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绍强
- 作品数:49 被引量:172H指数:8
- 供职机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理学更多>>
- 小麦病虫害关键控制技术体系研究及应用
- 郑王义方果尹青云谢咸升张武云江春李峰段运虎范绍强李爱萍宋保林
- “小麦病虫害关键控制技术体系研究及应用”(课题来源: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编号:972074)是为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小麦战略”而实施的重大举措。该项目在深入开展有关拌种、包衣、混配、抗性品种鉴定筛选、病虫发生流行动态、监...
- 关键词:
- 关键词:病虫害小麦
- 温度对麦长管蚜发育和生殖力的影响被引量:12
- 2003年
- 在12,15,18,21,24,27℃6个不同温度下,测定了麦长管蚜的个体发育和生殖力情况。结果表明,各龄期若虫发育的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用5种或5种以上温度组合测定发育始点(C)和有效积温(K),求得全若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6.1±0.7℃,有效积温常数为1098.3日度。而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蚜虫的生殖力逐渐增大,此时曲线的峰值最大。
- 尹青云郑王义谢咸升李峰李锐郑晓玲范绍强
- 关键词:温度麦长管蚜生殖力龄期有效积温
- 簇毛麦1V染色体的传递及品质效应分析
- 2011年
- 簇毛麦是小麦的一个野生近缘种,小麦-簇毛麦1V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的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均高,将簇毛麦1V染色体的优质基因导入普通小麦,进一步创造小麦-簇毛麦1V染色体易位系是小麦品质改良的有效途径。以小麦-簇毛麦1V异染色体系材料为基础,用普通小麦连续回交,结合原位杂交和PCR标记鉴定方法,分析1V染色体以及1V结构变异体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行为。结果表明,簇毛麦1V染色体以及1V结构变异体在BC1,BC2,BC3的平均传递率均低于理论值,且随着回交世代的增加,传递率逐渐增大;至BC3,两种易位染色体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均符合1∶1分离规律,而端体系和整条1V染色体传递率仍低于理论值50%;不同类型1V染色体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在世代间相对大小是一致的,均为W.1VL>1VS.W>1V>Mt1VL>Mt1VS,并且高于通过雄配子的传递率。品质测试结果表明,1V异染色体系材料与中国春和硬粒小麦相比,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均高,可望成为当前小麦品质改良的优异资源。
- 曹亚萍张明义范绍强张风琴周元成张姝敏
- 关键词:小麦
- 小麦秆黑粉病持续控制技术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小麦秆黑粉病曾是中国北方麦区主要病害,近年病情回升、局部为害严重。为持续控制该病严重流行造成的毁灭性灾害,本研究采用品种抗病性鉴定和药剂多点试验结果多重比较的方法,从目前推广品种(系)资源207份材料中,鉴选出高抗和中抗品种,‘晋麦31’、‘晋麦32’、‘晋麦33’、‘临优145’、‘临抗20’、‘运旱618’、‘运94-32’、‘豫麦57’、‘烟农19’、‘郑麦9023’、‘冀麦32’等11个;利用3地区不同生态条件多重复鉴定分析方法,试验出可替代五氯硝基苯的拌种药剂类型有三唑醇、粉锈宁、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安克锰锌等5种。研究结果证明,采用药剂拌种和选用抗病品种相结合的防治措施,可持续控制小麦秆黑粉病的流行为害。
- 范绍强曹亚萍武银玉张姝敏谢咸升郑王义王东升
- 关键词:抗病品种药剂拌种
- 一种小麦诱变育种方法
- 一种小麦诱变育种方法,其目的是提高化学诱变频率,产生点突变的频率相对较高,而染色体畸变相对较少。本发明采用0.5%EMS-磷酸缓冲液处理小麦花粉,诱导雄配子产生变异,从而得到变异的种子;0.5%EMS-磷酸缓冲液是以磷酸...
- 曹亚萍张明义范绍强张娟
- 冬小麦黄矮病抗性的遗传分析被引量:13
- 2000年
- 采用 3× 4不完全双列杂交 ,对抗黄矮病性母本和丰产性父本的组合效应进行了黄矮病抗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 ,( 1 )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与特殊配合力效应正向相关 ,而一般配合力效应更具重要性 ;( 2 )黄矮病抗性遗传符合加性 -显性遗传模型 ,以加性基因效应占绝对优势 ,遗传决定度高达 97.68%,狭义遗传力为 90 .3 %,上下代遗传变异不大 。
- 曹亚萍张明义乔合心范绍强王全亮
- 关键词:小麦黄矮病抗病性
- 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种晋麦73号的选育及推广
- 张明义辛志勇乔合心陈孝曹亚萍宁东贤徐惠君王娟玲范绍强
- 该项目中晋麦73号是采用远缘杂交、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将中间偃麦草的黄矮病抗源导入普通小麦选育而成的一个抗黄矮病冬小麦新品种。晋麦73号属中熟冬性品种,其主要特性是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型紧凑,穗层整齐,灌浆...
- 关键词:
- 关键词:小麦选育
- 冬小麦抗BYDV材料粒重性状的配合力分析被引量:3
- 2002年
- 采用Griffing方法Ⅰ ,利用 6× 6完全双列杂交 ,对冬小麦单株粒重、单穗粒重和千粒重 3个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这 3种粒重的遗传符合加性 -显性遗传模型 ,细胞质作用对千粒重影响较小 ,株粒重和穗粒重则存在明显的核质互作 ;3个抗病材料中 ,临抗 1号的单株产量的特殊配合力方差最大 ,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较高 ,后代组合中存在极显著差异 ,是一个优良的抗病丰产亲本。
- 曹亚萍范绍强张娟
- 关键词:冬小麦粒重配合力黄萎病抗病育种
- 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被引量:8
- 2020年
- 为挖掘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优异等位变异,利用筛选的106对多态性SSR标记扫描236份小麦种质资源组成的自然群体,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利用106对引物共检测到874个等位变异,每对引物平均为8.24个,变化范围为2~23个;主要等位变异频率的变化范围为0.177~0.987,平均为0.545;多态性信息指数(PIC)的变化范围0.026~0.895,平均0.550。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对4个环境的株高、穗长、主穗粒数、单株穗数和千粒重进行关联分析后,共关联到20对SSR标记,有26个显著关联位点(P<0.01),其表型解释率范围为6.25%~18.97%。其中,标记Xgwm164(1A)在4个环境下均与株高显著关联;Xgwm55(6D)同时与株高和穗长两个性状显著关联;Xwmc415(5B)在2个环境下与单株穗数显著关联。通过对等位变异表型效应的解析筛选出各关联位点的优异等位变异,包括可以降低株高4.24 cm的优异等位变异Xgwm164-1A118、可以增加穗长0.75 cm的优异等位变异Xgwm429-2B207、可以增加单株穗数1.07个的优异等位变异Xwmc415-5B154、可以增加主穗粒数1.93粒的优异等位变异Xgwm232-1D138及可以增加千粒重0.92 g的优异等位变异Xgwm610-4A170。
- 张东张政史雨刚王曙光曹亚萍范绍强杨斌孙黛珍
- 关键词:小麦产量相关性状SSR标记
- 晋南麦田蚜虫消长动态及无公害防控技术
- 2017年
- 麦蚜是晋南麦区麦田常发性害虫,暴发频率高,对小麦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本文根据晋南麦区蚜虫消长动态,提出了将农业防控、生态调控、物理监测与诱杀以及科学用药相结合的技术措施,抓住小麦全生育期麦蚜防控关键时期,调节小麦与环境的关系,形成一个小麦群体与绿色环境协调发展的农田生态系统,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 王全亮范绍强武银玉贾明光曹亚萍
- 关键词:麦蚜防控技术无公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