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锺陵

作品数:99 被引量:174H指数:6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7篇文学
  • 12篇哲学宗教
  • 9篇社会学
  • 5篇文化科学
  • 3篇艺术
  • 2篇经济管理
  • 1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8篇文学
  • 17篇文艺
  • 13篇新文艺
  • 11篇学史
  • 10篇文学史
  • 8篇小说
  • 8篇《庄》
  • 7篇艺术
  • 7篇漫笔
  • 6篇文学史研究
  • 5篇神话
  • 5篇物论
  • 4篇散文
  • 4篇齐物
  • 4篇齐物论
  • 4篇人格
  • 4篇文论
  • 4篇文学观
  • 4篇话剧
  • 3篇大众化

机构

  • 94篇苏州大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江苏省社会科...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作者

  • 94篇王锺陵
  • 1篇许总
  • 1篇陈一舟
  • 1篇张晶

传媒

  • 13篇江苏社会科学
  • 13篇苏州大学学报...
  • 10篇学术月刊
  • 9篇社会科学辑刊
  • 7篇苏州科技学院...
  • 4篇社会科学战线
  • 4篇中国社会科学
  • 4篇上海文化
  • 3篇学术交流
  • 3篇学术研究
  • 3篇苏州铁道师范...
  • 3篇东南大学学报...
  • 2篇中州学刊
  • 2篇复旦学报(社...
  • 1篇文学遗产
  • 1篇求是学刊
  • 1篇北方论丛
  • 1篇上海大学学报...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

  • 2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6
  • 6篇2015
  • 8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4篇2002
9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庄子·大宗师》篇羼杂文字辨被引量:1
1997年
本文以为《大宗师》篇的真人之写,无论是内容,还是手法,都是一种新创。但值得注意的是,与《齐物论》一样,《大宗师》中也有羼杂的部分,《大宗师》中真人三解以下的三节文字,即为它篇之羼入者。作者一方面从字句的准确解释、细致辨析入手,推倒从郭象到今人的众多注释,并对许多前人未解通的句段作出了诠释;另一方面又从内七篇及庄子学派思想和文风发展的大背景上,并在与儒、法思想的比较中,对《大宗师》的意旨及三节文字之为羼入者,作了深入阐述;显示了作者融合乾嘉传统于深层次思想和思维方式研究中的治学路径。
王锺陵
关键词:《齐物论》《逍遥游》庄子思想理想人格《养生主》
论海德格尔的文艺观被引量:3
2017年
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作品具有并且需要区分三个层次:物、器具与艺术作品,这三个层次是统一的;而"建立一个世界和制造大地",乃是作品之作品存在的两个基本特征。作品开启一个世界并持守之,即是建立一个世界。作品把自身置回到物的质性中,回归到许多涌现出来的东西中,这就是制造了大地。而自行遮蔽着的存在之澄亮所形成的光亮,就是美。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本质是诗,诗的本质是命名,而命名则是原语言,亦即人类此在的根基与民族历史的孕育基础的本源性语言。究其实,海德格尔这是以哲学论证的方式谈论一个发生学的问题,从而将艺术对于人类和民族的意义,提到了最具根本性的高度上,或曰阐述到了最具根基意义的深度上。海德格尔所谓诗意地栖居,即是在天、地、神、人的四重整体中逗留着的人,以这一整体的贯通敞开成其自身的本质,而人性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这就叫作诗,作诗因而成为原初性的筑造。在其80岁所写《艺术与空间》一文中,世界更是成为一种"自由之境",这一自由之境是辽阔的,它让一切物涌现、持留,让人栖居,人在物中间,不是物因此在而得到揭示亦即呈现,论者们所指责的《存在与时间》中那个因处于中心位置、过于突出的此在,被消解了。这样,海德格尔的艺术论,便与其嬗变后的存在论相统一了。对于海德格尔思想发展的此种脉络,"海"学界至今仍昧而未明。中国园林与陶渊明的生活方式所体现的中国智慧,更具有一种天人相亲的内容,也具有更多的艺术成分。中国艺术所构建的乃是天人相亲、自然与文化相融,虚中有实、实中求虚、即体即用、体用一如的世界。这才是人诗意地栖居的现实的而非仅是哲学思考的形态。
王锺陵
关键词:诗意地栖居中国艺术精神
评石川三佐男教授的《诗经》《楚辞》研究
2000年
本文介绍了日本著名汉学家石川三位男教授在研究《诗经》、《楚辞》上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并举实例对石川教授将文化人类学引入到文学研究中来的学术路径作了说明。文章希望中国学人能从石川教授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中吸取到有益的借鉴。
王锺陵
关键词:考古资料文化人类学《诗经》研究《楚辞》研究学术成果
全文增补中
夏衍的历史剧创作及其争论的理论实质
2005年
对于夏衍的历史剧《赛金花》,一部分论者坚持鲁迅对它的批判,一部分论者出于对文革拨乱反正的目的而为之辩护,然而,无论批判方或辩护方对当年围绕《赛金花》的那场斗争的意义都缺乏理解。本文对《赛金花》、《秋瑾》二剧作详细分析,不仅意在说明当年的那场斗争对于夏衍话剧创作方法之转变所起的作用,而且旨在阐述鲁迅《“这也是生活”……》一文的价值:对于主题先行论及拔高英雄人物倾向的一次富有卓见的反击。
王锺陵
关键词:历史剧创作拨乱反正《秋瑾》
论雅斯贝斯的悲剧观:生存困境及其超越被引量:1
2017年
雅斯贝斯与海德格尔、萨特被并列为三大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斯的悲剧观有三个层次:悲剧实在、悲剧知识、悲剧哲学。他主张要保护悲剧体验的原初直观,并将之归结为生存直观。悲剧哲学,不存在于可能造成歪曲的对悲剧知识的提升中,而是包藏在悲剧体验的原初直观中。以人的生存理解悲剧,是雅斯贝斯悲剧观的核心。雅斯贝斯将人的悲剧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作为生存的生命的有限性,二是每个生存者反对其余一切生存者的斗争。他又将悲剧分为两大类:内在于万物的与超验的。前者如存在于个人与整体之间或存在于不同生活方式之间的斗争,后者如存在于人与神之间的或存在于诸神之间的斗争。从悲剧给予人的观感上说,雅斯贝斯强调的则是"超越"这一概念。超越与解脱或曰解救的具体内容,首先是悲剧让人明白应该有生的勇气与死的尊严,从有限认识无限,则是悲剧给予人的超越性的第二项内容,人从悲剧中获得超越和解脱的第三项内容是净化。雅斯贝斯还强调悲剧的功能与宗教或宗教感相联系,反对单纯的审美态度,主张悲剧与人生浑合在一起,准确地说,是让悲剧融入生活、提高生存,以使自己变成真正的自己。雅斯贝斯对悲剧的论述存在矛盾与概念不清晰及使用混乱之处,亦存在肤浅、简单与错误之处。他企图用中国哲学来为在其看来是没落的、必须转换方向的西方哲学寻找新发展途径的意向,则是值得肯定的。
王锺陵
关键词:雅斯贝斯悲剧
论杜夫海纳、布莱的文学批评现象学
2011年
虽然杜夫海纳将批评家的使命设定为三点:说明、解释与判断,但他对后两点却加以了极度的贬抑,在杜夫海纳的理论中,艺术作品具有一种对于作者、表演者与欣赏者的超凌性,大家一起臣伏于它。与杜夫海纳以现象学理论来要求批评家不同的是,布莱直接就是以现象学来从事文学批评的,他对文学批评的定义是,意识的意识;他认为,阅读行为是读者的意识和作者的意识的重合。他将作品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是精神对于形式与物质的解脱过程。他对于文学体裁的否定,更是大大超过杜夫海纳。两人采用的都是现象学理论,但杜夫海纳依据的是回到实事的原则,布莱遵循的是研究作为纯粹现象的意识的要求。现象学批评是一种意识批评,结构主义旨在探索事物的深层结构,因此,当结构主义兴盛后,它同现象学就产生了冲突。与杜夫海纳的调和态度不同,布莱对结构主义采取了激烈的否定态度,但两人都看到了结构主义对于现象学批评的好处。这表明不同思潮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现象学批评,明确排斥对作品进行外部的社会学的、历史学的研究,它的目标虽十分有限,却难以实现;他给予批评家的地位相当低,这与其让作品存在的要求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悖论。然而,现象学的批评主张,对于避免批评家的任意诠释及保护创作中的创新是有益的,从而有利于作品特殊风格、独特境界的展示与艺术世界多样性的呈现。
王锺陵
关键词:杜夫海纳
新文艺理论体系论(十)
2015年
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从戏剧的本体性在于沟通上,生发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三个特征:像与不像的统一,亦即写意与逼肖的统一;戏与艺的合一;演员与观众既相融又适度间离的关系。这三点正是说到沟通的途径、内涵及方式这样三个方面。中国戏曲种类的划分,是由声腔和语言亦即唱与念这两个方面的区别而形成的。中国戏曲是属于摹仿与间离兼融类型的戏剧。所谓程式,是按照美的规则加以变形了的,从各种原始的生活形态中提炼出来的一种统一的表演规格,它有明显的舞蹈性与节奏性。认知内容与歌舞化的结合,就产生了行当。行当是对人物类型的划分,是塑造各种不同人物时一系列动作的规格化。认知与娱乐的兼融,使得中国戏曲具有一种强烈的剧场性。由于一出戏往往要长期上演,剧场性就要靠一种新鲜感来维持了。于是,有经验的演员在表演中,讲究三分生。演员的化进化出,是中国戏曲取得剧场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从性质上说,是中国戏曲兼具代言体与叙述体两种成分在表演上的体现。所谓"样板戏"是一个复杂的事物。在地方戏中存在一个地方化与消除狭隘的地方性的矛盾运动。提高地方戏的品位,至少可以有三条道路。
王锺陵
关键词:剧场性样板戏地方戏
才全而德不形——读《庄》漫笔之十被引量:1
1999年
庄子是先秦时代对个体命运感作出最为突出阐述的哲人。在传统的天命观的笼罩下,命运感的抬头所反映的乃是社会化进程的扩大中个人意识的生成与孽育。庄子认为,既然死生存亡、穷达毁誉、饥渴寒暑这一类事情的产生,不是个人的智慧所能预料,那末就不要让这一类充满差异性的事情扰乱了自己对于事物通同性、亦即统一性的认识。只要对于事物统一性的认识不被扰乱,那末生命展开过程的种种得失就不会进入自己的心灵。庄子所提倡的人格是“才全而德不形”。所谓“才全”即知之全也,所谓知之全,即是所知为其大者,为其整体者也,是一种带有总体性的认识。如何对待命运,亦即是如何对待人生,这对于个体的人来说,不仅是一种总体性的认识,而且还是一种总体性的生活态度。所谓“德不形”,是说德浑化于无形。因为在东方专制社会的环境中,特别是作为弱者,才或德的外露是一件危险的事,才与德之浑化于无形这一观点的提出,表明《德充符》篇比之《养生主》与《人间世》,在对东方国家个体存在论的阐述上,又有了新的推进。
王锺陵
主编《20世纪文学史论文精粹》之感悟
1997年
主编《20世纪文学史论文精粹》之感悟王锺陵一人类史充满变动,大化转钧,生机满眼,天工人巧而日争于新妍。由此,史学家兼诗人的赵翼吟出了鼓舞人心的诗句:“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①然而,就我个人的感情来说,则带有...
王锺陵
关键词:文学史研究《戏为六绝句》学术史刘禹锡选本
粗暴与保守之争及其合题:京剧革命——样板戏兴起的历史逻辑及其得失之考察被引量:12
2002年
本文认为京剧样板戏的兴起 ,除了与当时左的政治思想路线有关 ,而且还有 2 0世纪中国戏剧史内在逻辑方面的原因 ;特别是 2 0世纪 3 0年代的“主题先行论”、40年代的“旧剧革命论” ,它们发展到 50年代便演绎为一场粗暴与保守的论争 ,而京剧样板戏正是这一论争与特定历史环境相互融合的产物。
王锺陵
关键词:京剧样板戏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