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兵

作品数:2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缺氧
  • 2篇肺动脉
  • 1篇胆碱
  • 1篇动脉高血压
  • 1篇血压
  • 1篇乙酰
  • 1篇乙酰胆碱
  • 1篇舒张
  • 1篇舒张反应
  • 1篇缺氧性
  • 1篇缺氧症
  • 1篇慢性
  • 1篇慢性缺氧
  • 1篇米利酮
  • 1篇内皮
  • 1篇内皮依赖性
  • 1篇内皮依赖性舒...
  • 1篇内皮依赖性舒...
  • 1篇高血压

机构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2篇梁兵
  • 2篇蔡英年
  • 2篇齐保申
  • 1篇宋为
  • 1篇邓希贤
  • 1篇龚伊红
  • 1篇周晓梅
  • 1篇薛全福
  • 1篇沈筱同
  • 1篇李世强
  • 1篇董继红

传媒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应用生理...

年份

  • 1篇1996
  • 1篇1994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米利酮对大鼠缺氧性肺动脉增压反应的抑制作用
1996年
本文观察了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米利酮(milrinone,Mil)对大鼠缺氧性肺动脉增压反应的抑制作用。离体肺灌流实验显示,大鼠肺通入2%O_2的低氧混合气体后,肺灌流压由基础值的1.85kPa(13.9mmHg)上升至3.63kPa(27.3mmHg,P<0.001);随灌流液加入0.2,1,5,10,20μgMil后,增压反应抑制百分数(下同)分别为3.0±3.3,34.0±9.5,70.2±9.4,97.1±7.4和113.7±5.8。整体实验显示,呼吸10%O_2低氧混合气体后,大鼠平均肺动脉压由基础值的2.61kPa(19.6mmHg)升至3.67kPa(27.6mmHg,p<0.001);静脉注入1,5,10,20,30μgMil后,增压反应抑制百分数分别为12.8±3.1,24.0±3.3,46.3±9.7,70.1±13.0和92.9±13.6。整体大鼠呼吸低氧混合气体后颈动脉血压显著下降,收缩压由17.6±1.3kPa(132.0±9.6mmHg)降至10.5±0.6kPa(78.6±4.1mmHg,P<0.01);舒张压由14.2±1.3kPa(106.9±9.9mmHg)降至6.82±0.?
梁兵薛全福齐保申周晓梅蔡英年沈筱同
关键词:米利酮缺氧症肺动脉高血压
慢性缺氧大鼠肺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与内皮结构的动态变化被引量:5
1994年
本实验对慢性减压缺氧(5000m)过程中肺动脉ACh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作了动态观察,并结合分析了其与内皮超微结构和肺动脉压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缺氧3─21d,平均肺动脉压(mPAP)显著递增(P<0.05─0.001),而缺氧40d组基本与缺氧21d组持平,未再进一步升高。缺氧1d组,各ACh浓度(10-10、10-9、10-7、10-6、10-5mol/L)引起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明显受抑(P<0.05─0.001)。缺氧7d组,舒张反应的受抑程度与缺氧1d组基本相同;但ACh10-5mol/L引发的反应则较缺氧1d时更弱。缺氧21d和40d组,ACh10-6和10-5mol/L引起的舒张反应,尽管仍显著低于对照,但却基本上高于缺氧1d和7d组。其余各浓度ACh引发的反应则已趋于恢复至对照水平。电镜观察,缺氧1─14d肺动脉内皮呈逐渐加重的水肿变性;缺氧21─40d内皮水肿消失,代之出现渐趋活跃的内皮增生。结果提示,随缺氧时间延长,因内皮从损伤逐渐加重到出现代偿适应,可能存在相应的内皮舒张因子由释放减少到有所恢复的动态变化过程,并对整体肺动脉压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宋为李世强蔡英年邓希贤梁兵齐保申龚伊红董继红
关键词:缺氧乙酰胆碱肺动脉内皮舒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