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禹

作品数:247 被引量:1,184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首都市民健康培育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08篇期刊文章
  • 32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3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14篇动脉
  • 97篇冠状
  • 93篇冠状动脉
  • 79篇介入
  • 67篇血管
  • 58篇心肌
  • 55篇介入治疗
  • 45篇病变
  • 24篇造影
  • 24篇细胞
  • 24篇梗死
  • 24篇冠状动脉介入
  • 21篇动脉疾病
  • 21篇动脉介入治疗
  • 21篇心肌梗死
  • 21篇冠状动脉介入...
  • 20篇冠状动脉疾病
  • 19篇再灌注
  • 18篇心病
  • 16篇心肌梗塞

机构

  • 228篇中国人民解放...
  • 26篇中国人民解放...
  • 9篇济南军区总医...
  • 4篇临沂市沂水中...
  • 3篇北京军区总医...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甘肃省人民医...
  • 1篇长春中医药大...
  • 1篇黑龙江省医院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新乡医学院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济南军区联勤...
  • 1篇解放军第32...
  • 1篇军医进修学院
  • 1篇新乡市中心医...
  • 1篇解放军324...
  • 1篇威海市立医院
  • 1篇海德堡大学

作者

  • 244篇王禹
  • 77篇盖鲁粤
  • 71篇白静
  • 68篇杨庭树
  • 52篇陈练
  • 40篇刘宏斌
  • 37篇孙志军
  • 34篇李天德
  • 28篇金琴花
  • 27篇张国明
  • 25篇苏绍萍
  • 21篇刘丽凤
  • 21篇任艺虹
  • 19篇汤喆
  • 16篇陈杰
  • 16篇杨菲菲
  • 15篇张大为
  • 13篇田进文
  • 13篇王峙峰
  • 12篇刘秀华

传媒

  • 50篇中华老年心脑...
  • 22篇中国循环杂志
  • 13篇中国介入心脏...
  • 13篇军医进修学院...
  • 11篇中华老年多器...
  • 9篇中华心血管病...
  • 6篇中国康复理论...
  • 5篇临床心血管病...
  • 4篇中国临床药理...
  • 4篇解放军医学杂...
  • 4篇心脏杂志
  • 4篇中国危重病急...
  • 3篇中国急救医学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中国循证心血...
  • 3篇解放军医学院...
  • 2篇生物技术通讯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中国临床医生...
  • 2篇临床心电学杂...

年份

  • 3篇2020
  • 3篇2019
  • 11篇2018
  • 7篇2017
  • 21篇2016
  • 4篇2015
  • 13篇2014
  • 13篇2013
  • 13篇2012
  • 16篇2011
  • 26篇2010
  • 11篇2009
  • 17篇2008
  • 24篇2007
  • 11篇2006
  • 10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12篇2002
  • 10篇2001
2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严重出血的临床特点和处理原则
2008年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严重出血的发生率、临床特点,探讨严重出血的危险因素和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245例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中45例严重出血病例临床资料,按出血部位分类总结各自的临床特点。随机抽取54例无严重出血病例,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与严重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比较穿刺点出血急诊手术与保守治疗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严重出血发生率为2.0%。高龄、较低的体质量和血肌酐水平升高是增加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严重出血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穿刺点严重出血急诊外科手术优于保守治疗。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抗血栓治疗应根据年龄、体质量和血肌酐水平遵循个体化的原则;穿刺点严重出血必要时应积极外科手术。
郭军杨庭树盖鲁粤陈练王禹刘宏斌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出血
早期活动五级法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脏康复应用的评价被引量:15
2000年
目的 :评价早期活动五级法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探讨其可行性。  方法 :10 9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5 5例 ,不实行早期活动五级法 ;实验组 5 4例 ,实行严格合理的早期活动五级法 ,两组进行对比。  结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在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 10 .70 %和 9.2 6 % ,无显著性差异。但两组平均住院天数对照组为2 4.6 7± 9.85天 ,实验组为 18.6 3± 9.12天 ,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结论 :早期活动五级法在 AMI患者心脏康复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病死率并未增加 ,但缩短了平均住院时间 ,减少了费用。
巩维如李天德杨庭树刘国树盖鲁粤王广义王禹陈练朱秀勤
关键词:病死率急性心肌梗塞心脏康复
43例无保护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支架治疗
2007年
目的评价无保护左冠状动脉主干(LMCA)支架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1年12月~2006年4月,43例无保护LMCA病变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年龄62.8±11.3岁(45~86岁)。既往有心肌梗死史4例(9.3%),合并高血压30例(69.8%),糖尿病5例(11.6%)。结果43例患者共植入56枚支架。孤立性LMCA病变4例(9.3%);LMCA合并其他血管病变39例(90.7%):其中LMCA开口病变11例(25.6%),体部病变6例(13.9%),分叉病变26例(60.5%)。43例LMCA支架植入均获成功,术中无主要并发症。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2例(4.7%),其中TLR1例(2.3%),死亡1例(2.3%)。随访2~53个月,总MACE4例(9.5%),其中靶段血管再建术(TLR)4例(9.5%)。不同病变部位(开口、体部、分叉)住院期间MACE、随访期间MACE、症状复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6个月、9个月、12个月无心脏事件生存率分别为93.3%、89.4%、84.5%。结论随着PCI策略及介入设备的不断改进,在有经验的介入中心,LMCA病变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高,可取得较好的近远期结果。
李珊盖鲁粤杨庭树王禹刘宏斌陈练
关键词:冠状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9
2017年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应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血管保护的可行性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20例,Medina分型1,1,1;1,0,1;0,1,1,分别为11、5、4例。行PCI,于主支血管置入药物洗脱支架,边支血管用药物涂层球囊主动保护技术处理,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术后6个月临床随访,统计患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结果20例患者PCI成功率为100%。20例患者主支置入药物洗脱支架,边支血管用药物涂层球囊主动保护技术处理,主支血管最小管腔直径由术前(1.49±0.46)mm增加至术后(3.20±0.53)mm(P=0.001),分支血管由术前(1.36±0.66)mm增加至术后(1.78±0.61)mm(P=0.048)。术后6个月患者无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药物涂层球囊主动保护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血管保护安全、有效。
赵宇白静刘庆艳邓磊苏绍萍王禹
关键词:药物洗脱支架冠状血管造影术冠状动脉再狭窄药物载体
主动脉壁内血肿一例
2004年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6岁,主因持续性胸背部剧痛2 d,于2003年5月28日入院.患者缘于入院前2 d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胸背部疼痛,为持续性剧烈闷痛,伴出汗.无头痛、恶心、呕吐,不伴晕厥、抽搐及肢体活动障碍.
王继青闫俊瑾时向民王禹
关键词:主动脉壁内血肿主动脉夹层高压血CT扫描
自体干细胞对于缺血和梗死心肌组织重建治疗应用的思考
2005年
盖鲁粤王禹
关键词: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干细胞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斑块分布的CT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DCT)分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斑块分布特点。方法:利用MDCT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叉远端(分叉嵴平面)和分叉近端(分支入口平面)定性定量分析,比较不同位点的斑块分布厚度,研究MDCT下分叉病变的斑块分布特点,确定影响斑块分布位置的因素。结果:MDCT和冠状动脉造影(CAG)对主支血管定量分析无明显区别,二者测量分支血管最小管腔面积(5.22±2.85mm2vs 3.65±2.94mm2,P=0.027)、外弹力膜面积(7.69±1.69mm2vs 6.61±2.58mm2,P=0.041)、血管直径(2.98±0.50mm vs 2.72±0.41mm,P=0.023)有明显区别,CAG测量分支血管面积狭窄率高于MDCT(0.44±0.31 vs 0.20±0.14,P=0.041)。分叉近端斑块厚度在PT0,°PT90°,PT180°,PT270°四个位点无明显差别(0.95±0.65mm vs 1.00±0.61mm vs 0.99±0.62mm vs 0.96±0.65mm,P>0.05)。分叉远端斑块厚度PT180°(1.24±0.49mm)明显大于PT90°和PT270°,PT90°和PT270°斑块厚度明显大于PT0°(0.08±0.12mm)。分叉远端斑块最厚点与分支的角度和分叉角度正相关(r=0.93,r2=0.864)。结论:MDCT在大血管(>3.0mm)的定量分析上与CAG有很好的一致性,对小血管(<3.0mm)的定量分析结果与CAG有差别,且不能识别CAG显示的轻度病变;MDCT下分叉近端斑块呈360°向心性环周分布;分叉远端斑块呈偏心性分布,多占1/2~2/3管周,斑块主要分布在分叉嵴的对侧;MDCT下分叉远端斑块距离分支开口的位置与分叉角度相关,分叉角度接近直角时,斑块分布在分支开口的对侧壁(180°±),分叉角度为锐角时,斑块分布在分支开口的旁侧壁(90°或270°±)。
李珊杨庭树盖鲁粤王禹刘宏斌
关键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国产基因重组人尿激酶型原(Pro-urokinase/u-PA)Ⅰ期临床安全性、耐受性研究被引量:4
2002年
目的:对国内研制的注射用基因重组人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Pro-urokinase,u-PA)进行Ⅰ期临床试验,以评价其用于中国健康成人受试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试验日期;健康受试者23例(男11例,女12例),随机分为5,20,35mg和50mg四个剂量组。静脉给药:其中1/4剂量在1min内静脉推注,其余3/4剂量在60min内静脉滴注完毕。给药前和给药后2,24h取外周血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凝血和纤溶指标,并随时观察受试者的全身状态和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全部受试者用药前后的血压,心率/律、呼吸等重要生命体征未见异常变化;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空腹血糖等亦未见明显变化。与溶栓有关的血液学指标(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α2-抗纤溶酶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在部分受试者有改变,但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内、且与剂量无明显相关,无明确临床意义。全部受试者注射药物的局部皮肤,无刺激性炎症和皮下淤血、出血等变化。结论:中国健康成人受试者对于上述剂量的基因重组人尿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
王禹李天德孙中华余霞君张正光胥照平
关键词:药物安全性耐受性
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型中应用的探讨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型中的价值。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定的53例患者,共62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除常规CAG检查外,均行IVUS检查,根据主支(MV)和分支(SB)开口的斑块特点和分布进行病变类型的归纳与分类。结果分叉部位93.55%的MV斑块和98.39%的SB血管开口病变为偏心性斑块,斑块最大厚度呈相向存在或外侧壁分布的比例为77.42%。分叉部位共有6种主要病变类型:A型,MV偏心斑块位于SB开口对侧,SB开口的偏心斑块位于分叉脊对侧,占90.32%;B型,MV有向心斑块但未累及SB开口,SB开口的对侧主支上有斑块,占1.61%;C型,MV有向心性斑块并累及SB开口,SB开口的偏心斑块位于分支侧分叉脊的对侧,占1.61%;D型,MV有向心性斑块并累及SB开口及分叉脊的主支侧,占3.23%;E型,MV的偏心斑块位于SB开口对侧,SB血管开口有向心性病变,占1.61%;F型,MV的偏心斑块最大厚度位于SB侧,且斑块累及SB开口及分叉脊的主支侧,占1.61%。累及到分叉脊处的病变仅6.45%。结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IVUS分型不同于传统的CAG分型。病变的偏心性和外侧壁分布以及分叉脊的低病变率是IVUS分型的主要特点。
李丽盖鲁粤杨庭树王禹陈练刘宏斌孙志军金琴花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早期活动五级法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4
2000年
目的 :评价早期活动五级法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探讨其可行性。方法 :搜集本院CCU1987~ 1992年收治的 496例AMI患者为对照组 (未实行早期活动五级法 ) ;以 1993~ 1997年收治的 5 3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为实验组 (实行严格合理的早期活动五级法 )。采取回顾性方法进行对比。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死亡率、血栓或栓塞率均明显下降 ,死亡率从 17 1%下降至 13 5 % (P <0 0 5 ) ,血栓或栓塞率从 1 6 %下降至 0 5 5 % (P<0 0 0 1)。结论 :早期活动五级法应用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是可行的、安全的 ,降低了死亡率、血栓形成或栓塞率。
巩维如李天德杨庭树刘国树盖鲁粤王广义王禹陈练朱秀勤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康复
共2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