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唐顺
- 作品数:37 被引量:116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李乃卿教授异病同治“四联效应”学术经验撷萃被引量:1
- 2020年
- 李乃卿教授发现女性患者乳腺、甲状腺、性腺的增生性疾病及黄褐斑四种疾病常呈两者、三者甚至四者联合或相继发生病变,四者发病存在密切关联性,李乃卿主任在前期"肝系病证"基础上将此表现称为"四联效应"。"四联效应"的疾病虽然分属于不同系统,但病因病机以及临床表现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发病机理同时符合情志为病和脏腑学说理论。李乃卿教授从中医整体学说、经络辨证及异病同治理论出发,从肝论治"四联效应"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 冯雪孙萍高翔史晓光周柯鑫张娟汪唐顺李乃卿
- 关键词:经络学说脏腑学说异病同治
- VEGF干扰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MHCC97L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构建VEGF基因RNA干扰(RNAi)慢病毒载体并实现其在人肝癌细胞MHCC97L中表达。方法根据人VEGF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包含靶序列的互补DNA链,连接线性化的plenti6.3-MIR载体,构建miRNA慢病毒载体质粒,并转化至感受态细胞DH5α,进行测序验证。在脂质体介导下转染293T细胞,包装生产慢病毒,测定其滴度。慢病毒载体转染人肝癌细胞MHCC97L,用Real-time PCR检测RNAi组(MHCC97-200)、阴性对照组(MHCC97-NEGA)和空白对照组(MHCC97-空白)中VEGF的表达情况,确定其干扰VEGF表达的有效性。结果测序证实慢VEGF基因RNAi病毒载体质粒构建成功。慢病毒载体经293T细胞包装成功,测定病毒的滴度为3.23×109TU/mL。慢病毒载体转染人肝癌细胞MHCC97L 48 h后,VEGF基因在mRNA水平抑制了72.2%。结论 VEGF基因RNAi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并实现在人肝癌细胞MHCC97L中的表达。
- 丁治国何蓓陈晓珩汪唐顺高翔李乃卿
- 关键词:VEGF基因慢病毒载体RNA干扰
- 3D解剖结合动物实体模型在外科实操教学中的应用
- 2020年
- 目的比较3D解剖结合动物实体模型与传统解剖在外科教学中的教学效果,建立一种新的有效的外科培养模式。方法选择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届和2016届外科研究生作为培养对象,随机分为两组,采用传统外科教学模式为A组,采用3D解剖教学为B组,通过调查问卷观察学生对教学模式认可度及学习兴趣,学期结束,进行理论考试及实践技能考核,观察两组学生成绩,并通过带教老师评分分析评价两组教学模式的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结果3D解剖结合动物实体模型教学组的学生理论及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分别为(89.25±6.71)分和(93.00±5.42)分,传统外科教学组成绩分别(74.95±8.96)分和(89.25±6.71)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3D解剖结合动物实体模型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较高的学生认可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 冯雪高翔史晓光周柯鑫孙萍高爽张娟汪唐顺
- 关键词:外科教学
- 紫草素对乳腺恶性肿瘤细胞凋亡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被引量:6
- 2023年
- 目的:探讨紫草素对乳腺恶性肿瘤MDA-MB-231和MCF-7细胞凋亡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将MDA-MB-231及MCF-7细胞系用含不同浓度紫草素的完全培养基(分组为0、0.2、0.4、0.8、1.0 mg/mL)进行培养,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Annexin V-FTIC/PI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测定细胞内PI3K/AKT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0 mg/mL)比较,紫草素浓度为0.8 mg/mL以上时对乳腺癌MDA-MB-231及MCF-7细胞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最佳作用浓度为1.0 mg/mL;与空白对照组比较,MDA-MB-231及MCF-7细胞的凋亡水平随紫草素浓度增加而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经紫草素处理的MDA-MB-231及MCF-7细胞PI3K表达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草素具有针对MDA-MB-231及MCF-7乳腺癌细胞系的抗肿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 赖瑞史晓光左禧萌汪唐顺刘洁丽杨臻瑞冯雪王玉坤高爽孙萍
- 关键词:紫草素乳腺恶性肿瘤细胞凋亡磷脂酰肌醇3激酶
- 利培酮致高催乳素血症和肉芽肿性乳腺炎被引量:1
- 2022年
- 1例19岁女性患者因精神分裂症服用利培酮3 mg、2次/d,服药前无乳头溢液史,服药后间断出现乳头溢液。服药1年后发现右侧乳房(右乳)肿物伴疼痛,经乳癖散结胶囊、头孢地尼、布洛芬、利福平及异烟肼治疗不能缓解,肿物继续增大并出现双侧膝关节疼痛、双下肢结节红斑伴触痛。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18.4×10^(9)/L,血清催乳素37.42μg/L。乳腺超声示右乳可见范围约13.2 cm×11.0 cm×3.0 cm偏低回声,形态欠规则,边界不清,局部有流动性,周边可见丰富血流信号。诊断为右乳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脓肿期),高催乳素血症。排除生理和病理等原因后,考虑为利培酮导致高催乳素血症诱发肉芽肿性乳腺炎。但未经专科医师指导不能停用利培酮,仅予脓肿切开引流+清创术、抗感染、抗炎等治疗。脓性分泌物逐渐减少,疼痛减轻,下肢部分红斑消退。患者在精神科医师指导下调整利培酮剂量为2 mg、2次/d,血清催乳素降低(28.36μg/L)。随访1年,肉芽肿性乳腺炎未复发。
- 刘洁丽孙萍左禧萌杨臻瑞汪唐顺史晓光
- 关键词:肉芽肿乳腺炎高催乳素血症抗精神病药利培酮
- 腹腔镜治疗小肠异物穿孔2例被引量:3
- 2012年
- 消化道异物患者临床较常见,而小肠异物导致穿孔者较少见,既往此类患者多采用传统手术剖腹探查、异物取出,创伤大、恢复慢。本院于2010年8月至2011年3月应用腹腔镜技术成功治疗小肠异物穿孔2例,现报告如下。
- 安松林周柯鑫史晓光曹羽丁治国汪唐顺陈晓珩
- 关键词:腹腔镜技术穿孔消化道异物剖腹探查传统手术
- 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干扰素-α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被引量:12
- 2014年
- 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干扰素-α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通过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已经失去了手术、放疗及化疗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单独应用干扰素-α和联合应用干扰素-α及参芪扶正注射液患者的肿瘤缩小率、生存期、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治疗期间体重变化及治疗过程中毒副反应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联合用药组肿瘤缩小率在6个月时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24个月时研究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用药组患者6,12,24个月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用药组患者KP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用药组患者体重下降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用药组患者毒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用药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血清AST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干扰素-α在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时起到增效作用,在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有独特疗效,而且毒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汪唐顺陈晓珩丁治国高翔冯雪李乃卿
- 关键词: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干扰素-Α参芪扶正注射液
- 十二指肠球部巨大平滑肌肉瘤及术后胰瘘的治疗体会
- 2013年
- 患者男性,45岁,因胃脘疼痛伴贫血半年入住本院,患者入院前曾去上海、河南多家医院诊治,临床印象"胃十二指肠溃疡"。因血红蛋白仅3.1%,体质甚差而放弃手术治疗。近期因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在本院施行急救手术。
- 辛明汪唐顺
- 关键词:平滑肌瘤十二指肠球部胰瘘
- 肉芽肿小叶性乳腺炎导管病理学特征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肉芽肿小叶性乳腺炎患者多伴发乳腺导管扩张症且导管内含大量油脂样分泌物。本研究以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为途径探讨肉芽肿小叶性患者乳腺导管的病理学特征,并为其病因学及临床治疗提供线索。方法:对东直门医院病理诊断为肉芽肿小叶性乳腺炎的28例患者的未扩张导管、扩张导管、病变小叶及肉芽肿灶进行HE染色及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含黏蛋白激素样受体1(epidermal growth factor-like modulecontaining mucin-like hormone receptor-like 1,F4/80)、淋巴细胞分化簇(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11c的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其病理学特征并进行巨噬细胞计数。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扩张大导管及小叶周围可见CD11c阳性的巨噬细胞聚集性表达,被完全破坏乳腺小叶结构的肉芽肿及未扩张的导管周围表达不明显。扩张大导管、被完全破坏乳腺小叶结构的肉芽肿、未完全破坏乳腺小叶结构的肉芽肿可见F4/80阳性的巨噬细胞聚集性表达,未扩张的导管周围表达不明显。免疫荧光染色示:F4/80、CD11c共标志阳性的细胞在扩张导管、病变小叶周围聚集性表达,在无扩张的导管及肉芽肿病灶周围无表达。结论:肉芽肿小叶性乳腺炎的发病机制可能为乳腺导管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障碍激发的IV型变态反应。
- 左禧萌高翔汪唐顺高爽史晓光
- 关键词:乳腺导管
- 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疗法治疗HR+/HER2-乳腺癌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 2024年
- 目的系统评价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疗法治疗HR+/HER2-乳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WanFang Data和CNKI数据库以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欧洲医学肿瘤学会(ESMO)和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SABCS)网站,搜集有关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疗法治疗HR+/HER2-乳腺癌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3年7月5日。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4和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研究,包括458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明显长于单独内分泌治疗组[HR=0.80,95%CI(0.73,0.89),P<0.05;HR=0.54,95%CI(0.50,0.59),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和临床获益率高于单独内分泌治疗组[RR=1.47,95%CI(1.34,1.62),P<0.05;RR=1.20,95%CI(1.11,1.30),P<0.05]。此外,联合治疗组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等血液毒性事件的发生率更高,但恶心、腹泻及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疗法治疗HR+/HER2-乳腺癌患者可提高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临床获益率及客观缓解率,具有显著的远期及近期疗效;但该方案使部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升高,临床用药需警惕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 穆玉晶冯雪孔健达左禧萌汪唐顺史晓光
- 关键词:内分泌治疗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