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毅

作品数:13 被引量:85H指数:6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矿业工程建筑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矿业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5篇强直
  • 5篇强直性
  • 5篇强直性脊柱炎
  • 5篇脊柱
  • 5篇脊柱炎
  • 4篇热针
  • 3篇内热
  • 3篇座椅
  • 3篇隔振
  • 3篇刚度
  • 2篇振动
  • 2篇类风湿
  • 2篇类风湿关节炎
  • 2篇加载
  • 2篇隔振装置
  • 2篇关节炎
  • 2篇儿童
  • 2篇风湿
  • 2篇风湿关节炎
  • 2篇不同温度

机构

  • 13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黄石市中医院
  • 1篇太和医院
  • 1篇黄石市中心医...

作者

  • 13篇蔡毅
  • 6篇吴群
  • 2篇李立
  • 1篇陈勇
  • 1篇冯帆
  • 1篇丁一

传媒

  • 5篇湖北中医药大...
  • 2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2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臭氧化自血回输联合温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探讨臭氧化自血回输联合温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例。治疗组采用臭氧化自血回输联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进行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度,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金属基质蛋白酶(MMP-3)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VAS)均下降,膝关节活动度有所提高,但相比之下,治疗组VAS下降更明显,且MMP-3、MMP-9显著降低,关节活动度改善效果突出。结论臭氧化自血回输联合温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吴群蔡毅丁一占超沈玉杰瞿群威
关键词:温针灸类风湿关节炎
不同浓度臭氧化自血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观察臭氧自血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四组,每组20例,甲氨蝶呤组采用甲氨蝶呤治疗,低浓度臭氧组采用30 g/m L浓度臭氧治疗,中浓度臭氧组采用40 g/m L浓度臭氧治疗,高浓度臭氧组采用50 g/m L浓度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及随访2周后,临床症状评分、VAS评分得分变化;观察治疗前后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A)、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及其差值变化。结果与甲氨蝶呤组治疗比较,低、中、高浓度臭氧组不同时点症状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中浓度臭氧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甲氨蝶呤组比较,低、中、高浓度臭氧组患者治疗前后ESR,RA得分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浓度臭氧组与高浓度臭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浓度臭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臭氧自血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李颖波蔡毅蔡少康吴群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随机对照试验
腰椎间盘突出症7种手术修复方式差异的网络Meta分析被引量:21
2020年
背景:随着椎间盘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式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让外科医生和患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因此新兴手术方式和传统广为接受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的比较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荟萃分析无法对多种手术方式的优劣进行层级划分。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的方式,对临床上常用的7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方式的疗效及安全进行评估。方法:通过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模型,对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技术、标准椎间盘切除、标准小开窗椎间盘切除、椎间盘化学消融、椎间盘镜技术、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减压、自动式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进行荟萃分析。所有符合条件的随机对照试验均从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PubMed、Embase以及Google scholar检索得来。检索提取结果数据包括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手术率,数据由2名评价员独立提取。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29个研究31篇文献,包括3146例患者;②7种手术方式成功率的概率排序(从优至劣):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技术>标准椎间盘切除>标准小开窗椎间盘切除>椎间盘化学消融>椎间盘镜技术>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减压>自动式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③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概率排序(从优至劣):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技术>标准的小开窗椎间盘切除>标准椎间盘切除>椎间盘镜技术>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减压>椎间盘化学消融>自动式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④再次手术率的概率排序(从优至劣):标准小开窗椎间盘切除>标准椎间盘切除>椎间盘镜技术>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减压>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技术>椎间盘化学消融>自动式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⑤研究证据显示,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技术具有最高的手术成功率,其
冯帆蔡毅李颖波董军立吴群樊永智严虹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切除微创手术手术成功率再手术率
基于负刚度结构的低速吸能与低频隔振研究
提升碰撞安全性和乘坐舒适性是现代汽车的核心设计问题。本文基于负刚度原理,以汽车儿童座椅为研究对象,围绕低速冲击吸能性能问题和低频隔振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实现了吸能结构和隔振结构的设计创新。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依据结构能量...
蔡毅
关键词:儿童座椅双稳态
内热针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疼痛与脊柱运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观察内热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内热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和扶他林片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脊柱背痛评分、夜间疼痛评分、脊柱活动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脊柱疼痛与夜间疼痛减轻,Schober实验与胸廓活动度增加,具有显著性差异(<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脊柱疼痛与夜间疼痛评分下降更为明显(<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内热针疗法能显著改善患者脊柱运动功能与疼痛,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和扶他林片。
殷瑞霞陈勇蔡毅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疼痛
地佐辛超前镇痛联合局麻药在内热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中的麻醉效果观察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观察地佐辛联合局麻药在内热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7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术前无处理,按照强直性脊柱炎治疗术式进行定点,常规消毒、铺巾。以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术者针刺完成后接内热针治疗仪,加热20min。观察组术前30min给予地佐辛注射液。术者内热针定点、消毒、局部浸润麻醉等操作与对照组相同,术中密切留意患者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及呼吸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术中两组患者NRS疼痛评分均下降,而观察组评分更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0.05);与术中比较,术后两组患者NRS疼痛评分均上升,但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0.05);术后观察组Ramsay评分上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0.05)。结论在内热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小剂量应用地佐辛联合局麻药,可以缓解患者术中、术后疼痛,效果确切,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余开峰颜芬袁莉华肖华蔡毅李颖波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局麻麻醉效果
不同温度内热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观察内热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最佳温度。方法将60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低温组、中温组与高温组,每组各20例。各组患者均采用内热针治疗,分别运用42℃、45℃、50℃三种不同温度内热针,观察各组临床疗效、关节僵硬评分与关节疼痛评分的差异,然后确定内热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最佳温度。结果低温组、中温组与高温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90%,80%。低温组、中温组与高温组疗效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0.05)。三组患者治疗后关节僵硬评分与关节疼痛评分均下降(<0.05),且与低温组比较,中温组、高温积分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与高温治疗后比较,中温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内热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确切,且将45℃作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首选温度。
张志晖吴群蔡毅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最佳温度
不同温度内热针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活动功能与炎症因子的影响被引量:20
2019年
目的观察脊柱活动功能与炎症因子含量的变化,探讨内热针治疗AS的最佳温度。方法将6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低温组、中温组与高温组,每组各20例。各组患者均采用内热针治疗,分别运用42℃、45℃、50℃三种不同温度内热针,观察各组脊柱活动功能、血沉(ESR)与C型反应性蛋白(CRP)含量、白介素-6(IL-6)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改良Schober、脊柱活动度、胸廓活动度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温组治疗后比较,中温组与高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温组治疗后比较,中温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各组ESR、CRP含量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温组治疗后比较,中温组与高温组含量均下降,中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温组在ESR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温组比较,中温组ESR、CRP含量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治疗后IL-6、TNF-α水平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温组治疗后比较,中温组与高温组含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温组治疗后比较,高温组下降更明显,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热针能显著改善强直性脊柱炎的脊柱运动功能,可以通过下调患者血清中IL-6的表达,抑制炎症因子的生成,延缓强直性脊柱炎的发展。
张志晖吴群蔡毅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不同温度炎症因子
移动互联网时代ADG公司的竞争战略研究
本文以移动互联网时代作为研究背景,以ADG公司的实际情况作为研究案例,旨在帮助ADG公司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进行竞争战略方面的指导作为目的。  本文以ADG公司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竞争战略分析作为核心内容展开研究。首先,采用...
蔡毅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SWOT矩阵战略地图
文献传递
内热针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探讨内热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4例。治疗组采用内热针治疗,1周1次,共治疗4次。对照组采用口服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证候积分、全血CRP与ESR水平、血清IL-6与TNF-α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证候积分、全血CRP、ESR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证候积分、全血CRP、ESR水平改善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IL-6、TNF-α水平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TNF-α含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均呈升高趋势,治疗组明显增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CD8+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观察组明显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CD4+/CD8+指标中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内热针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强直性脊柱炎的疼痛,改善病情,值得临床推广。
占超吴群丁一蔡毅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免疫功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