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内障
  • 4篇白内障
  • 4篇超声
  • 4篇超声乳化
  • 3篇青光
  • 3篇青光眼
  • 3篇合并白内障
  • 3篇闭角
  • 3篇闭角型
  • 2篇眼合
  • 2篇手术
  • 2篇青光眼合并白...
  • 2篇显微镜
  • 2篇闭角型青光眼
  • 2篇超声乳化术
  • 1篇垫板
  • 1篇钝挫伤
  • 1篇眼白内障
  • 1篇眼底
  • 1篇眼底荧光

机构

  • 1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作者

  • 11篇王海梅
  • 2篇谢耀元
  • 2篇奉红波
  • 2篇李涛
  • 2篇赵海波
  • 2篇刘莉莉
  • 1篇李彬斌
  • 1篇铁超恩
  • 1篇廖明壮
  • 1篇杨伟江
  • 1篇招志毅
  • 1篇佘柳君
  • 1篇曾招荣
  • 1篇马华贞
  • 1篇宾怀有
  • 1篇戴静

传媒

  • 2篇河北医学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华夏医学
  • 1篇吉林医学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右江民族医学...
  • 1篇医院管理论坛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16例临床观察
2007年
目的探讨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手术适应证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经临床刮片检查确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给予局部及全身抗真菌治疗病情不能控制、角膜溃疡直径〉6mm的患者,采用尸体新鲜角膜或甘油冷保存的角膜组织行角膜移植术。结果随访6~24个月,16例(16眼)均经一次手术有效控制角膜炎症,成功恢复角膜外形,视力均有提高。结论对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及时应用尸体新鲜角膜或甘油冷保存的角膜组织行角膜移植手术治疗,可以控制炎症,缩短病程,恢复部分视力,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谢耀元马华贞奉红波王海梅刘莉莉
关键词:角膜溃疡角膜移植
显微镜直视下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26例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显微镜直视下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26例(26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预置硅胶块和或环扎带后,经巩膜放出视网膜下液,在显微镜直视下行裂孔及变性区定位,在裂孔及裂孔周围行视网膜冷凝,术后观察视力恢复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6个月,26例患者全部裂孔封闭、视网膜完全复位。并发症有术后高眼压、视网膜下积液、视网膜出血。结论显微镜直视下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具有术野清晰、操作精细、视网膜复位率高、操作简便易掌握、费用低的优点。
王海梅
关键词: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手术显微镜
超声乳化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52例56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使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或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进行治疗。并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的眼压、视力、房角形态等项目。结果:所有患者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及后遗症。术前与术后各项指标对比结果显示,术后患者的视力、眼压、眼房角开放程度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肯定。术中应注意若房角关闭<180o,只做白内障摘除术即可。切口密封要严密避免出现术后并发症。
王海梅
关键词: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超声乳化
医联体服务质量同质化及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21年
医疗联合体能够建立分工协作机制,通过整合医疗服务资源,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在区域内共享与共用。同质化管理应用于医联体中的医技、临床、机关和后勤,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通过优化流程、规范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可有效提高医联体整体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医联体发展。
王海梅郭瑞永李涛廖明壮宾怀有朱庆艳赵海波
关键词:同质化
一种X线检查膝关节位角度摆位器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辅助用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X线检查膝关节位角度摆位器,包括相互铰接的大腿垫板和小腿垫板,大腿垫板和小腿垫板相互远离的一端均滑动套接有支撑板,以调整大腿垫板和小腿垫板伸出支撑板的长度;两块支撑板上均设...
赵海波佘柳君王海梅李涛铁超恩杨伟江覃嘉覃健
文献传递
超声乳化及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疗效对比被引量:26
2011年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及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2例78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39眼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或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36例39眼采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术后的眼压、视力、房角形态等项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进行对比,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都可一次性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疗效高于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且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要求患者的眼压情况必须控制良好,需要掌握手术时机,操作相对复杂,难度相对较大,术后并发症也相对较多。
王海梅
关键词: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超声乳化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
205例224眼眼球钝挫伤眼底荧光造影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应用眼底荧光造影对眼球钝挫伤进行检查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眼球钝挫伤205例224眼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应用眼底荧光造影进行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检查,混合性损伤158眼(70.5%),单纯性损伤66眼(29.5%)。结论:眼球钝挫伤多为混合性损伤,常见于后极部,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可确定患者的眼球损伤程度和范围,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
王海梅
关键词:眼球钝挫伤眼底荧光造影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眼前节的变化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e,UBM)和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2种检测方法观察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手术前后的眼前节解剖结构变化,评估这2种检查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35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监测术前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VCA)及眼压,于术前、术后3个月分别用UBM及Visante OCT对眼前节进行生物学测量,分析术前术后眼前节参数的变化,并比较2种检测方法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眼压分别为(13.85±5.06)mmHg(1 kPa=7.5 mmHg)、(13.29±4.55)mmHg、(13.47±4.11)mmHg,与术前((17.07±4.02)mmHg相比均显著降低并保持平稳,术后1周、1个月、3个月BCVA分别为0.51±0.10、0.65±0.21、0.63±0.19,与术前(0.20±0.10)相比均显著提高。眼压和BCVA术前、术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33,P=0.000;F=106.27,P=0.000)。UBM和Visante OCT术后检测中央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分别为(3.41±0.44)mm、(3.45±0.39)mm,与术前分别为(1.93±0.28)mm、(1.95±0.32)mm相比明显加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142,t=-12.087,均为P=0.000),2种检测方法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3,P=0.890;t=-0.197,P=0.824)。UBM和Visante OCT检测术后房角开放距离AOD500分别为(0.37±0.16)mm、(0.29±0.11)mm,与术前分别为(0.18±0.10)mm、(0.15±0.05)mm相比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561,t=-13.233,均为P=0.000),2种检测方法之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25,P=0.046;t=-4.054,P=0.000)。UBM和Visante OCT术后检测小梁虹膜夹角分别为(36.55±5.93)°、(29.83±4.87)°,与术前分别为(17.81±5.17)°、(12.44±4.25)°相比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328,t=-11.751,均为P=0.000),2种检测方法之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曾招荣李彬斌招志毅戴静王海梅
关键词:超声生物显微镜青光眼白内障
外伤性前房积血治疗现状被引量:1
2011年
外伤性前房积血的发病原因为眼球受到了外力的打击之后,眼球内压力突然升高,致使患者的虹膜、睫状体血管出现了破裂出血并积聚于前房,故形成了前房积血。外伤性前房积血在临床治疗上的关键是防止继发出血,促进前房积血的吸收,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王海梅
关键词:外伤性前房积血
泪道探通术治疗婴儿泪道阻塞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应用泪道探通术治疗婴儿泪道阻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2例76眼婴儿泪道阻塞患儿的病例资料,所有患儿均应用泪道探通术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价其治疗的疗效。结果所有患儿经治疗后76眼一次探通成功70眼(92.1%),二次探通成功2眼(2.6%),三次探通成功1眼(1.3%),3眼(3.9%)经三次泪道探通术后无效。所有患儿在进行探通时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泪道探通术治疗新生儿泪道阻塞效果理想,且小于6个月的患儿应用此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更佳,手术一次探通成功率较高。
王海梅
关键词:泪道探通术泪道阻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