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菱

作品数:12 被引量:603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对外合作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化学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4篇气候
  • 4篇气候变化
  • 3篇青藏
  • 2篇冬小麦
  • 2篇水分
  • 2篇青藏高原
  • 2篇小麦
  • 2篇降水
  • 2篇高原降水
  • 1篇地区农业
  • 1篇影响因素
  • 1篇蒸散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系统
  • 1篇湿润
  • 1篇湿润指数
  • 1篇市场经济
  • 1篇水分调控
  • 1篇水分利用
  • 1篇水分利用效率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作者

  • 12篇王菱
  • 4篇谢贤群
  • 2篇甄霖
  • 2篇冷允法
  • 2篇唐登银
  • 2篇刘雪林
  • 2篇鲁春霞
  • 2篇于强
  • 2篇李运生
  • 1篇刘纪远
  • 1篇张扬建
  • 1篇罗毅
  • 1篇石培礼
  • 1篇何永涛
  • 1篇任巍
  • 1篇王吉顺
  • 1篇郭学兵
  • 1篇姚克敏
  • 1篇莫兴国
  • 1篇余成群

传媒

  • 2篇地理研究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山地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Journa...
  • 1篇2005青藏...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生态系统水分运行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研究
谢贤群唐登银李秀生张仁华李玉山于强罗毅莫兴国刘文兆黄明斌徐福安李世清王菱于静杰孟凯赵哈林
本研究提出要通过对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生态中水分运行和转换规律的综合田间试验及联网研究,确立北方地区农业生态系统水平衡、水循环过程的机制,确立北方地区有限水环境下作物生产力模型,对北方地区农业生态系统中水分运行与农业可持续发...
关键词:
关键词:农业生态系统水分运行
青藏高原降水的梯度效应及其空间分布模拟被引量:41
2007年
基于对青藏高原水汽来源的分析,结合美国SRTM提供的青藏高原DEM数据,应用G IS技术,对青藏高原降水随海拔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模拟分析,旨在对青藏高原降水随海拔的变化特征进行深入地认识与研究。把研究区内所属的92个气象站划分为8个降水随海拔变化类型区,分区建立实测雨量与地理因子之间的气候学统计方程,利用青藏高原的DEM数据,以0.05°×0.05°经纬网格为基本计算单元,结合海拔、坡度和坡向,推算模拟青藏高原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模拟结果表明,东亚季风影响区大部分地区降水随海拔上升而增大,印度季风区大部分地区随海拔增高而下降,降水的海拔梯度效应由于地形和水汽来源的影响而颇为复杂。
鲁春霞王菱谢高地冷允法
关键词: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降水的梯度效应及其水塔功能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境内冰川、河流、湖泊广布,是亚洲重要的江河源地。由于它的动力和热力的作用,影响着高原上空及邻近地区的气流走向、垂直运动和水汽输送,从而影响降水的水平和垂直分布。高原上丰沛的降水也形成了青藏...
鲁春霞于格郭广猛王菱冷允法
文献传递
中国北方地区40年来湿润指数和气候干湿带界线的变化被引量:143
2004年
本文研究了中国北方地区 196 1~ 2 0 0 0年 4 0年间气候干湿带界线分布和 10年际变化。 4 0年来中国北方地区 ,在东经 10 0°以东地区 ,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不断波动向东推进 ,2 0世纪 90年代比 6 0年代向东和向南扩展 ,半干旱区面积扩大 ,半湿润区面积缩小 ,气候趋向干旱化 ;东经 10 0°以西地区 ,极端干旱区面积在缩小 ,湿润指数有增大趋势。如果把温度和湿润指数相结合 ,东经 10 0°以东的黄淮海区和黄土高原区为持续的干暖型 ;东经 10 0°以西的西北地区 ,则由干暖型向湿暖型转变 :河西走廊和东疆盆地转型的时间发生在 2 0世纪 70年代初 ,北疆山地绿洲荒漠地区转型的时间发生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前后。气候干湿带界线的变化取决于降水和潜在蒸发的变化速率。 4 0年来 ,在东经 10 0°以东地区 ,降水和潜在蒸发都呈下降趋势 ,但降水减少速率大于潜在蒸发下降速率 ;在东经 10 0°以西地区变湿的原因 ,研究认为除了降水有所增加外 ,潜在蒸发也在下降 ,而且潜在蒸发下降速率的绝对值大于降水增加速率。
王菱谢贤群李运生唐登银
关键词:湿润指数气候变化干旱
土壤-根系界面水分调控措施对冬小麦根系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6
2002年
以冬小麦田间试验为基础 ,研究根 -土界面不同水分调控措施 ,包括不同深度灌水 (地面、30 cm、5 0 cm、1 0 0 cm )、同一深度保持不同田间持水量 (田持 80 %、6 5 %、5 0 % ) ,共计 1 2个水分处理的土壤水分分布对根系和产量影响。研究表明 :根长密度分布与灌水方式息息相关 ,地面灌水的根长密度随土层深度呈指数下降趋势 ,主要分布于地表层 ( 0~ 1 0 cm ) ;不同深度渗灌 ,根系分布有两个峰值 ,第 1峰值分布在地表以下 1 5 cm左右 ,第 2峰值分布在灌水深度处。通过水分调控措施 ,局部改变根系形态 ,对节水增产是有利的。耗水量与营养生长 (叶面积、根系 )成正比关系 ,与经济产量呈二次多项式 (抛物线型 )关系 ,最大产量的耗水量比最大耗水量少约 80~ 1 0 0 mm。
李运生王菱刘士平王吉顺
关键词:冬小麦根系分布耗水量
水汽对气候变化海拔依赖性的影响(英文)
2017年
气候变化的海拔依赖性在世界上大多数山脉地区已有报道,但导致这种变异的原因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中国四个不同的观测和再分析资料数据集,主要研究气候变暖对海拔的依赖性,结果表明:无论是在青藏高原地区还是中国其他地区,气候变暖的程度与海拔高度的一致性并不明显。但是,气候变暖与不同海拔水汽的变异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比湿度较低时,气温变化随比湿度的增加而升高;当比湿度上升到一定值,气温变化则随比湿度的增加而下降。而地表温度变化的最大值出现在比湿度2.0–3.0 g kg^(-1)范围内。因此,本研究揭示了水汽对气候变暖的海拔依赖性起到调节作用。
张宪洲王菱何永涛杜明远张晶石培礼余成群张扬建
关键词:气候变暖青藏高原水汽压
中国北方地区50年来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及其影响被引量:129
2004年
最高和最低温度的变化对农业和环境的影响比平均温度更加重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北方最高和最低温度变化的特点是:最低温度升温速率大于最高温度的升温速率;冬季升温速率大于夏季;偏北(纬度较高)地区的升温速率大于偏南(纬度较低)地区。黄淮海和西北区,夏季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对最高和最低温度变化作突变性检验,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的突变点发生于1992年,年平均最低温度变化的突变点发生于1981年。最低温度明显升高的年份远远早于最高气温,这说明最低气温的变化比最高气温变化敏感,中国北方气候变暖主要来自于最低温度升高的贡献。自20世纪80年代气候变暖以来,中国北方喜温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作物种植北界向北推移。
王菱谢贤群苏文郭学兵
关键词:最高温度最低温度
以黄淮海为例研究农田实际蒸散量被引量:27
2001年
以田间实验资料为基础 ,建立农田蒸散量和土壤相对含水量与潜在蒸散的函数关系。利用这种函数关系 ,计算黄淮海地区 ,在自然条件下农田蒸散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黄淮海农田蒸散量的年变化呈双峰型 ,第一峰值出现在冬小麦抽穗开花期 ,第二高峰出现在夏玉米抽雄开花期。农田蒸散的区域分布趋势与自然降水分布相一致 ,在量值上约等于降水量的 84%
王菱倪建华
关键词:计算方法潜在蒸散土壤相对含水量
蒙古高原中部气候变化及影响因素比较研究被引量:42
2008年
利用蒙古国中部6个气象站1940-2004年和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中部6个气象站1951~2004年的温度和降水资料,对两地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与60年代相比,中国内蒙古6站平均升温1.35℃,蒙古国6站上升1.13℃,2000-2004年与60年代相比:中国内蒙古6站上升1.89℃,蒙古国则为1.37℃,中国内蒙古6站的升温速率高于蒙古国6站。对温度变化趋势作突变性检验,结果表明:温度发生突变时间是纬度较高地区早于纬度较低的地区,大城市早于中小城镇,城市化对温度变化影响比较明显。相对于温度变化,降水变化没有显著性的突变,但有周期变化,中国内蒙古降水变化有2.8年周期,蒙古国有4年、8年的周期,这可能因为中国内蒙古降水水汽主要来源于太平洋,而蒙古国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
王菱甄霖刘雪林Ochirbat Batkhishig王勤学
关键词:气候变化
中国北方近50年潜在蒸发的变化被引量:126
2007年
利用彭曼-蒙梯斯公式和常规气象资料计算中国北方地区潜在蒸发(也称蒸发力)变化,分析实测蒸发皿蒸发的变化,结果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潜在蒸发和蒸发皿蒸发呈波动下降趋势。日照百分率、风速下降和湿度增加影响了潜在蒸散和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从能量观点来说,太阳总辐射的下降是潜在蒸发和蒸发皿蒸发减小的主要原因之一,大气湿度增加和人类对于能源消耗的增加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下降。因太阳总辐射的下降引起潜在蒸发的减小量约占总潜在蒸发减小量的78%左右。
谢贤群王菱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