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晓云

作品数:27 被引量:24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甘肃省教育厅科研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文学
  • 5篇哲学宗教
  • 3篇政治法律
  • 3篇艺术
  • 3篇历史地理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主题

  • 9篇花儿
  • 5篇游记
  • 5篇西游记
  • 5篇《西游记》
  • 3篇秩序
  • 3篇花儿会
  • 2篇隐含
  • 2篇寺院
  • 2篇题材
  • 2篇洮岷花儿
  • 2篇文化
  • 2篇文学
  • 2篇民族
  • 2篇藏文化
  • 2篇藏族
  • 2篇传承
  • 1篇多民族
  • 1篇多民族地区
  • 1篇性困惑
  • 1篇遗俗

机构

  • 24篇甘肃民族师范...
  • 8篇西北师范大学

作者

  • 27篇王晓云

传媒

  • 3篇青海民族大学...
  • 2篇青海师范大学...
  • 2篇原生态民族文...
  • 2篇文学与文化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贵州文史丛刊
  • 1篇西藏研究
  • 1篇宗教学研究
  • 1篇星海音乐学院...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民族文学研究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吉林师范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大连海事大学...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山西大同大学...

年份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6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参与、化解、构建——西北“花儿”的存在论阐释
2012年
"花儿"是西北高原多民族聚居区民众共同喜爱的一支山歌。它流布的范围广、历史悠久,并冲淡、化解着流行地民众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所积淀的矛盾,参与着当地乡土社会秩序的构建与维护,为流行地人们提供了一种生活的秩序感、稳定感和幸福感。
王晓云
关键词:存在论社会秩序
《西游记》阿傩、伽叶掯财情节新解
2011年
百回本《西游记》阿傩、伽叶掯财情节,学界普遍认为,它曲折地反映了明代中期以后官场的黑暗与腐化。这种解读割裂了整部作品与部分之间的联系,有片面地就现象论现象之嫌。《红楼梦》凤姐"泼醋"与《西游记》阿傩、伽叶掯财情节之间有惊人的相似性,两部小说亦有着相似的创作背景,结合《西游记》文本整体与局部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可发现,唐僧师徒所犯的"忌",实属儒家"道"之根本"孝悌"也。
王晓云
关键词:《西游记》《红楼梦》
以《诗经》隐含之巫术解析洮岷“花儿”中的欲爱事象被引量:1
2010年
初民的交感巫术原理是通过男女交媾可以促进万物繁殖,以使农作物与人类子息共荣。先秦《诗经.国风》中就有多首诗反映仲春之月,会合男女、祭祀高禖及祓禊求子的风俗,其中渗透了初民的交感巫术原理;时至近代,洮岷地区"花儿"歌词中所反映的欲爱内容及"花儿会"上男女青年的狂欢事项,仍与交感巫术遥相呼应。
王晓云
关键词:《诗经·国风》
比较诗学视域下的“花儿”起兴考察被引量:1
2014年
基于比较诗学的视域,参用诗之起兴句的研究成果,考察了西北地区"花儿"中起兴的实质。发现"花儿"中的起兴实质包括3层含义:由"兴"的本义"托事于物","引譬连类"征知"花儿"之"兴"的实质,是由自然景物的某种特征而触发歌者心中的特定期待,因而发声为歌;由"兴"之本义演唱仪式的自然节奏唤起"花儿"歌者的情绪律动,使演唱气氛达到浑然醉境;而情趣与意象契合无间的经典"花儿"的形成,则标志着"花儿"比兴艺术的成熟。
王晓云
关键词:比兴诗学
略说《鞑靼西藏旅行记》中蒙古地区的藏传佛教
2006年
《鞑靼西藏旅行记》是一部道光年间法国神父古伯察经热河、蒙古地区、鄂尔多斯、宁夏、甘肃、青海等地时,所记载的沿途风物民俗。该书第一卷描写的晚清蒙古草原:世俗生活中藏传佛教教义、教规无处不在;身着红色袈裟的僧侣,虔诚的信徒,恢宏的寺院随处可见。
王晓云
关键词:藏传佛教
佛堂、嘛呢康、寺院:藏区宗教活动空间的同心圆理论阐释被引量:1
2017年
佛堂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宗教活动空间,嘛呢康是以村落为单位的宗教活动空间,而寺院是以多个村落为单位的宗教活动空间。每一个信仰藏传佛教的群众,都会在每天或特定的时间穿梭于这三类宗教活动空间之间,以特有的仪式、仪轨画着一个又一个的圆,祈祷来世的幸福、生命的永恒。文章通过考察藏区的这三类宗教活动空间,试图用同心圆理论来阐释藏区宗教活动空间之间的运行与联系。每个家庭的佛堂构成了这个同心圆的最大圆,每个村落的嘛呢康构成了这个同心圆的较小圆,各地的寺院则组成这个同心圆的最小圆。一切的宗教活动使得这个同心圆结构具有向心、离心、稳定等特点。
王晓云
关键词:寺院
清代作家科举心态转变与新型小说的生成
2020年
科举与文学之关系,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清代小说中大量出现的科举情节,抉示了一个时代多数士人的科举心态。以往学界对清代小说作者的科举心态,多做个案的、静态的分析,缺少宏观的、动态的研究。纵观有清一代,小说作者的科举心态,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呈现出发展变化态势的。大致看来,明末清初,小说作者对科举持一种积极参与及热情歌颂的心态,大量才子佳人小说的出现及其叙述模式可窥其一斑;清中叶,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逐渐凸显,科举取士过程中诸多弊端也现端倪,深刻反映儒林众生相及大家族日常生活的世情小说开始生成,在此类作品中,作者在肯定科举功名的同时,对科举取士的弊端也进行了揭露与批判;到了晚清,时代呼唤社会变革,也正是作者科举心态的又一次大变化时期,这时的小说需要一种新题材以深刻批判科举制度及官僚体制,谴责类小说因此便成为这个时代作家的必然选择。
王晓云
关键词:清代小说作者
农事与乡村秩序:洮州“搬场”的人类学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洮州乡村的"搬场",是在乡村民间组织的负责与安排下,在特定的一日内村民将动员自己全部的社会力量,搬运收割好的庄稼到打碾场的一次重大农事活动。而"搬场"活动的有序开展,必须依赖于各个村落之间约定俗成的时间秩序。通过再现洮州G村"搬场"这一消失的民俗,发现其兼有农事活动与节日庆典的双重特性,并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建构了洮州乡村民众劳动与生活的秩序,展现出社会大集体之间的超越民族、宗教、村落界限的交融与互动关系;还原了民众在这一秩序下展现出的竞争、表演、协助等精神实质。
王晓云
关键词:秩序建构农事活动
二世策墨林活佛任摄政前后的藏内吏治积弊被引量:3
2006年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西藏摄政二世策墨林活佛因“侵占百姓田庐,独断专行”等罪名被清廷下令放逐。摄政权力无法受到约束,格鲁派内部的争权波及商上事务,驻藏大臣才疏及驻藏衙门设置的不完善,三部藏内章程的不足与实施过程中的制约,这些当时藏内吏治的积弊,应是在政教分离的制度里所实行的地方性政教合一制深层次的弊端所在。
王晓云
关键词:摄政驻藏大臣
“风”的视角:花儿传承困境应对与应对的误区被引量:1
2015年
从花儿的传承困境应对入手,提出应加强对花儿传承主体的保护与培养,将花儿引进课堂,以学校教育的方式保护和传承之,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花儿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建设规范的花儿数字化网络保护工程。指出花儿为民风之"风",唯有西北大地上歌声如风。分析"花儿"传承的应对误区,认为只有遵从"风"的运行规律,对花儿传承人、花儿歌词、花儿生成的文化语境三方面进行优化,走保护与创新并行的两条路,社会转型时期的花儿才能良性传承,才能与社会之"风"同行。
王晓云
关键词:花儿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