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志军

作品数:21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湛江师范学院校科研和教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文学
  • 3篇哲学宗教
  • 2篇社会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8篇文学
  • 5篇道家
  • 5篇儒家
  • 4篇文化
  • 3篇道家文化
  • 3篇儒家文化
  • 3篇世俗
  • 3篇小说
  • 2篇学语
  • 2篇意识形态
  • 2篇语言
  • 2篇元小说
  • 2篇中国文学
  • 2篇人为性
  • 2篇世俗文化
  • 2篇俗文化
  • 2篇随笔
  • 2篇自然范畴
  • 2篇文学语言
  • 2篇论文学

机构

  • 21篇湛江师范学院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作者

  • 21篇赵志军
  • 1篇刘士林
  • 1篇程相占
  • 1篇江雅薇
  • 1篇关玉玲
  • 1篇钟欣

传媒

  • 5篇湛江师范学院...
  • 2篇河北学刊
  • 1篇文艺争鸣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四川戏剧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东方丛刊
  • 1篇广西大学学报...
  • 1篇甘肃教育学院...
  • 1篇江苏行政学院...
  • 1篇重庆三峡学院...
  • 1篇民族文学研究
  • 1篇中国韵文学刊
  • 1篇安康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4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9
  • 1篇1997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守护常识的老人——张中行论
2007年
与其说张中行是国学大师,是哲学家,不如说他是守护常识的睿智老人。他所守护的是常人的常情与常识,是文学和学术的常识。通过其著作,他区分了两个层次的常情和常识:一是作为第一天性的天命之性(食色等),二是作为如何对待天命之性的文化习俗(第二天性)。前者只能顺,后者则必须加以反思。因为人类文化常常有违反常识的乌托邦冲动,这种乌托邦冲动又往往以未来的理想来牺牲常人眼前的常情。在乌托邦盛行的20世纪,张中行对常识的守护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赵志军江雅薇
关键词:常识鸟托邦
“情生于文”和“意随笔生”
2013年
谢榛认为,标志着诗歌独特性的"辞后意"是"情生于文"和"意随笔生"的结果。从语言建构论角度看,"情生于文"一方面指传统文学语言对诗人情感经验的建构,另一方面更指诗人创作过程中的"意随笔生",即语言的创造生成作用。从这一角度看,谢榛的"情生于文"和"意随笔生"这对概念极大地突出了语言的建构性和创造性,在中国乃至世界诗学发展史上都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赵志军
中国话语与中国学术(系列笔谈之文学篇)被引量:1
2005年
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语言学转向"这个概念开始进入中国学术界。当时人们的理解是,它意味着当代西方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存在哲学关注的"生命经验"转向了语言符号本身。但由于种种历史的与学理的原因,对它的批判与否定是远远大于阐释与接受的。如果说它有所收获,那也主要局限在对此半通不通的文学界,如当时的先锋派作家就是从这里获得了进行语言试验与虚构游戏的理论基础。在时光流逝了近二十年以后,重温"语言学转向"是意味深长的。它决不仅仅是哲学研究对象的一种变化,更意味着西方哲学在现代语境中一个基础性的迁移。西方哲学最重要的传统学术对象有二:一是唯物论看重的客观世界,二是唯心论看重的主观世界。前者的理念是"存在决定意识",后者的深层结构是"意识决定存在"。哲学史上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讲得就是这两个基础之间的一次转换。从此以后,哲学研究不再围绕着传统的客观世界、而是开始围绕着主体自身旋转。这个旋转一直延续到西方现代哲学史,它的关键词也由康德的意识-心理机能转变为人的潜意识、无意识、原始本能,等等。"语言学转向"与此不同,它在存在与意识之外提出了另一个具有本体论性质的范畴,这就是既不同于客观物质也不同于主体机能的文化符号。以人类创造的文化?
刘士林赵志军程相占
关键词:文学界先锋派生命经验中国学术
语言本体论视野中的中国文学研究话语被引量:1
2005年
一自近代以来,向来有着十分强烈的民族文化优越感和自豪感的中国人普遍陷入了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基于落后的经济和军事现实,为了富国强兵,中国人以一种夸父追日般的执著精神,追逐西方的"先进"文化,急切地与西方的"先进"文化接轨;另一方面,这种追求又使中国文化人产生了一种极深的失落感和自卑感.
赵志军
关键词:中国文学研究语言本体论执著精神自豪感优越感自卑感
作为文学性杂语的元小说
2004年
在巴赫金看来,小说是一个代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思想世界的社会性杂语对话交锋的舞台。从小说是社会性杂语对话交锋的舞台这一观点出发,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为小说家族中一个特殊成员的元小说是文学性杂语和它们所代表的文学观念对话交锋的舞台。
赵志军
关键词:元小说文学观念巴赫金意识形态
论文学的不及物性和文学教育被引量:2
2002年
文学的不及物性 ,指的是由于文学文本的意义是文本形式建构的产物 ,因此 ,文学文本的意义和文学文本的形式是不可剥离的 ,文学文本的意义由此注定只能在其形式内获得理解和再生产 ,它不可能用其它语言来转译和表达。从这一角度来看 ,文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脱离文本形式抽取所谓思想内容和意义的做法是错误的 ,它实际上忽视了文学文本意义的独特性 。
赵志军
关键词:文学文学教育文学文本文学语言
论道家自然的人为性
2003年
在中国古代文化研究语境中,道家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一提起道家,人们就会联想到自然,而一提起自然,人们同样会想到道家,自然已经成为道家的代名,我们似乎已经丧失了对作为一种文化的道家思想的人为设定性,以及某种程度上的任意性的警觉。
赵志军
关键词:道家文化人性虚静自由境界
论道家自然的人为性
在中国古代文化研究语境中,道家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一提起道家,人们就会联想到自然,而一提起自然,人们同样会想到道家,自然已经成为道家的代名,我们似乎已经丧失了对作为一种文化的道家思想的人为设定性,以及某种程度...
赵志军
文献传递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文化构建功能被引量:2
2008年
从文化语言学角度看,语言不仅仅是表达的工具,更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构建着后人的主观经验和文化世界。如果说,民族语言积淀着民族的文化和世界观并以此构建民族成员的文化和世界观的话,那么,民族的文学语言主要积淀本民族的以审美情感、经验为核心的审美文化,并以此构建本民族成员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观。因此,植根于民族语言传统,且能将这种语言传统中的民族审美文化内涵与自身当下人生经验和情感融通起来的作家,其创作的作品在表达个人当下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情感的同时,往往积淀着丰厚的民族审美文化意蕴,显得浑厚自然。
赵志军
关键词:文学语言审美文化
中国古代自然范畴的审美内涵被引量:1
2003年
自然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因为它包含了自由这一内涵。在中国古代文献的绝大多数语境中,自然都不具有现代汉语中的“自然”的“自然界”这一义项。现代汉语中的“自然”的“自然界”这一义项在中国古代由天、地、万物等概念来分别承担。中国古代文献中的自然大多取《老子》和《庄子》中的自然的内涵。此一自然的内涵学术界大多数学者都解释为“自己如此”。这是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最基本的规定。就自然是按其本性自己如此而言,自然实际上就是自己决定自己,就是自由。
赵志军
关键词:道家儒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