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联璧
- 作品数:34 被引量:294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军队医药卫生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表型
- 1999年
- 目的阐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方法发生严重急性排斥反应的16例移植肾行免疫组化染色,其中6例行免疫胶体金电镜观察。结果移植肾组织中主要免疫活性细胞为T细胞,动脉壁及肾小管细胞间的T细胞均为CD8细胞。结论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主要是由T淋巴细胞尤其是CD8细胞介导的一种免疫损伤。
- 赵海潞李红芬陈光富昝世明王淑琴游联璧
- 关键词:肾移植排斥反应免疫表型
- 老年人肾脏转化生长因子β_1的表达被引量:1
- 2000年
-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 (transform ing growth factor,TGF) β1 在肾脏老化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观察 2 4例肾功能正常的老年尸体肾脏间质 TGF- β1 的表达情况。 结果 肾间质中肌纤维母细胞、单核吞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远曲小管和集合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球系膜细胞和 Bowm an囊上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均有 TGF-β1 表达。 结论 TGF-β1 是肾脏老化过程的重要生长因子。
- 赵海潞牟善初李红芬王淑琴张晓英李维华余霞君张笑明游联璧Critchley JAJH
-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肾脏免疫组化技术老年人
- 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BANFF评分及其发病机制被引量:1
- 1999年
- 1993年的BANFF分类系统为移植肾病理提供了统一的形态学标准,为移植肾的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证〔1~3〕。病理学上,慢性排斥反应缺乏特异的形态学标准,其发生机制也不清楚〔4〕。为此,本研究评价了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BANFF分级的准确性,确立移植肾慢...
- 赵海潞李红芬陈光富游联璧李炎唐肖序仁
- 关键词:肾移植免疫排斥反应
- 移植肾动脉病变的免疫金电镜观察
- 1998年
- 目的:观察移植肾动脉病的超微结构形态,探讨移植肾动脉病的发生机制。方法:应用LowicrylK4M(K4M)低温包埋、免疫金标记的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5例发生移植肾动脉病的肾动脉内膜形态改变,5例正常供肾肾动脉作为对照。结果:①内膜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异常表达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D)。5例正常供肾肾动脉内膜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则呈阴性。②病变内膜中的主要成分为“合成型”平滑肌细胞及其细胞外基质。平滑肌细胞胞浆中除含有密斑、密体样结构外,还可见到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并表达核增殖基因c-myc蛋白。③内膜病变中T淋巴细胞与单核吞噬细胞各占65%与35%。④CD4阳性T与CD8阳性T淋巴细胞的数量基本相等,它们的超微结构形态十分相似,难以区分。⑤病变中未能发现CD20阳性的B淋巴细胞。结论:移植肾动脉病是内皮损伤后单核吞噬细胞、T淋巴细胞、平滑肌细胞之间通过HLA-D相互作用。
- 赵海潞陈光富昝世明张曙光朱海亮游联璧
- 关键词:移植肾电镜动脉病变
- 先天性心脏病法乐氏四联症的心肌细胞病理学(附2例报告)
- 1995年
- 2例先天性心脏病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中缺血期与再灌注期心肌组织显微及超微结构对比观察,发现再灌注期心肌结构损伤较缺血期并无加重,考虑可能与法乐氏四联症患儿(1)心内畸形的纠正;(2)内生性氧自由基清除剂含量高;(3)肺内白细胞聚集减少有关.
- 袁师敏游联璧昝世明赵海潞
- 关键词:线粒体心肌先天性心脏病法乐氏四联症病理
- 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钙化的病理学研究被引量:20
- 1995年
- 从大体、光镜比较系统地观察了110例尸检患者(其中3例做了电镜)心脏瓣膜随增龄变化及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钙化的病理形态学特点。结果表明: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钙化主要侵及主动脉瓣、二尖瓣及其瓣环区域,通常无瓣膜游离缘受累及瓣叶间粘连。光镜下心脏瓣膜的退行性改变主要累及瓣环及瓣膜纤维层。钙盐沉积于先期发生的粘液样变性及脂质聚集区域,并随变性及脂质聚集的扩展而扩展。3例电镜下见退行性钙化瓣膜中含多量钙化性基质小泡。
- 王从容王士雯韦立新张笑明赵海潞游联璧
- 关键词:心脏瓣膜疾病病理学老年人
- 稳定性、不稳定性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学差异被引量:29
- 1998年
- 目的比较稳定型心绞痛(SA)、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冠状动脉病变的组织学差异,以阐明其发生的病理学机制。方法选取临床诊断明确的SA、UA及AMI病人死后的尸检心脏标本,对其冠状动脉取材并做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SA心脏中,其冠状动脉斑块大部分为纤维性斑块,斑块内脂质坏死中心小或无,平滑肌细胞、胶原纤维丰富而泡沫细胞少,可称为“稳定斑块”。其斑块破裂的发生率低(14%),无继发血栓形成。UA和AMI病例中斑块主要为“不稳定斑块”,病理特征为脂质坏死中心大(大于40%),纤维帽薄,平滑肌细胞少而泡沫细胞多。58例UA及22例AMI病人心脏中,斑块破裂的检出率分别为76%及82%;与SA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01),血栓检出率分别为81%及91%,较之SA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结论SA组“稳定斑块”多,斑块破裂少且无血栓形成,而UA和AMI组“不稳定斑块”多,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发生率高。
- 韦立新石怀银郭爱桃李向红游联璧陈乐真
- 关键词:心绞痛尸体解剖心肌梗塞
- 原发性丛源性肺动脉病
- 1991年
- 丛源性肺动脉病(plexogenic pclmonary arteriopathy,PPA)是一种以肺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的肺血管病变,病因机制不明,预后不良。可发生在各种年龄、有原发、继发之分。从临床和病理角度都应增强对其认识。国内有关的资料很少,最近我们在尸检中遇到两例,在我院尚属首次报告,介绍如下。
- 韦立新袁孝宾游联璧牟善初余霞君耿仁义
- 关键词:原发性
- 冠状动脉斑块中炎性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定量及其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被引量:28
- 1999年
- 目的 探讨稳定及不稳定斑块中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及平滑肌细胞数量的差异及其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将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病例的尸检冠状动脉完整剥离后固定、脱钙、连续取材并常规切片及HE染色,按有无脂质中心及其大小将斑块分为稳定斑块( 斑块无或仅有较小的脂质中心) 及不稳定斑块( 脂质中心超过斑块的40 % )。选取2 种斑块各163 个,用CD68 、肌动蛋白、UCHL- 1 抗体分别对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T淋巴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2 种斑块纤维帽中的3 种细胞进行定量。结果 不稳定斑块纤维帽中巨噬细胞及T淋巴细胞的面积百分比分别为89.6% 和32.5% ,稳定斑块分别为18.3% 和7.2 % ,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P<0.01) 。而平滑肌细胞在稳定斑块纤维帽中的面积百分比明显大于不稳定斑块,分别为68.4 % 和21 .8% ,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 。结论 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不仅脂质中心大小不同,其纤维帽中炎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数量也不同,粥样坏死中心越大,其表面纤维帽中的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就越多,而平滑肌细胞则越少。脂质中心大小和纤维帽中炎细胞数量是决定斑块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 石怀银韦立新佘铭鹏李向红郭爱桃游联璧
- 关键词:T细胞斑块平滑肌细胞
- 145例冠状动脉狭窄的病理分析
- 1989年
- 本文观察并分析了145例有冠状动脉狭窄的尸检心脏。结果表明,冠状动脉狭窄的发生及其程度与年龄关系密切,而且与心肌梗塞的发生有明确的因果关系。本文还显示中青年就已出现冠状动脉狭窄,而且其心肌梗塞的发生率与老年人无明显差异,这提示应从青年时期起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而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则应密切监护。我们还分析了冠脉狭窄患者的死亡原因以及有关疾病和因素与冠脉狭窄的关系。提出了减少冠心病患者死亡的关键措施以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
- 郑敏白枫游联璧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塞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