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流行病
  • 7篇流行病学
  • 4篇流行病学调查
  • 3篇乙型
  • 3篇乙型脑炎
  • 3篇疫情
  • 3篇疟疾
  • 3篇脑炎
  • 3篇霍乱
  • 3篇霍乱弧菌
  • 2篇血吸虫
  • 2篇血吸虫病
  • 2篇疑似
  • 2篇乙脑
  • 2篇致病
  • 2篇致病菌
  • 2篇沙门菌
  • 2篇食源
  • 2篇食源性
  • 2篇食源性致病菌

机构

  • 27篇玉林市疾病预...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博白县疾病预...

作者

  • 28篇梁炯明
  • 13篇刘义威
  • 12篇卢耀娟
  • 6篇李劲锋
  • 6篇罗铭
  • 6篇陆运龙
  • 5篇杨成志
  • 5篇胡昱
  • 5篇宋斌
  • 5篇李文
  • 4篇廖家武
  • 4篇詹晓瑜
  • 4篇叶瑞国
  • 3篇全信斌
  • 3篇张耀平
  • 3篇钟福华
  • 2篇陆沛超
  • 2篇陈明
  • 2篇黄佐妮
  • 2篇蒋海

传媒

  • 4篇医学动物防制
  • 3篇中国热带医学
  • 2篇职业与健康
  • 2篇广西医学
  • 2篇中国公共卫生...
  • 2篇预防医学论坛
  • 1篇疾病监测
  • 1篇中国工业医学...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国初级卫生...
  • 1篇预防医学情报...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华南预防医学
  • 1篇公共卫生与预...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中外妇儿健康...
  • 1篇21世纪第2...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玉林市乙脑疑似病例标本检验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分析玉林市2008-2010年乙型脑炎疑似病例检测资料,为今后防控乙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IgM-捕获ELISA法检测2008-2010年送检疑似乙脑病例IgM抗体,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 2008-2010年共检测血清、脑脊液142份,乙脑IgM抗体阳性43份,阳性率30.28%,其中血清标本阳性率25.38%(33/130),脑脊液标本阳性率83.33%(10/12),确诊病例36人;连续3年乙脑IgM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是33.33%、22.72%和41.17%,各年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8,P>0.05),6月形成高峰86.04%(37/43),每年12月至次年5月均无阳性病例的检出;送检病例均为14岁以下儿童,最小6月龄,最大12岁,检出36例病例,不同年龄段乙脑病例构成比以3~6岁最高,占52.78%(19/36),7~10岁居次22.22%(8/36),0~2岁居第3位19.44%(7/36),11~14岁最低5.56%(2/36),10岁以下儿童乙脑病例占94.44%(34/36);男性病例24例,女性病例12例,男、女比为2∶1,3~6岁年龄段男女比例基本相等,但在其他年龄段男性高于女性;确诊病例多以辖区内和周边地市及流动的农村散居儿童为主。结论玉林市2008-2010年乙脑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夏季为主,病例均为儿童,3~6岁病例数最高,应加强疫苗接种和防蚊灭蚊工作是乙脑防控关键。
李劲锋黄佐妮宁珺茹刘义威梁炯明陈明詹晓瑜
关键词:乙脑IGM检测
2003-2010年玉林市霍乱弧菌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分析玉林市2003-2010霍乱监测的情况,为今后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全国霍乱监测方案》及《霍乱防治手册》(第5版)的规定,对外环境水体、海(水)产品、食品及腹泻病人和重点人群进行采样监测、分离、鉴定,阳性株进行耐药性分析,PCR核酸检测霍乱肠毒素(Ctx)、小带联结毒素(Zot)毒力基因。结果 2003-2010年玉林市共监测标本23 391份,阳性27份,总阳性率0.12%。其中,水体阳性率0.23%,占阳性标本的25.93%;海(水)产品阳性率0.40%,占阳性标本的74.07%,以青蛙阳性率最高4.18%;食品和腹泻病人及重点人群未检出霍乱弧菌;血清学分型:稻叶型16株,占59.26%;小川型3株,占11.11%;彦岛型4株,占14.81%;O139群4株,占14.81%;毒力基因检测:O139群携带Ctx、Zot占75.00%(3/4),O1群携带Ctx 0株,但携带Zot占30.43%(7/23);27份菌株对氟哌酸、环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噻吩、头孢他啶100%敏感,对链霉素、四环素、磺胺耐药性较高。结论玉林外环境有霍乱弧菌的生存,需要加强监测,了解菌株毒力基因特征和耐药性变化,以便增强预警预测科学性和防控工作针对性。
李劲锋李文权怡梁炯明王鸣柳刘义威罗铭胡昱
关键词:霍乱弧菌毒力基因药敏
五起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控制效果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卢耀娟梁炯明刘义威杨成志詹晓瑜胡昱
关键词: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流行病学调查病例疫情处理疫情特点
玉林市409例乙型脑炎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经蚊虫叮咬传播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急性传染病.该市属乙脑高发区,1995年报告乙脑以来,每年均有散发病例发生,平均发病率为9.84/10万,发病率最高是1971年为30.41/...
刘义威廖家武梁炯明钟福华杨成志
关键词:流行病学调查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率疫苗预防接种
文献传递
玉林市409例乙型脑炎流行病学调查
2004年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经蚊虫叮咬传播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急性传染病.我市属乙脑高发区,1995年报告乙脑以来,每年均有散发病例发生,平均发病率为9.84/10万,发病率最高是1971年为30.41/10万,80年代后期,广泛使用乙脑疫苗预防接种,发病率明显下降,总发病率为3.30/10万,90年代总发病率下降到1.70/10万,为了解我市乙脑发病规律,更有效地控制乙脑暴发,我们对1995年发来409例乙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刘义威廖家武梁炯明钟福华杨成志
广西玉林市血吸虫病控制措施与效果
2010年
目的探索山丘型喀斯特地貌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有效防控措施,以利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方法分步实施控制措施:①消除传染源期(1983-1988年)重点采取查找病人病牛和查灭钉螺,有效阻断血吸虫病传播。②监测巩固期(1989-2000年)在前期措施基础上,增加居民血清学监测,强化有螺点的处理。③净化期(2001-2009年)对原疫区和毗邻的非疫区查螺由常规方案的有阳性钉螺的地区每年查螺1~2次、连续5年无发现钉螺的地方每3年查螺1次改为即使没有发现钉螺都坚持每年查螺1次以上,通过增加查螺次数加大钉螺发现率;查螺框距由常规的一般环境10~20m一框改为5~10m一框,复杂环境框距由常规的5~10m改为3m,缩短查螺框距保证查螺质量;一旦发现钉螺,把常规药物灭螺连续3年改为连续灭螺5年。结果在1983-2009年26年中根据不同的防治阶段特点,每年坚持查螺查病。其中消除传染源期(1983-1988年)总计查螺面积13684583m2(其中疫区5048541m2,非疫区查螺面积8636042m2),确定有螺面积425773m2,累计查出血吸虫感染551人,耕牛感染415头,野鼠阳性率6.71%,家犬阳性率11.76%,灭螺面积累计为2846877m2。巩固监测期(1989-2000年)疫区累计查螺面积10259772m2,其中1989年发现残存螺点60m2,钉螺平均密度14.3只/市尺2,经解剖无阳性;2000年发现残存螺点面积4240m2,钉螺密度4~5只/市尺2,解剖无阳性。对发现的2个残存螺点累计灭螺8次,对学生进行皮试阳性率0.57%,居民粪检795人全部阴性,动物查病全部阴性。非疫区查螺面积13740434m2,未发现钉螺。学生皮试阳性率为0%,居民粪检无阳性。净化期(2001-2009年)对疫区和非疫区反复查螺12次,其中疫区累计查螺面积4492616m2,未发现钉螺,非疫区累计查螺面积6508223m2,未发现钉螺,疫区居民血检2179人,抗体阳性率0.32%,阳性者粪检全部为阴性,对鼠、犬、牛调查无阳性,对非疫区居民血检1312
梁炯明卢耀娟刘义威全信斌蒋海杜传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血吸虫病
高温作业对工人心电图的影响被引量:10
2006年
调查表明,高温作业人员心电图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损害程度随着高温的暴露时间以及接触高温强度的增加而趋向严重。心电图改变主要为左室高电压、窦性心动过缓、ST—T异常,左室肥大等。
谢丽莉梁炯明蒙进军
关键词:高温心电图
2010年广西玉林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了解2010年玉林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确定可能污染致病高危食品,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GB4789.3.4.10.30.40-2010、GB/T4789.7.9.36-2008以及《2010年广西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手册》对致病菌分离鉴定以及大肠菌群MPN法计数。结果检测13个品种的食品共104份,其中23份食品检出致病菌,检出率为22.1%。13个品种食品中致病菌检出率前5位分别为鲜冻水产品(63.6%)、生禽肉(50.0%)、婴幼儿配方食品(42.9%)、生畜肉(37.5%)和生食水产品(18.2%)。直接入口食品大肠菌群检测共40份,阳性33份,阳性率为82.5%。结论直接入口食品致病菌污染率高,食品安全执法部门应重点监督,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罗铭梁炯明叶瑞国卢凤立陆运龙宋斌庞晓泸张耀平
关键词:致病菌食品污染大肠菌群
玉林市2001~2007年疟疾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分析玉林市2001~2007年疟疾监测结果,为加强疟疾防治后期监测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1~2007年玉林市当地居民发热病人、流动人口发热病人以及重点人群荧光抗体监测资料等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玉林市7年间共血检当地居民发热病人102692人次、外出回归人群54296人,外来流动人群15052人,未发现当地感染病例,输入病例79例,其中感染病例占73.42%,外来流动人口病例占26.58%,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11%和0.14%,重点人群IFAT抗体阳性率为0.032%。结论玉林市2001年以来无当地感染病例,检出病例全部是输入性病例,病人分布面广,未发生输入继发病例,疟疾监测和防治措施可行有效。应继续加强对流动人群、特别是从高疟区回归人群疟疾管理和监测。
卢耀娟梁炯明詹晓瑜
关键词:流动人口疟疾监测
玉林市2005-2010年霍乱弧菌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及时发现霍乱病例,掌握疫情动态,早期识别暴发疫情,分析流行因素,掌握我市霍乱型别、分布、毒力等变化情况,监测菌型变化与流行的关联性,为制订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5-2008年采用GB15984-1995《霍乱防治手册》(第五版),2009-2010年采用WS289-2008作为检验依据对外环境水体及海、水产品,以及腹泻病人粪便进行检验。结果:6年来腹泻病人均没有检出霍乱弧菌。外环境水体监测样品共2339份,检出霍乱弧菌7株,检出率为0.30%;海、水产品监测样品共4887份,检出霍乱弧菌21株,检出率为0.43%;外环境样品总检出率为0.39%。结论:这几年玉林虽然没有暴发霍乱疫情,也没有检出霍乱病人,但在外环境水体及水产品中连续几年均检出霍乱弧菌,且在水体中检出3株0139群霍乱弧菌肠毒素(CT)阳性菌株。因此,我市仍然存在霍乱的威胁以及发生霍乱病例或暴发流行的可能,应提高警惕,加大监测力度,预防和控制霍乱的发生和流行。
罗铭梁炯明叶瑞国宋斌全信斌张剑兰陆运龙
关键词:霍乱弧菌水产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