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谷梦楠

作品数:7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5篇动脉
  • 5篇主动脉
  • 4篇腔内
  • 4篇腔内修复
  • 3篇主动脉夹层
  • 3篇夹层
  • 2篇修复术
  • 2篇血压
  • 2篇腔内修复术
  • 2篇主动脉腔
  • 2篇主动脉腔内修...
  • 2篇高血压
  • 1篇导管
  • 1篇导管室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血流
  • 1篇对比剂肾病
  • 1篇胸主动脉
  • 1篇胸主动脉夹层
  • 1篇血浆白蛋白

机构

  • 5篇广东省人民医...
  • 5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广东省心血管...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作者

  • 7篇谷梦楠
  • 5篇黄文晖
  • 4篇陈纪言
  • 4篇罗淞元
  • 4篇谢年谨
  • 4篇刘媛
  • 3篇范瑞新
  • 3篇薛凌
  • 2篇杨帆
  • 2篇李威
  • 1篇何鹏程

传媒

  • 3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三文治技术”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中保留髂内动脉血流的应用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三文治技术"在合并髂总动脉瘤的腹主动脉瘤患者腔内修复中保留髂内动脉血流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我们对1例合并双侧髂总动脉瘤的肾下性腹主动脉瘤患者行腔内修复术。该患者由于腹主动脉瘤合并双侧髂总动脉严重扩张,覆膜支架覆盖腹主动脉及髂总动脉瘤的时需覆盖双侧髂内动脉开口,可能造成髂内动脉血流受阻而引起盆腔缺血。我们在进行左髂总动脉腔内修复时应用了"三文治技术",以覆盖病变血管同时保留一侧髂内动脉血供。结果手术成功地对腹主动脉瘤及双侧髂总动脉瘤进行了覆膜支架的腔内修复,同时保留了髂内动脉血供。结论在复杂腹主动脉瘤髂内修复时,使用"三文治技术"可能是一种有效的保留分支血管血供的方法。
刘媛罗淞元罗建方黄文晖杨帆谷梦楠谢年谨范瑞新陈纪言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髂动脉瘤腔内修复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行完全IVUS介导下EVAR对肾功能的影响
2016年
目的探究在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中行完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介导下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对减少术后肾功能恶化的意义方法入选2013年2月至2015年6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研究所心血管内科拟行EVAR治疗的60例主动脉夹层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随机号码信封法随机分为全IVUS组及对比剂造影组各30例。采集术前、术后肾功能指标,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进行两样本单因素分析。结果与使用传统造影剂手术相比,IVUS介导下行EVAR治疗术后患者的肌酐(creatinine,CREA),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浓度升高明显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 h IVUS组vs.对比剂组:△CREA为(10.37±21.88)μmol·L^(-1)vs.(28.12±27.69)μmol·L^(-1),P=0.008;ABUN为(2.26±3.84)mmol·L^(-1)vs.(3.37±3.56)mmol·L^(-1),P=0.250;72h IVUS组vs.对比剂组:ACREA为(7.69±23.43)μmol·L^(-1)vs.(34.85±34.01)μmol·L^(-1),P=0.001;△BUN为(2.99±4.71)mmol·L^(-1)vs.(6.07±6.32)mmol·L^(-1),P=0.037]。两组术后CREA、BUN浓度及对比剂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US介导下行EVAR治疗安全有效,并可减少术后肾功能恶化风险。
谢年谨谷梦楠罗淞元刘媛薛凌杨帆李威罗建方黄文晖
关键词:对比剂肾病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夹层DeBakey Ⅲ型发生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究主动脉夹层DeBakey Ⅲ型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方法:入选2014年5-9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内科病房住院的主动脉夹层 DeBakey Ⅲ型患者43例为病例组,另外入选27例排除夹层的志愿者为对照组,采集各项检验指标,采用χ2检验或 t 检验进行两样本单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与主动脉夹层 DeBakey Ⅲ型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患者中高血压病患病率(93.02%vs.18.52%, P=0.000)、吸烟者比例(34.88%vs.11.11%, P=0.027)等指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OR=5.148,95%CI =[2.209~13.058], P =0.001)及血浆白蛋白水平(OR =0.709,95%CI =[0.541~0.929], P =0.013)与主动脉夹层DeBakey Ⅲ型发生密切相关。结论:高血压病是主动脉夹层Debakey Ⅲ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浆白蛋白水平是其保护因素。
谷梦楠罗建方黄文晖薛凌陈纪言
关键词:高血压主动脉夹层血浆白蛋白
辛伐他汀与胺碘酮同时使用导致严重的横纹肌溶解症
横纹肌溶解症是他汀类药物众所周知却罕见的并发症,诱发因素为同时使用细胞色素P-450(CYP)3A4抑制剂。我们报告1例辛伐他汀加上胺碘酮引起严重的横纹肌溶解症,医生应该意识到这种潜在而严重的药物相互作用风险。当需要同时...
谷梦楠罗建方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与正常人miRNA-146差异表达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灾难性的心血管疾病,近年来基于人群的研究显示,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为每10万人2-2.5例,在美国相当于每年6000-10000例患者。主动脉夹层病情凶险,40%患者立即死亡,此后每小时有1%的患者死亡...
谷梦楠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高血压病
文献传递
“烟囱”技术在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 探讨“烟囱”支架技术在近端锚定区长度不足的胸主动脉夹层的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观察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广东省人民医院17例近端锚定区长度不足的胸主动脉夹层患者使用“烟囱”技术进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16例,女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1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腹主动脉瘤1例.手术成功率为100%,支架释放后即时血管造影显示破口封堵完全,“烟囱”支架血流正常.随访3-16个月,中位时间12个月,无术后死亡患者.随访期间,患者出现左足乏力1例、头晕1例、胸闷痛2例、Ⅰ型内漏2例.无严重神经系统及脏器缺血并发症发生.术后主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未见移位、明显内漏及“烟囱支架”闭塞等异常.结论 对于近端锚定区长度不足的胸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使用“烟囱支架技术”进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谢年谨谷梦楠罗淞元刘媛黄文晖何鹏程罗建方范瑞新陈纪言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预防性抗生素在导管室进行完全经皮穿刺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的应用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研究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是否能减少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感染及腔内修复术后综合征发生。方法入选从2011年9月到2012年10月接受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并且住院资料完整患者。根据术前是否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分为预防性抗生素组(PA group)和非预防性抗生素组(non-PA group)。感染的判定由两位卫生副高级职称以上医生根据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腔内修复术后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主要为排除感染的术后体温大于37.5℃。结果共入组95例患者,包括35例PA组和60例non-PA组。non-PA组一例发生感染相关的死亡,PA组一例患者出现支架近端逆撕形成Stanford A型夹层并死亡(1.67%vs 2.85%,P=1.00)。两组间术后感染发生率(5%vs 2.86%,P=1.000),住院时间(9.30±7.21 vs 10.06±5.69,P=0.094),感染相关的死亡率(1.67%vs 0%,P=1.00),术后发热发生率(70.90%vs 91.43%,P=0.20)。根据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手术后不同时间点体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831,P<0.001),而是否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F=0.978,P=0.326)。结论目前的数据不能证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以减少术后感染和腔内修复术后综合征发生率。但未使用预防性性抗生素的患者发生的术后感染可能预后更差。
谢年谨罗淞元薛凌李威谷梦楠刘媛黄文晖范瑞新陈纪言罗建方
关键词:腔内修复预防性抗生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