰王海燕王建马聪柯碧霞邓小玲倪汉忠
关键词: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食品分子分型
广东省副溶血性弧菌rDNA指纹图谱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通过对广东省监测食品及腹泻病人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进行rDNA(核糖体核酸)指纹图谱分析,为VP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提供诊断依据。方法对从2003~2004年广东省食品及食物中毒病人中分离的64株VP采用RiboPrinter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核糖分型,并利用RiboExplorer软件处理rDNA指纹图谱,运用Bio Numerics软件分析菌株的同源性。结果64株VP共分为51个核糖型,其中源自食品的52株分离株分为41个核糖型,源自食物中毒病人的12株分离株分为10个核糖型。来源于同一起食物中毒的E408-18-S-7核糖型的3株VP其相似度为100%,其他病人株均非同型或相似度较低(〈95%)。结论监测地区食品分离株核糖型多、分布广,有部分核糖型相似度较高;rDNA指纹图谱对于同一核糖型或相似度〉95%的菌株能达到溯源能力。
朱海明邓峰严纪文马聪宋曼丹赖蔚苳杨冰王海燕何冬梅王建柯昌文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
一起食物中毒事件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及肠毒素基因检测与分析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了解分离自食物中毒事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型别,并对肠毒素基因携带情况及菌株分子分型进行分析。方法对分离自某起食物中毒的12株金色葡萄球菌分离株进行生化鉴定,采用微孔板酶联免疫法(ELISA)、酶联荧光免疫法(ELFA)、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肠毒素型别和肠毒素基因检测,并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法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应用Bio Numerics软件对不同来源的菌株进行比对,分析菌株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2株来源于患者和食物样本的菌株经ELFA、ELISA法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其中1株来源于某患者呕吐物样本的菌株为肠毒素B型,其余11株来源于该患者的肛拭样本和其他样本的菌株均为肠毒素A型。肠毒素基因检测结果显示,除1株未能检出肠毒素基因外,1株检出肠毒素基因seb,10株检出肠毒素基因sea,其中8株同时检出肠毒素基因see。PFGE分型结果显示,11株菌为1型,1株菌为2型。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对明确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十分重要,PFGE分型技术有助于食物中毒的溯源研究。
朱海明陈秋霞杨冰赖蔚苳王海燕王建宋曼丹房树超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2006-2008年广东省水产品和食物中毒患者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血清分型研究被引量:17
2009年
目的研究2006-2008年广东地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患者分离株和水产品分离株的血清型分布。方法采用血清玻片凝集试验对2006-2008年我中心收集的279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这些菌株均由广东省食品污染物监测网和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网分离获得,分离地区覆盖广东的粤西、粤北、粤东和珠三角地区,其中食物中毒患者分离株176株,水产品分离株103株。结果2006-2008年收集的279株副溶血性弧菌中,在176株食物中毒患者分离株中完全分型168株,分型率为95.45%,共分出15个血清型,以O3:K6为主,占73.30%(129/176);在103株水产品分离株中完全分型57株,分型率为55.34%,其血清型别分布较分散,未见优势菌型,共分出40个血清型,主要集中在O1,O2,O3,O4,O5,O10,O11等7个菌群。结论2006-2008年广东各地区上送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患者分离株以O3:K6为主,血清型地区差异不明显;水产品分离株血清型呈多样性,且与食物中毒患者分离株的血清型不一致。
方伟黎微柯昌文马聪朱海明宋曼丹何冬梅杨冰王海燕赖蔚苳王建严纪文邓小玲杨杏芬
关键词:弧菌副溶血性血清分型
广东省部分海产品中创伤弧菌的污染监测被引量:21
2011年
目的了解广东省部分海产品中创伤弧菌的污染状况。方法在广东省海产品的主要产销地广州、阳江、湛江、珠海共采集69份海产品,采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公布的方法,用最可能数(MPN)法检测海产品中创伤弧菌污染水平,可疑菌落的鉴定采用生化试验和PCR法。结果在69份海产品中,37份检出创伤弧菌,总阳性率为53.62%。其中牡蛎中的检出率高达80.95%(34/42),其次为海蟹(25.00%,1/4)、海鱼(18.18%,2/11)。采集于不同季节的42份牡蛎,创伤弧菌的阳性率在4—6月最高,为100%(10/10),不同季节的污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MPN法对34份创伤弧菌阳性的牡蛎进行定量分析,采样时环境温度为25~35℃的样品(18份)中创伤弧菌平均含量(中位数为38.0MPN/g)高于环境温度为10~24℃的样品(16份)中创伤弧菌平均含量(中位数为9.2MPN/g)。结论广东省部分海产品的创伤弧菌污染较为严重,应对海产品尤其是牡蛎中的创伤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预防创伤弧菌食物中毒的发生。
朱海明严纪文宋曼丹杨冰赖蔚苳王建王海燕
关键词:食品创伤弧菌污染
2003~2006年广东省食品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污染状况调查分析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调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在广东省食物中的分布特征和污染状况,了解地区因素对于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布的影响,以预防和控制食品污染,保证食品安全.方法:随机采集食品样品,用改良EC肉汤进行增菌,用麦康凯琼脂和O157:H7专用培养基进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分离、培养,应用bioMérieux VITEK32 AMS system,GNI+、API-20E试条和血清学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检测各类样本706份,检出47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6.7%,其中生鸡肉、生猪肉、生牛肉的检出率分别为10.7%、16.9%、11.1%,熟肉制品的检出率也有5.2%,EPEC和ETEC的检出率分别为34.0%和40.4%,检出EHEC O157:H75株,经济发达地区的检出率(2.8%)明显低于经济状况中等地区(6.6%),经济状况中等地区检出率明显低于经济状况相对落后地区(16.1%).2003~2006年各年的检出率总体无显著差异.结论:广东省多种食品中均可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尤其是农村的污染情况严重.有潜在EHEC O157:H7食物中毒暴发的可能.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预防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污染.
王建杨冰严纪文赖蔚苳王海燕宋曼丹何冬梅朱海明马聪柯昌文邓峰
关键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食品污染检出率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