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涛

作品数:9 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安高新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骨折
  • 3篇切开
  • 3篇切开复位
  • 3篇复位
  • 2篇椎体
  • 2篇内固定
  • 2篇节段
  • 2篇脊柱
  • 2篇钢板
  • 1篇单侧
  • 1篇单节段
  • 1篇短节段
  • 1篇腰椎
  • 1篇腰椎不稳
  • 1篇融合器
  • 1篇手术
  • 1篇手术后并发症
  • 1篇疏松性
  • 1篇术后
  • 1篇术后并发

机构

  • 9篇西安高新医院
  • 1篇陕西省人民医...

作者

  • 9篇王涛
  • 4篇高宗保
  • 3篇朱宏斌
  • 3篇雷志刚
  • 2篇任国文
  • 1篇吴学元
  • 1篇徐洪海
  • 1篇李卫
  • 1篇高鹏
  • 1篇王鹏

传媒

  • 3篇临床医学研究...
  • 2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中国骨伤
  • 1篇老年医学与保...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两种固定方式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下单节段椎间融合固定术中的对照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单侧钉棒系统固定和双侧钉棒系统固定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合并失稳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下单节段椎间融合固定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采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治疗63例LDH合并失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固定方式分为单侧钉棒系统固定组(单侧组)和双侧钉棒系统固定组(双侧组)。单侧组31例,男15例,女16例,年龄40~67(54.65±7.32)岁;L_(3,4)3例,L_(4,5)15例,L_(5)S_(1)13例。双侧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43~68(56.19±6.63)岁;L_(3,4)4例,L_(4,5)17例,L_(5)S_(1)11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以及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术后3、12个月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单侧固定组随访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分别为(11.81±1.08)个月、(122.48±13.86)min、(3.15±0.45)cm、(3.06±0.73)d、(6.87±1.09)d、(3.49±0.09)万元,双侧固定组分别为(11.47±1.16)个月、(134.94±10.94)min、(6.45±0.83)cm、(3.19±0.86)d、(7.03±1.03)d、(3.77±0.12)万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治疗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访时间、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手术前后腰痛、腿痛VAS,JOA评分、ODI及MacNab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未见明显的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单侧钉棒系统和双侧钉棒系统固定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治疗LDH合并失稳时,均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单侧固定较双侧固定在手术时间、切口�
吴泽宣王涛雷志刚李晓林刘浩哲李晓阳白信信徐洪海
关键词:腰椎不稳
内外联合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骨盆外固定架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对2003年12月~2013年12月获得随访的29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18~57岁,平均32.5岁。按Tile分型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技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结果随访6~18个月,29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恢复原来工作。术后功能评定按Majeed评分标准:优18例,良8例,可3例。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固定技术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有效方法。
朱宏斌高宗保雷志刚王涛程超
关键词:骨盆骨折外固定架切开复位
切开复位内固定与肱骨头置换术对于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疗效比较
2025年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与肱骨头置换术对于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西安高新医院骨科接诊后采用手术治疗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80例的数据实施回顾性分析。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45)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观察组(n=35)给予肱骨头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3个月的治疗效果评级、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功能状态、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86.92±28.04)mL、(68.89±10.12)min、(57.89±11.25)mL、(10.18±2.41)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8.23±35.57)mL、(98.26±15.34)min、(73.65±13.68)mL、(12.35±2.9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7、9.78、5.51、3.55,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14%(34/35)比95.56%(43/45)](χ^(2)=0.04,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3个月的前屈上举、外旋、内旋的角度分别为(95.42±7.88)°,(61.37±6.56)°,(74.38±5.01)°,对照组分别为(93.68±7.75)°,(60.42±6.87)°,(73.75±4.9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8、-0.62、-0.56,均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3个月的肩关节功能状态评分为(73.46±9.15)分,对照组为(71.75±8.6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6%(1/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22%(1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P=0.030)。结论针对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与肱骨头置换术两种方法均可以取得很好的肩关节功能恢复,而肱骨头置换术在围手术期的优势更为明显。
吕文强王涛
关键词:肱骨骨折切开复位肩关节手术后并发症
颈前路钢板联合钛网或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颈前路钢板联合钛网或椎间融合器(cage)内固定在治疗颈椎创伤、脊髓型颈椎病等疾病中的作用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2015年6月采用颈前路钢板内固定联合钛网植骨或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治疗的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颈椎骨折28例,脊髓型颈椎病17例,颈椎滑脱9例,后纵韧带骨化2例。男性28例,女性19例;年龄22~69岁,平均50.2岁。结果本组4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8个月;植骨均已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颈椎生理曲度存在,无椎间高度的丢失。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JOA评分术前为7.6(3.3~10.9)分,术后6个月为10.8(7.5~14.9)分,改善率为(57.8±9.7)%;术后12个月为11.2(7.9~15.4)分,改善率为(59.8±9.5)%;术后6、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38例(80.1%)植骨患者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显示无内固定物松动,颈椎生理曲度存在,无椎间高度的丢失。术后6个月47例全部植骨融合。结论颈前路钢板内固定联合钛网植骨或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术后可即刻获得稳定,无需行石膏外固定,明显提高了植骨融合率。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朱宏斌任国文雷志刚王涛李帅
关键词:颈椎钢板钛网融合器
交通事故所致老年患者胫腓骨骨折的临床分析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交通事故所致老年患者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情况,为寻求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交通事故所致老年胫腓骨骨折患者80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80例中采取骨牵引及支架外固定有26例、小夹板+手法整复有25例、Liss板有11例、锁定加压钢板有10例和交锁髓内钉有8例;对患者的骨折情况、交通事故情况、合并伤、并发症和疗效等进行分析。结果 80例患者主要为开放性骨折,车与车相撞车内挤压是主要的交通事故,合并伤和并发症较多;80例患者治疗后,疗效优40例、良26例、可8例和差6例,优良率为82.5%(66/80)。结论交通事故容易导致老年胫腓骨骨折,具有较为严重的伤情和并发症等,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以免发生交通事故而威胁人的健康。
王鹏王涛高鹏
关键词:老年交通事故救治措施
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及方法治疗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43例髋臼骨折,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重建钢板及拉力螺钉内固定。结果43例均获随访,时间4-48个月,根据Matta髋臼骨折复位标准:解剖复位35例,满意复位5例,不满意复位3例。髋关节功能按美国骨科学会(AAOS)评分系统进行评估:优29例,良8例,可3例,差3例。结论正确选择手术入路、良好的复位、稳固的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是髋臼骨折手术成功的关键。
任国文朱宏斌李卫王涛冉党红吴学元
关键词:髋臼骨折切开复位
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C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1例CS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行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术进行治疗。记录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患儿术前、术后及最后一次随访的Cobb’s角,并计算术后及最后1次随访的矫正率。结果患儿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76.53±43.23)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960.53±110.56)mL。所有患儿均未发生严重感染、内脏损伤、神经系统损伤及脊髓损伤等并发症。最后1次随访半椎体节段侧弯、半椎体节段后凸、全主弯、头侧代偿弯及尾侧代偿弯的Cobb’s角均小于术前及术后,且术后上述指标的Cobb’s角均小于术前(P<0.05);术后及最后1次随访的矫正率均高于60%。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效果显著,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出血量及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改善患儿的脊柱畸形情况,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高宗保王涛
关键词:先天性脊柱侧弯矫正率
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2例四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常规钢板固定治疗)和观察组(51例,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康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3、7 d,观察组的疼痛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VOC、Tb.N均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且安全性高。
王涛高宗保
关键词:微创四肢骨折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效果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研究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观察组实施PKP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骨水泥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两组的VAS、ODI评分均降低,BI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两组的Cobb角均减小,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中间高度均增加,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效果显著,其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改善椎体功能,缓解疼痛,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王涛高宗保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经皮椎体成形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