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普清
- 作品数:41 被引量:315H指数:10
- 供职机构: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襄阳市科技计划研究与开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然科学总论文化科学更多>>
- 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导致的脑梗死模式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导致的脑梗死的模式。方法用CT血管成像(CTA)检测1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的狭窄情况;MR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确定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单发或多发性脑梗死,穿动脉梗死(PAI)、皮质支梗死(PI)、分水岭梗死(BZI)、大面积脑梗死。比较并发狭窄与非并发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结果 CTA示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69例,其中串联狭窄49例、非串联狭窄20例;非并发狭窄99例;无狭窄17例。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组的多发性脑梗死、PAI+PI+BZI的比率(55.1%,20.3%)显著高于非并发狭窄组(34.3%,5.1%)(均P<0.01);而单发小PAI的比率(24.6%)显著低于非并发狭窄组(48.5%)(P<0.01)。并发狭窄组中串联狭窄亚组的多发性脑梗死(65.3%)及PAI+PI+BZI(26.5%)的比率显著高于非串联狭窄亚组(30%,5%)(P<0.05~0.01);而单发小PAI的比率(14.3%)显著低于非串联狭窄亚组(50.0%)(P<0.01)。结论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导致的脑梗死以多发性梗死及PAI+PI+BZI的模式多见。
- 王普清王安平曹志华陈华先宋金辉黄栎周佩洋王守安李小龙
- 关键词:颅内外动脉脑梗死
-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缺血事件复发及其危险因素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缺血事件复发和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登记神经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或TIA患者,CT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主干狭窄患者入组;对入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按有无脑血管事件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主要观察指标:(1)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2)责任动脉供血区新的卒中;(3)服药依从性。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42例,121例(85.2%)完成随访,1年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16例(13.2%),其中12例(75%)复发位于病变血管同侧。单因素分析显示: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P=0.017)、糖尿病(P=0.017)和动脉重度狭窄(P=0.030)在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OR=3.719,P=0.005)、糖尿病(OR=1.842,P=0.029)和动脉重度狭窄(OR=1.503,P=0.045)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脑卒中复发明显相关。结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较高;有糖尿病、动脉重度狭窄和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有更高的卒中复发风险。
- 王普清王安平曹治华王璞陈华先宋金辉黄瓅周佩洋王守安王勇
- 关键词: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预后
- 强化他汀治疗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中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观察强化他汀治疗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中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采用随机表法分为A组(阿托伐他汀10mg/d)、B组(20mg/d)和C组(40mg/d)各40例,治疗至少持续12个月,随访12个月,观察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值的变化,评价强化调脂疗效。结果 3组在治疗后12个月随访时,A组、B组和C组脑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6.3%、13.5%和5.4%;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2个月,3组相对脑血流量和相对脑血容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相对达峰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12个月的强化调脂治疗(40mg/d)可以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缺血区脑组织血流灌注。
- 高平周佩洋王普清李光曹志华
- 关键词:颅内动脉硬化降血脂药CT灌注成像
- 幻嗅脑电图一例
- 1994年
- 患者张××,男,46岁,干部。主因发作性幻嗅伴前额痛,头晕20余天。发作前无任何诱因,无先兆。发作时脸色苍白,出冷汗,闭目不语,精神不振。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最长10分钟,可自行缓解。发作后全身不适,乏力,发作无规律性。发病后曾在当地就诊,查无阳性发现而诊为“神经官能症”经治无效。近一周来发作较频繁,有时伴有两手小抽搐,尤以夜间为甚,且持续时间延长,约15分钟,因诊断不清,病情加重而转来我院就诊。既往二年前曾有前额头痛,头晕史。查体:BP 16/10.6kPa。
- 王如锦王普清高翔红
- 关键词:脑电图改变神经官能症胶质瘤全身不适颅内肿瘤
- 黑质小胶质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的表达与帕金森病发生和进展的关系
- 2009年
- 近年来诸多证据显示,中枢神经统的免疫异常和炎症反应参与了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坏死。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是脑内炎症反应的主要标志,小胶质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HCⅡ)的表达是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标志。尽管人脑中的小胶质细胞并不持续表达MHCⅡ类分子,但随着年老以及在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病变的情况下(包括神经变性),它们的表达确是明显上调的。研究发现,在PD病人和PD动物模型的中脑黑质均可发现大量MHCⅡ阳性的小胶质细胞,MHCⅡ类分子在小胶质细胞将外源性抗原呈递给CD4+Th细胞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6-羟多巴胺(6-OHDA)、脂多糖(LPS)大鼠模型的观察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地塞米松等能明显降低MHCⅡ的表达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从而减轻动物模型的临床症状。鉴于MHCⅡ抗原启动的免疫反应在PD的发病过程中有促进慢性神经变性进展的作用,因此,抑制小胶质细胞活性和MHCⅡ表达对控制PD进展可能有重要的治疗上的意义。
- 王普清孙圣刚
- 关键词:小胶质细胞帕金森病
- 帕金森病患者血清中铜、铁、锰、锌和维生素E、维生素B12的测定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血清中铜、铁、锰、锌和维生素E、维生素B12与帕金森病的关系。方法采用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最近4年内新发帕金森病病例40例和年龄(±3岁)、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匹配的对照者40例,采用经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帕金森病患者和对照组血清中微量元素锰含量;帕金森病患者和对照组血清中微量元素铜、铁、锌的含量则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直接测定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来测定帕金森病患者和对照组血清中维生素E、维生素B12的含量,并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帕金森病患者血清中锰、铁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间铜、锌、维生素E、维生素B12含量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清微量元素锰、铁可能是帕金森病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 宋金辉罗韵文谭晓东王普清黄本友
- 关键词:帕金森病维生素
- 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加重的BPV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究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发生急性期神经功能恶化的血压变异性(BPV)相关因素。方法:选取160例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确诊为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急性期神经功能恶化将160例病例分为恶化组(16例)和稳定组(144例)。比较两组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BPV,包括24 h收缩压及舒张压血压变异系数(24 hCVS_(BP)、24 hCVD_(BP))、白昼收缩压及舒张压血压变异系数(dCVS_(BP)、dCVD_(BP))、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血压变异系数(nCVS_(BP)、nCVD_(BP))。通过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恶化的BPV相关因素。结果:恶化组患者的24 hCVS_(BP)、24 hCVD_(BP)、dCVS_(BP)以及dCVD_(BP)均较稳定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40、32.330、29.554、34.584;均P=0.000);两组患者的nCVS_(BP)和nCVD_(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4、1.744;P=0.235、0.08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24 hCVS_(BP)和dCVS_(BP)升高会增加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发生急性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风险(P=0.0017、0.0295)。结论:24 h BPV和白昼BPV升高是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恶化的一大危险因素,因此,在脑梗死的急性期及其二级预防中应密切关注BPV。
- 刘忠志王普清
- 关键词:高血压脑梗死卒中神经功能血压变异性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影像学评估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ICAS)中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症状性ICAS患者,采用随机表法,分为低剂量组(10 mg/d)、标准剂量组(20 mg/d)和强化组(40 mg/d),每组患者各40例。临床随访52周,观察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值及血管狭窄程度的变化,评价强化降脂疗效。结果三组在治疗后26周和52周,相对脑血流量(r CBF)、相对脑血容量(r CBV)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低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相对达峰时间(r TTP)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强化组r TTP与治疗前比较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化组平均狭窄率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与治疗后低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他汀强化降脂治疗(40 mg/d)可以降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及提高脑血管的血流灌注。
- 周佩洋高平王普清曹治华王璞黄瓅冯玉华张贵斌
-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CT血管造影CT灌注成像
- 节律性听觉刺激及视觉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5年
- 目的:探讨节律性听觉刺激及视觉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帕金森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加用在节律性听觉及视觉刺激下步行训练。训练前后进行步行参数测试,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第2、3部分,Berg平衡量表(BBS),6min步行测试(6minwT)评价患者的步行、运动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步频、步长、步速、6min wT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提高(P<0.05),UPDRS评分第2及第3部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节律性听觉刺激及视觉刺激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运动功能。
- 黄瓅王普清罗韵文丁旭东宋金辉
- 关键词:帕金森病
- 视频在医学本科生神经病学教学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视频在本科生神经病学教学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在两个年度(2014年度和2015年度)的两个年级进行,分为两个组,2014年以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2011级5年制医疗系本科生80人为对照组,采用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的课件进行教学;2015年以2012级5年制医疗系本科生100人为观察组,采用以文字+视频为主的课件进行教学。通过问卷调查和考试测试评估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集中度、对神经病学中难点的理解、学习效率和对课程知识的记忆均高于对照组(P<0.001)。通过考试成绩比较,观察组成绩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而不及格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视频教学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 王普清曹治华
- 关键词:神经病学视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