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林壮

作品数:13 被引量:54H指数:5
供职机构: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脑梗
  • 7篇脑梗死
  • 7篇梗死
  • 4篇动脉
  • 3篇蛋白
  • 3篇事件相关电位
  • 3篇事件相关电位...
  • 3篇缺血
  • 3篇卒中
  • 3篇相关电位
  • 3篇急性
  • 3篇反应蛋白
  • 2篇蛋白水平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血尿酸
  • 2篇血性
  • 2篇抑郁
  • 2篇尿酸
  • 2篇丘脑
  • 2篇丘脑梗死

机构

  • 11篇蚌埠市第三人...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蚌埠医学院第...

作者

  • 13篇胡林壮
  • 10篇苗青
  • 10篇张干
  • 1篇武爱云
  • 1篇李淮玉
  • 1篇骆嵩
  • 1篇刘睿

传媒

  • 3篇淮海医药
  • 2篇安徽医药
  • 1篇安徽医学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中国临床保健...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 1篇华东六省一市...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胞磷胆碱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胞磷胆碱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S)的效果。方法 120例IS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胞磷胆碱治疗,观察组采用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胞磷胆碱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生存质量、认知功能、炎性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 BI评分、 Mo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IL-6、 NLR、 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胞磷胆碱治疗IS可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认知功能,抑制炎性因子表达。
李士尊胡涛胡林壮
关键词:胞磷胆碱缺血性脑卒中炎性因子
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检测血尿酸的意义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分析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的血浆尿酸水平,并探讨血浆尿酸水平与帕金森病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2014年诊断为帕金森病患者46例设为帕金森病组,并进行MMSE量表测定,根据结果再分为认知障碍组与非认知障碍组;同时收集体检中心与帕金森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46例)。2组均检测空腹静脉血浆尿酸值,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帕金森病组血尿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认知障碍组血尿酸水平低于非认知障碍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血尿酸水平降低,提示血尿酸水平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且与帕金森病认知损害有关。
胡林壮苗青张干
关键词:帕金森病血尿酸认知功能损害
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丘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丘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7月于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丘脑梗死患者30例纳入丘脑梗死组,随访6个月后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结果将丘脑梗死组分为丘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组(MoCA评分<26分)和丘脑梗死后非认知障碍组(MoCA评分≥26分),选取同期门诊就诊、无脑血管疾病且认知正常的20名健康者纳入对照组,分析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丘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预测价值。结果丘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发病率为76.7%。丘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组患者MoCA评分、受教育年限均显著低于丘脑梗死后非认知障碍组和对照组(P<0.05)。丘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组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显著长于丘脑梗死后非认知障碍组和对照组,P300波幅低于丘脑梗死非认知障碍组和对照组(P<0.05);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延长是丘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诊断丘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曲线下面积为0.853,敏感度为84.2%,特异性为88.9%。结论丘脑梗死后易出现认知障碍,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延长是丘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可作为丘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预测工具。
李春芳徐苏林胡林壮苗青张干
关键词:丘脑梗死事件相关电位P300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卒中风险的关系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卒中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12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进展为卒中分为脑卒中组(37例)与无脑卒中组(91例),依据ABCD2评分将其分为高危组(21例)、中危组(62例)和低危组(45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测定血脂水平及颈动脉IMT,同时观察有无斑块形成,斑块的大小、形态及性质。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TIA后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脑卒中组症状对侧的颈动脉IMT值及颈动脉软斑、易损斑块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脑卒中组(P<0.01,P<0.05)。高危组TIA患者的症状对侧颈动脉IMT、软斑及易损斑块发生率均高于低危组(P<0.01)。中危组症状对侧的颈动脉IMT、混合斑块及易损斑块发生率高于低危组(P<0.01),高危组症状对侧的颈动脉IMT、软斑发生率高于中危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首次发作至就诊时间长、症状持续时间长、既往有脑梗死病史和症状对侧颈动脉IMT值高为影响颈内动脉系统TIA后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TIA后脑卒中发生率较高,与IMT增厚密切相关,颈动脉IMT可能也是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展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郭莎莎骆嵩胡林壮苗青张干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ABCD2评分
急性脑梗死患者斑块形成及其性质与血液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Lp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等血清学指标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195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组)100例,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B组)95例,健康人群(C组)93例。分别测定其UA,CRP,LDL-C,Lpa,TG,TC,Hcy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A组各项血清学指标水平高于B,C组(P<0.01),B组UA,Hcy,CRP,Lpa及IMT高于C组(P<0.01);斑块组的各项血清学指标高于无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高于稳定斑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液中UA,Hcy,CRP,LDL-C,Lpa,TG,TC指标水平可能在斑块的形成,特别是不稳定斑块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郭莎莎苗青胡林壮张干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斑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
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与载脂蛋白C3、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与血浆载脂蛋白C3(Apo-C3)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的关系。 方法 收集60例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内科急性动...
胡林壮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超敏C反应蛋白
文献传递
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与载脂蛋白C3、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与血浆载脂蛋白C3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收集60例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测定入院后第二天的血清载脂蛋白C3、hs-CRP的含量,同时一周后复测hs-CRP的含量。收集30名健康成人列为对照组,测定血清载脂蛋白C3及hs-CRP的含量。结果观察组血清载脂蛋白C3的含量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血清hs-CRP在急性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病情的好转hs-CRP逐渐下降,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与急性期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载脂蛋白C3、超敏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有密切关系,超敏C反应蛋白的下降,可提示病情改善。
胡林壮李淮玉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C反应蛋白质
缺血性卒中后抑郁与脑梗死部位、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与脑梗死部位、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hs-CRP)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对经头颅C...
苗青张干胡林壮
关键词:脑梗死同型半胱氨酸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文献传递
血小板参数变化对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发病的影响观察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了解血小板参数变化对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发病的影响。方法收集32例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以3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血小板参数。结果观察组血小板参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明显升高,当血小板参数升高时发生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风险增加。
胡林壮苗青张干
关键词:脑梗死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压积大血小板比率
急性丘脑梗死后认知功能及抑郁状态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探讨急性丘脑梗死后认知功能及抑郁情况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7月在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丘脑梗死患者30例为观察组,同期门诊就诊无脑血管疾病者30例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认知功能及抑郁状态的测评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查,分析事件相关电位P300与丘脑梗死患者认知及抑郁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总分、计算力、回忆子领域得分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总分、视空间、注意、语言、抽象及延迟回忆子领域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可能有抑郁症患者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300潜伏期与MMSE总分呈负相关(r=-0.895,P<0.001),与MoCA总分呈负相关(r=-0.853,P<0.001),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呈正相关(r=0.873,P<0.001)。ROC曲线分析示,P300潜伏期诊断丘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曲线下面积为0.940(95%CI:0.883~0.997),灵敏度为85.71%,特异度为92.85%。P300潜伏期诊断丘脑梗死后抑郁的曲线下面积为0.961(95%CI:0.910~1.000),灵敏度为100.00%,特异度为83.33%。结论丘脑梗死患者常伴认知障碍,特别是在延迟回忆、注意及计算等领域,同时也更易出现抑郁情绪。P300潜伏期可作为评估丘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及抑郁状态客观指标。
李春芳徐苏林苗青胡林壮张干
关键词:丘脑梗死抑郁事件相关电位P300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