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曼楟
- 作品数:46 被引量:105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 论艺术二重性及当代美学的可能性被引量:1
- 2014年
- 本文拟在文化研究的挑战下,重新思考美学自身的特殊性,从而让美学在沟通文化研究,反思自身局限性的同时,有能力成为一种"非体制化"、"非意识形态化"的领域。为此,本文重新理解了波德莱尔当年对于艺术那极为著名的有关艺术二重性的判断:"现代性是短暂的、易逝的、偶然的,它是艺术的一半,艺术的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的……"。在其中,艺术的特殊性以互补的性质呈现出来,对古往今来的各种艺术都提供了一种开放的规定性。当今天我们在文化研究和后现代主义种种怀疑论的质询下思考美学时,波德莱尔的判断或可作为我们跳出文化研究和文化主义视域的另一框架。
- 殷曼楟
- 关键词:波德莱尔
- 视觉“第二自然”的视知觉考察——多米尼克·洛佩斯的视觉识别论被引量:2
- 2018年
- 一定图式的图像会建构貌似自然的知觉模式,后者看似就像视觉的第二自然。解释该现象,仅仅依靠符号惯例论的文化建构模式并不充分。因为视觉第二自然所暗示的视觉无意识无法完全凭借惯例的强制建构而实现。视觉识别能力是特定观看方式即图像辨识模式得以建构的基础。对此,洛佩斯的"面识别"理论提供了启发性思路。他解释了在不了解惯例的情况下,人们何以凭借视觉识别能力就能多样化地理解不同图像系统。识别的动态性令观看者可以跟随不同语境下的图像系统自发地建立其图像辨识模式。这样,视觉识别能力应理解为综合了语境因素与识别自主性的图像辨识模式。
- 殷曼楟
- 关键词:图像系统
- 现代性视野中的艺术体制与艺术家被引量:4
- 2006年
- 晚近国内学界关于现代性的讨论很是热烈。一方面,不少现代性的研究文献被译介过来,颇有启发;另一方面,透过现代性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诸多社会文化问题,在不少方面多有推进。现代性作为一个核心概念,为我们思考社会文化的变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角度,它就像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不可避免地触及到诸多迫切而又复杂的问题。按照霍尔的说法,现代性是一个多重建构的历史过程,它至少包含了四个重要的层面:政治现代性、经济现代性、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但在霍尔的现代性结构中,文化现代性只限于世俗文化、现代知识和认同等问题,艺术作为一个重要的维度显然被忽略了。这里集中刊出的三篇论文,从不同角度涉及到文化现代性问题,尤其是审美现代性。从现代性的发展历程来看,审美作为一个重要层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缺少这一维度,我们对现代性的理解将是片面的。法国学者瓦岱说过,现代性就像拼图游戏或者迷宫一样,是一个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的历史空间。这个历史空间遭遇了许多造访者,人们在其中寻找特定方向,拼出他们所看到的现代性“历史空间”。这里刊出的三篇文章,也可以看作是三张“拼图”,从三个不同角度来审视审美现代性问题。《审美现代性的三重张力》,从卡林内斯库的一个论断入手,解析了审美现代性所包含的复杂三重张力,那就是审美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紧张关系,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之间的对立,以及审美现代性自身的矛盾。这三重张力构成了审美现代性自身的进程和面貌。第一重张力揭示了从传统向现代的深刻变迁;第二重张力揭示了现代性本身复杂性,它蕴含了多重社会、文化的指向;第三重张力则是彰显出审美现代性内在的矛盾。透过这三个角度,可以说相当程度上展示了审美现代性的辩证逻辑�
- 殷曼楟
- 关键词:艺术体制艺术家艺术史收藏者画廊
- 认同建构中的时间取向被引量:8
- 2006年
- 民族认同的建构与“时间性”密切相关。通过分析中国现代民族认同的两大建构路径,即“现在—未来”导向路径和“现在—过去”导向路径,可以看出,在时间性的三个层面里,“现在”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现在—未来”导向的路径从未来寻求合法性,主张现代与传统的断裂,民族认同的建构所依据的是精英知识分子所设定的民族国家的规划。而“现在—过去”导向路径则是从过去寻找合法性,以回归传统、挖掘新的传统或是重构传统的方式,通过与“过去”建立起联系,使自身权威化。无论是哪一种路径,民族认同建构都是以“现在”为核心的。因此,在民族认同建构的“时间性”问题中,“现在”之重要不仅仅在于“民族认同”是现代现象,它更是重组过去和未来关系的关键。相对于“真实的过去”的不可改变,“未来”的不确定,“现在”却为建构者的主体经验参与到认同建构中提供了机遇。在重组过程中,建构者得以充分调用“过去”和“未来”的资源,使民族认同获得它所需要的多元的合法性。
- 殷曼楟
- 关键词:民族认同
- 论霍尔表征理论下的观看主体被引量:1
- 2016年
- 霍尔的文化研究理论在严格意义上并不以视觉文化研究为主要内容,但他撰写及编著的三份重要文献——《编码/解码》、《视觉文化读本》及《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可谓是当代视觉文化研究的经典理论资源之一,对于当下思考"视觉性"与"视觉政体"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就现有研究来看,霍尔的理论主要在三个方面对视觉文化研究有着影响:一是他将文化概念扩展至日常生活实践领域;二是他早年在编码/
- 殷曼楟
- 关键词:视觉文化研究话语分析语言模式
- 论艺术界弱体制性及美学的当代可能被引量:1
- 2009年
- 近些年来,文化研究的发展已经对美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文化研究的视野推动美学摆脱了"象牙塔"的局面,关注于更为广泛的文化现象,并促进了美学研究与社会生活的接轨。但另一方面,美学也面临着创造性、崇高、直觉等这些有价值的范畴被不断边缘化的焦虑。在此语境下,本文试图通过讨论艺术界的弱体制性特征,把握艺术界中体制性与主体性之间的张力关系,从而在美学中给予上述范畴新的定位。
- 殷曼楟
- 关键词:艺术界美学转型文化研究
- 从见证之物到形象——论国有博物馆体制叙事立场的转变被引量:2
- 2015年
-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博物馆的叙事范式经历了由物、形象至景观的变化,简单说即藏品由"见证之物"向"形象"的转变。通过分析推动该转变背后的博物馆一系列反思——即信任"见证之物"的纯自然性;对藏品作为"见证之物"及"形象"这一矛盾未察或含糊化立场;有意识地利用这一矛盾;以及视觉叙事策略的大众化这四种立场,"形象"背后的博物馆体制本身的结构性关系的自我调整,以及其中的问题亦得以显现。
- 殷曼楟
- 回归图像观看经验本身——知觉心理学视角下图像再现与现象学的相遇
- 2021年
- 知觉心理学参照系在推进当代视觉及图像研究中颇具价值。知觉心理学的间接知觉论与直接知觉论这两大范式的出现其实并非偶然现象,也非局限于单个学科的孤立现象。它与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理解模式,与认知科学、哲学、美学与艺术理论领域的理解范式转变都存在着呼应关系。反过来说,参照知觉心理学这两大范式,回归图像观看经验这一问题本身也会得到凸显,并获得适应于当下视觉世界语境的新理解,这意味着一种新视觉性建构的尝试可能性。通过分析回归图像观看经验本身的这一问题的性质,并且借助图像再现研究与现象学图像意识研究的比较,可以看到这一尝试进程中的方向及面临的问题。
- 殷曼楟
- 关键词:知觉心理学吉布森图像再现现象学
- 美育社会参与及审美经验的重塑被引量:3
- 2023年
- 当代美育发展的方向之一即美育服务社会。就此而言,美育要求超越传统的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美育的社会参与,审美经验则在其中发挥着贯通作用。美育社会参与可视为重塑审美经验、培养审美能力、建设社会交融关系的过程,而审美经验自身的性质也为此提供了条件。鉴于此,需要发挥审美经验高度感受性和情感化的优势,让审美能力的培养有效参与个体社会知觉能力的形塑过程。以美育机构为平台的社会参与式美育实践则有助于推动美育创造性地提供社会交融关系,在美育过程中提高参与者的情境判断力与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美育社会参与下的审美经验重塑路径需要重视功能性与过程性,在审美内容建设中注重个体关怀与社会关切的统一,而美育实践也需重视当地性、情境化、多元化和反思性。
- 殷曼楟
- 关键词:美育社会参与审美经验
- 论马戈利斯“坚实的相对主义”作为一种后现代抉择被引量:3
- 2017年
- 马戈利斯1的"坚实的相对主义"立场是反思当代相对主义的成果之一。他声称要承担起第二序列合法化质询的责任,在坚决反对不变性的同时,也肯定了某种"假定"基础的可能。马戈利斯将该基础假定为一种"主客体共生关系"立场及其文化实体论。但恰似其他当代反思相对主义者那样,他理论中激进的相对主义倾向与试图反思并纠正相对主义之弊端的理论目标是共存的,"主客体共生关系"的弱逻辑性也进一步说明了重建某种有效性的后现代抉择之困难。
- 殷曼楟
- 关键词:历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