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绍强

作品数:49 被引量:167H指数:8
供职机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3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理学

主题

  • 39篇小麦
  • 18篇黄矮病
  • 10篇冬小麦
  • 8篇抗病
  • 8篇抗黄矮病
  • 6篇育种
  • 6篇麦蚜
  • 6篇抗性
  • 6篇黄矮病毒
  • 5篇性状
  • 5篇基因
  • 5篇大麦
  • 5篇大麦黄矮病
  • 5篇大麦黄矮病毒
  • 4篇杂交
  • 4篇小麦黄矮病
  • 4篇小麦抗黄矮病
  • 3篇蚜茧蜂
  • 3篇植株
  • 3篇山西小麦

机构

  • 49篇山西省农业科...
  • 3篇山西师范大学
  • 2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江苏里下河地...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山西省安泽县...

作者

  • 49篇范绍强
  • 33篇曹亚萍
  • 15篇郑王义
  • 15篇张明义
  • 13篇李峰
  • 13篇谢咸升
  • 10篇武银玉
  • 7篇尹青云
  • 7篇乔合心
  • 5篇张娟
  • 5篇宁东贤
  • 5篇张姝敏
  • 5篇宋保林
  • 4篇连晋
  • 3篇王随保
  • 3篇王娟玲
  • 2篇李世平
  • 2篇谢咸生
  • 2篇刘文生
  • 2篇郑晓玲

传媒

  • 7篇中国生态农业...
  • 6篇山西农业科学
  • 4篇华北农学报
  • 4篇麦类作物学报
  • 3篇小麦研究
  • 3篇中国植保导刊
  • 2篇陕西农业科学
  • 2篇植物遗传资源...
  • 2篇农学学报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激光生物学报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中国农技推广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农业网络信息
  • 1篇农业技术与装...

年份

  • 2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7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 4篇2001
  • 5篇2000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麦病虫害关键控制技术体系研究及应用
郑王义方果尹青云谢咸升张武云江春李峰段运虎范绍强李爱萍宋保林
“小麦病虫害关键控制技术体系研究及应用”(课题来源: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编号:972074)是为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小麦战略”而实施的重大举措。该项目在深入开展有关拌种、包衣、混配、抗性品种鉴定筛选、病虫发生流行动态、监...
关键词:
关键词:病虫害小麦
温度对麦长管蚜发育和生殖力的影响被引量:12
2003年
在12,15,18,21,24,27℃6个不同温度下,测定了麦长管蚜的个体发育和生殖力情况。结果表明,各龄期若虫发育的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用5种或5种以上温度组合测定发育始点(C)和有效积温(K),求得全若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6.1±0.7℃,有效积温常数为1098.3日度。而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蚜虫的生殖力逐渐增大,此时曲线的峰值最大。
尹青云郑王义谢咸升李峰李锐郑晓玲范绍强
关键词:温度麦长管蚜生殖力龄期有效积温
簇毛麦1V染色体的传递及品质效应分析
2011年
簇毛麦是小麦的一个野生近缘种,小麦-簇毛麦1V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的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均高,将簇毛麦1V染色体的优质基因导入普通小麦,进一步创造小麦-簇毛麦1V染色体易位系是小麦品质改良的有效途径。以小麦-簇毛麦1V异染色体系材料为基础,用普通小麦连续回交,结合原位杂交和PCR标记鉴定方法,分析1V染色体以及1V结构变异体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行为。结果表明,簇毛麦1V染色体以及1V结构变异体在BC1,BC2,BC3的平均传递率均低于理论值,且随着回交世代的增加,传递率逐渐增大;至BC3,两种易位染色体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均符合1∶1分离规律,而端体系和整条1V染色体传递率仍低于理论值50%;不同类型1V染色体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在世代间相对大小是一致的,均为W.1VL>1VS.W>1V>Mt1VL>Mt1VS,并且高于通过雄配子的传递率。品质测试结果表明,1V异染色体系材料与中国春和硬粒小麦相比,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均高,可望成为当前小麦品质改良的优异资源。
曹亚萍张明义范绍强张风琴周元成张姝敏
关键词:小麦
小麦秆黑粉病持续控制技术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小麦秆黑粉病曾是中国北方麦区主要病害,近年病情回升、局部为害严重。为持续控制该病严重流行造成的毁灭性灾害,本研究采用品种抗病性鉴定和药剂多点试验结果多重比较的方法,从目前推广品种(系)资源207份材料中,鉴选出高抗和中抗品种,‘晋麦31’、‘晋麦32’、‘晋麦33’、‘临优145’、‘临抗20’、‘运旱618’、‘运94-32’、‘豫麦57’、‘烟农19’、‘郑麦9023’、‘冀麦32’等11个;利用3地区不同生态条件多重复鉴定分析方法,试验出可替代五氯硝基苯的拌种药剂类型有三唑醇、粉锈宁、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安克锰锌等5种。研究结果证明,采用药剂拌种和选用抗病品种相结合的防治措施,可持续控制小麦秆黑粉病的流行为害。
范绍强曹亚萍武银玉张姝敏谢咸升郑王义王东升
关键词:抗病品种药剂拌种
一种小麦诱变育种方法
一种小麦诱变育种方法,其目的是提高化学诱变频率,产生点突变的频率相对较高,而染色体畸变相对较少。本发明采用0.5%EMS-磷酸缓冲液处理小麦花粉,诱导雄配子产生变异,从而得到变异的种子;0.5%EMS-磷酸缓冲液是以磷酸...
曹亚萍张明义范绍强张娟
文献传递
冬小麦黄矮病抗性的遗传分析被引量:13
2000年
采用 3× 4不完全双列杂交 ,对抗黄矮病性母本和丰产性父本的组合效应进行了黄矮病抗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 ,( 1 )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与特殊配合力效应正向相关 ,而一般配合力效应更具重要性 ;( 2 )黄矮病抗性遗传符合加性 -显性遗传模型 ,以加性基因效应占绝对优势 ,遗传决定度高达 97.68%,狭义遗传力为 90 .3 %,上下代遗传变异不大 。
曹亚萍张明义乔合心范绍强王全亮
关键词:小麦黄矮病抗病性
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种晋麦73号的选育及推广
张明义辛志勇乔合心陈孝曹亚萍宁东贤徐惠君王娟玲范绍强
该项目中晋麦73号是采用远缘杂交、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将中间偃麦草的黄矮病抗源导入普通小麦选育而成的一个抗黄矮病冬小麦新品种。晋麦73号属中熟冬性品种,其主要特性是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型紧凑,穗层整齐,灌浆...
关键词:
关键词:小麦选育
小麦抗大麦黄矮病毒育种研究综述被引量:5
2005年
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论证了小麦抗黄矮病育种的重要性;阐明了自50年代发现BYDV以来,经过科学家们长期不懈的努力,将抗BYDV基因由小麦近缘种导入普通小麦,逐步育成双二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易位系材料,最终应用于抗病育种实践;明确了不同抗性基因的遗传差异;指出了抗黄矮病育种的伟大成就;提出了现阶段抗病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范绍强谢咸生李峰宋保林
关键词:小麦大麦黄矮病毒抗病育种抗性遗传
小麦蛋白质含量和优质亚基遗传被引量:9
2003年
研究了小麦子粒蛋白质含量和优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对小麦品质的影响及其互作关系。结果表明,控制蛋白质含量的基因作用主要是以加性效应为主,也存在非加性效应,F1的蛋白质含量与双亲的蛋白质含量的平均值高度相关,蛋白质含量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F2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分离呈正态分布。在优质育种亲本选配上,一般配合力比特殊配合力更重要一些。普通小麦品种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受遗传控制,不受环境影响,具有品种特性;其在F1中呈共显性和倾母遗传现象,在F2中遗传行为遵从孟德尔的基因独立分配和自由组合规律。在小麦品质改良中既要重视蛋白质的含量,更应重视蛋白质的质量,即数量和质量改良途径并重。
李世平王随保靖金莲范绍强郑秦平许钢垣
关键词:小麦蛋白质含量亚基遗传性状互作关系加性效应
EMS诱变技术在小麦上的应用被引量:15
2019年
小麦遗传基础日趋狭窄成为小麦遗传改良的瓶颈。甲基磺酸乙酯(EMS)是一种高效稳定的烷化类诱变剂,能诱发产生高密度系列等位基因点突变,可在创造作物新品种、新种质、遗传材料以及解决育种工作中某些特殊问题等方面取得突破。本文从EMS诱变的原理和特点着手,简述了小麦EMS诱变及突变体鉴选方法,绘制了EMS诱变研究备选方案图,为小麦科研工作者提供研究思路和参考依据。同时对EMS诱变技术在抗病基因克隆、品质性状改良、叶片持绿机制研究、农艺性状解析、突变体库构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前沿报道,分析了EMS诱变在小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EMS诱变技术在小麦上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这对于丰富小麦遗传资源、加快育种进程和开展基因功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曹亚萍武银玉范绍强张凤琴连晋高炜
关键词:小麦甲基磺酸乙酯化学诱变突变体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