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华川
- 作品数:9 被引量:80H指数:5
- 供职机构: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可变流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 观察可变流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VF- 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 方法 根据使用 VF- NCPAP与否将呼吸衰竭新生儿病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 (83例 )采用头罩给氧治疗 ,治疗无效改用气管插管 CPAP或间歇指令通气 (CMV) ;治疗组 (75例 )采用 VF- NCPAP治疗。 结果 (1 )头罩给氧成功率36 .1 % ,VF- NCPAP成功率 90 .7% ,CMV治疗成功率 90 .9% ;VF- NCPAP成功率与头罩给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2 ) VF- NCPAP治疗时间比 CMV治疗时间缩短 ,并发症少。 结论 VF-
- 杨长仪林华川修文龙林颖
- 关键词:正压呼吸呼吸功能不全婴儿
- 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高危因素的临床分析(附70例)
- 2007年
- 目的探讨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高危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通过对我院70例的VLBWI的呼吸监护,观察发病的时间与原因。结果肺炎、颅内出血、GER、PDA、败血症等是引发VLBWI的高危因素。结论及时的病因防治,是控制呼吸暂停发生的关键。
- 张荣娜林华川
-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
- 骨性Ⅲ类青少年患者上气道的CBCT研究
- 目的: 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青少年骨性Ⅲ类患者上气道形态的差异,探究颈椎骨龄因素对骨性Ⅲ类高角患者上气道形态的影响,为不同骨龄上气道参考值的建立和颅面部生长发育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方法: 选取2015年至2018...
- 林华川
- 关键词:颈椎骨龄上气道锥形束CT
- 福州市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患病率调查及高危因素分析被引量:24
- 2018年
- 目的调查福州市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患病率及高危因素。方法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福建省福州市14所幼儿园体检数据,统计单纯性肥胖检出率。按1:1病例对照方法选择体重正常儿童为对照组。采用自制问卷表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可能与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相关的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共纳入5 767例3~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检出率为5.01%(289例),其中轻度肥胖153例,中重度肥胖136例。随着年龄增加,儿童单纯性肥胖检出率逐步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偏爱油炸食品(OR=4.789)、养育者过度关注饮食(OR=4.620)、睡前进食(OR=4.006)、进食快(OR=3.221)、偏爱甜食(OR=2.282)、出生体重大(OR=2.202)、父亲超重或肥胖(OR=2.074)、母亲超重或肥胖(OR=2.047)、进食量超过同龄20%以上(OR=2.013)、爱看电视(OR=1.665)、运动不足(OR=1.463)等是引起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福州市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患病率为5.01%,其发病受诸多因素影响,提示需要在医生、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参与下,加强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培养儿童良好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增强体育锻炼等多途径综合干预,以降低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
- 郭敬民林华川欧萍
- 关键词:单纯性肥胖患病率高危因素抽样调查学龄前儿童
- 基于本体感觉训练为主的综合干预法治疗早产儿功能性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2
- 2019年
- 目的对早产儿功能性吞咽障碍的临床干预研究,观察其近期和远期疗效,拟探索并优化其康复方法。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条件的70例功能性吞咽障碍早产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但最终失访8例,有30例对照组和32例观察组完成全程研究。除一般早产儿诊疗常规外,对照组采取婴儿抚触及被动操训练等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本体感觉训练为主的综合干预法进行康复训练。2组患儿均从入院病情平稳后开始干预至出生3月龄,每日2次,每次约20 min。于出生28 d时,对2组患儿的吞咽障碍临床表现及并发症进行近期疗效评估;并于患儿3月龄时,对2组患儿的体质量及发育商(DQ)进行远期疗效对比。结果2组患儿均干预至出生28 d时,经口喂养后口腔奶液残留(χ^2=9.255,P=0.002)和引起呛咳或口鼻返流(χ^2=4.623,P=0.032)的症状发生例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吸入性肺炎(χ^2=2.619,P=0.106)和喂奶后呼吸困难(Fisher精确概率法,P=0.230)并发症的发生例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发生并发症的总例数对比(χ^2=4.9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至3月龄时,2组患儿的体质量(t=2.192,P=0.029)和DQ值(t=2.104,P=0.036)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本体感觉训练为主的综合干预法治疗早产儿功能性吞咽障碍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提高早产儿近远期的生活质量。
- 郭敬民林华川施晓茜欧萍黄龙生
- 关键词:早产儿吞咽障碍
- 新生儿败血症早期临床诊断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探讨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早期的临床首发症状及实验窒依据,以益早期诊治。方法:对我院新生儿科2001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415例败血症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足月儿组及早产儿组,分别对其发病时间、感染途径、临床首发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两组均以生后7日后发生率高;感染途径足月儿以皮肤、脐部为主,早产儿以呼吸道为主;临床表现上足月儿组首发症状依次为发热、纳少、皮肤黄疸、反应差。而早产儿组以体温波动、纳少、皮肤黄疸、腹胀及呼吸暂停为首发症状;早期的实验室检查以中性粒细胞与C反应蛋白(简称CRP)增高、血小板减少、以及血糖的变化对临床早期诊治较有意义。结论:新生儿临床败血症应注意早期反复发热或体温波动、纳少、皮肤黄疸、反应差等隐匿的中毒症状,并且结合入院周围血象、CRP、血糖及感染途径进行综合分析,对早期的诊治有指导意义。
- 张荣娜林华川蔡文红
- 关键词:败血症足月儿早产儿
- 福州市学龄前儿童维生素A缺乏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分析福州市学龄前儿童维生素A(Vit A)缺乏与反复呼吸道感染(RRI)的相关性,探讨其缺乏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择150例RRI为实验组,150例健康儿为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Vit A水平。比较两组Vit A水平差异情况,分析性别、年龄、居住环境、体质指数评分、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家庭收入、膳食均衡情况、饮奶情况、现患呼吸道感染情况、脂肪吸收实验等因素与Vit A缺乏的相关性。结果RRI组Vit A缺乏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饮奶状况、膳食均衡、脂肪吸收实验、现患呼吸道感染是引起儿童Vit A缺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福州市学龄前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与Vit A缺乏存在明显相关性,而Vit A缺乏与饮奶状况、膳食均衡、脂肪吸收实验、现患呼吸道感染等因素有关,应加强对儿童科学喂养知识的教育,定期监测并适时适量补充。
- 郭敬民林华川葛品
- 关键词:维生素A缺乏反复呼吸道感染影响因素
- 经皮二氧化碳分压及氧分压监测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价值探讨被引量:17
- 2015年
- 目的探讨经皮二氧化碳分压及氧分压检测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入住我科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病情纳入呼吸障碍组、循环障碍组、呼吸循环功能正常组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组。监测各组动脉血气、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 PCO2)、经皮氧分压(Tc PO2)及经皮血氧饱和度(Tc Sa O2);比较Tc PCO2及Tc PO2检测结果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呼吸障碍组115例,循环障碍组15例,呼吸循环功能正常组55例。呼吸障碍组、循环障碍组和极低出生体重儿Tc PCO2与Pa CO2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相关系数及其95%可信区间分别为r=0.766,95%CI 0.678-0.832;r=0.921,95%CI 0.774-0.974;r=0.874,95%CI 0.750-0.939,P均〈0.05。Tc PO2与Pa O2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相关性好(r=0.827,P〈0.05),在呼吸障碍组(r=0.602,P〈0.05)及呼吸循环功能正常组(r=0.599,P〈0.05)相关性较弱,在循环障碍组无相关性(P〉0.05)。Tc Sa O2与Pa O2有较好的相关性(r=0.677,P〈0.05),但不能体现高氧分压。结论 Tc PCO2测定在呼吸障碍、循环障碍患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具有连续、无创的优点,可以预测Pa CO2;综合Tc PO2和Tc Sa O2可以较真实地反映患儿的氧合情况。
- 任艳丽杨长仪陈涵强杨斌林华川郑歆婷
- 关键词:血气分析
- 儿童早期发展科学干预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研究儿童早期发展科学干预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7月—2017年7月期间门诊就诊的70例婴幼儿,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35例,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加行儿童保健方法,对比生后6、9、12个月时两组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对比分析两组婴幼儿的干预效果,实验组在婴幼儿12个月时,身高(76.85±6.27)cm,优于参照组婴幼儿12个月时的身高(73.02±1.9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54,P<0.05)。在NET评分方面,实验组6个月、9个月、12个月的评分分别为(90.34±3.45)分、(92.66±2.78)分、(96.34±2.25)分,参照组6个月、9个月、12个月的评分分别为(87.02±2.53)分、(90.12±2.08)分、(91.73±3.47)分,由此可以说明实验组的干预方法效果更好,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91、4.328、6.595,P<0.05)。结论儿童保健措施可以提高婴幼儿的智力水平,对婴幼儿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 林华川郭敬民
- 关键词:儿童保健婴幼儿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