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恩
- 作品数:32 被引量:216H指数:9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行知录(2022)
- 2023年
- 大疫袭来,封村断路。我们“在乡村发现中国”一行,三年来几次组织在城乡中国之间再次游走,皆难成行。借福建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硕博研习营的机会,各路学子再聚乡村,驻地研修。疫情封控加快了全球本土化步伐,也使得研修走向在地化。于是,《“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行知录》在2018和2019之后,又有新篇。礼失,求诸于野;学失,同样求诸于野。在这个基本常识缺乏的时代,再次由草尖溯回到草根,发现中国道路,发现乡村力量,发现未来希望。
- 周立赵赟潘家恩王松良韩君倩王玉张赛李苗苗王金妹樊子塽罗建章
- 关键词:全球本土化研修跨学科
- 三个“百年”:中国乡村建设的脉络与展开被引量:82
- 2016年
- 本文尝试回到历史脉络,在激进内部理解改良,在改良脉络中反思激进。通过对中国乡村建设脉络背景的梳理及当代乡村建设十五年来的总结反思,以"乡村"为角度讨论"百年激进"、"百年乡村破坏"与"百年乡村建设"的复杂关系,进而呈现乡村建设内在于乡土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以及百年来不同阶段与形式之乡村建设的深层共性。在此基础上,对百年来的三波乡村建设进行初步勾勒与比较分析。
- 潘家恩温铁军
- 关键词:脉络
- 从乡愁到乡建
- 2015年
- 上海大学博士生王磊光的《春节返乡笔记》引发热议,重要的已经不是笔记及其所描绘的乡村本身,而是其能够升级为公共媒体事件所反映出的一系列问题。那些或共鸣或针锋相对的论述,一方面折射出正在积聚的某种集体性情绪与社会心理,其背后自然是复杂的社会经济状况——“去农/进城”正在成为一种主导性趋势,随着乡村及其所承载的物、景、情的逝去,安土重迁的祖训愈发无效可笑。
- 潘家恩
- 关键词:乡愁媒体事件社会心理博士生集体性
- 从“土匪窝”到“新中国缩影”:北碚历史乡建启示录被引量:4
- 2020年
- 卢作孚等人在重庆北碚先后主持了22年的乡村建设实践,这个仅三千余户、一万五千余人的山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陶行知誉为“建设新中国的缩影”。本是“落后地区”的北碚通过社会整合、冲突转化、各种资源价值实现等方式既发挥了“后发优势”,又获得包括“和平红利”在内的多重红利,还成功构建起低成本且符合城乡社会转型需要的治理结构,使得各种资源回流乡村,同时也发展出以民生为导向,强调社会参与的创新性社会企业与城乡融合的新局面。这些独特的历史经验可为当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益启示。
- 潘家恩马黎温铁军
- 关键词:乡村建设
- 重思乡村建设与乡村革命被引量:5
- 2018年
- 乡村建设与乡村革命长期广泛地存在于现代中国并存在着很多互动,然而很多时候两者被二元对立起来,且前者被“好人好事”“就事论事”“成王败寇”这样的常见论述所主导。我们需要以充分的乡土自觉和国情意识,结合更为多样且具体的历史经验,同时将乡村建设和乡村革命置于全球资本主义扩张和现代中国内外环境变化这一宏观背景下进行理解。在新视野的检视下,两者互为表里、相互转化且隐现交错。以此为基础,将有利于推进革命视野下的乡村建设研究和建设视野下的乡村革命研究,并以民众民间的建设视角重新理解现代中国。
- 潘家恩
- 关键词:乡村建设乡村革命
- 中国乡村建设研究述评被引量:10
- 2013年
- 结合中国历史和当代前后呼应的两波乡村建设实践,让叙述回归具体脉络,以"实践-研究者"的新视角对各种已有乡村建设研究与叙述作出基本归纳,并分别对"效果论"、"好人好事说"、"问题乡村"、与"脉络化努力"这四种类型进行述评。在此基础上,基于当代乡村建设主要推动者的基本主张,将中国乡村建设放置于"百年乡村破坏"与"百年激进"的宏观脉络与整体性视野下进行框架性归纳。
- 潘家恩杜洁
- 关键词:乡村建设城乡和谐城乡一体化
- 不只建设乡村——当代乡村建设内容与原则被引量:5
- 2014年
- 据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的调查,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全国从事乡村建设(简称乡建)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试验区有1000多处。半个多世纪后的当下,当中国迎来举世瞩目的发展并因“中国崛起”而重新成为世界焦点,虽然与民国乡村建设时期岌岌可危的没落帝国形象完全相反,新时期成规模的乡村建设却在2000年前后再次兴起并持续至今,作为工业化加速时期为缓解城乡对立、农村衰败而兴起的民间社会改良实践,与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新农村建设”政策呼应交融。
- 潘家恩张兰英钟芳
- 关键词: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南京国民政府
- 乡村要素何以回流?——福建省屏南县文创推进乡村振兴的经验与启示被引量:16
- 2022年
- 乡村文化是促进产业兴旺、治理有效,实现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内生动力,也是当前各地深化乡村振兴战略的难点与盲区。福建省屏南县在县域经济较为滞后和乡村普遍“空心化”的制约下,倡导乡村文化的新价值与新生活方式,以“乡村文创”激活以人为中心的各类要素,将偏远落后的“空心村”逐渐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文创村”。基于上述县域经验,本文探讨了城乡融合过程中“乡村文创”对以人为中心的乡村要素回流的作用,并梳理了文创推进乡村振兴的经验与启示。
- 潘家恩吴丹刘坤
- 关键词:城乡融合
- 乡愁,多样融入乡间行动的源动力
- 2016年
- 培田村这样的景观,让外人羡慕和震撼。它为什么能够耕读传家绵延800年,它能够给我们什么样启示。培田经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法上很多体现了在地性.是本村普通的村民、还有返乡参加新培田建设的培田人的努力,才成就了今天的培田。
- 潘家恩
- 关键词:艺术欣赏艺术评论
- “重返”为何艰难?——论梁鸿返乡书写中的内在张力被引量:5
- 2020年
- 在近十年的创作过程中,梁鸿已然完成了从学者到作家身份的转型。从具有纪实色彩的"梁庄系列"到如今文学性浓厚的《四象》,梁庄作为其文学书写的载体,始终承载着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梁庄之所以能够酝酿为独特的叙述空间,并不断被加工和塑形,不得不追溯到梁鸿当初选择离开书斋,重返乡村的一次文学实践。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梁庄》的2014年版附录中,梁鸿补入了一篇名为《艰难的"重返"》的自述,这被她看作一次重返梁庄后反思自己的机会。
- 宋佳仪潘家恩
- 关键词:作家身份文学书写文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