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X线
  • 4篇影像
  • 3篇影像学
  • 3篇X线诊断
  • 2篇游离气体
  • 2篇手术
  • 2篇套叠
  • 2篇肿瘤
  • 2篇胃肠
  • 2篇横膈
  • 2篇X线计算
  • 2篇X线计算机
  • 2篇CT诊断
  • 2篇肠套叠
  • 2篇穿孔
  • 1篇胆道
  • 1篇胆道肿瘤
  • 1篇断层摄影
  • 1篇断层摄影术
  • 1篇腰腿痛

机构

  • 13篇汕头大学医学...
  • 1篇汕头大学

作者

  • 13篇郭奕群
  • 10篇吴茂雄
  • 3篇庄儒耀
  • 3篇裴仁全
  • 3篇郭仕涛
  • 1篇庄春兰
  • 1篇王楚彬
  • 1篇程本坤
  • 1篇郑练
  • 1篇林腾
  • 1篇郑立海
  • 1篇许建衡
  • 1篇林顺发
  • 1篇谢磊
  • 1篇马树华
  • 1篇余丰文
  • 1篇陈伦家
  • 1篇郑宝群
  • 1篇莫泳康
  • 1篇王寿扬

传媒

  • 4篇中国基层医药
  • 4篇汕头大学医学...
  • 2篇罕少疾病杂志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CT和M...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胃神经鞘瘤与低危险度胃间质瘤CT影像鉴别诊断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与低危险度胃间质瘤的CT影像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胃神经鞘瘤组11例与低危险度胃间质瘤组21例的CT影像资料,并与病理相对照。结果:2组患者肿瘤的生长方式、钙化、强化、黏膜面溃疡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肿瘤质地、胃周淋巴结肿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胃神经鞘瘤CT影像学呈均匀稍低密度,胃周淋巴结反应性增大多见;而低危险度间质瘤易坏死囊变,极少见胃周淋巴结肿大。
莫泳康郭奕群王寿扬谢磊郭锐伟马树华
关键词:胃肿瘤神经鞘瘤X线计算机
小儿消化性溃疡的X线诊断
2005年
目的探讨小儿消化性溃疡的X线诊断价值。方法对128例小儿消化性溃疡进行胃肠钡餐检查及摄片,采用多体位及充盈后适当加压,分析其X线表现。其中76例进行随访。结果128例中,胃溃疡20例(16%),十二指肠溃疡105例(82%),胃、十二指肠复合性溃疡3例(2%)。胃溃疡龛影切线位呈小锥形,十二指肠溃疡呈小圆形或卵圆形,幽门管多痉挛。结论钡餐检查是小儿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检查手段。早期发现,及时诊治有利于龛影的愈合及胃、十二指肠外形的恢复,对降低溃疡病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吴茂雄庄儒耀郭奕群裴仁全
关键词:儿童消化性溃疡X线诊断胃肠钡餐
自发性食管破裂的影像学诊断——附8例分析被引量:6
2002年
目的探讨自发性食管破裂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例自发性食管破裂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8例,均为男性,年龄43~65岁。X线检查7例,其中2例呈单侧性液气胸、纵隔气肿、颈部及胸部皮下气肿;4例呈右侧中等量液气胸,其中2例胸腔积液密度不均匀;另1例呈少量液气纵隔及左侧少量液气胸。CT检查2例均表现为右侧大量液气胸,且胸腔积液密度极不均匀,其内可见多发分散气影。食管碘油造影示食管裂口呈纵行,长3~4cm,位于第7、8胸椎平面,裂口位于右侧壁7例,左侧壁1例。结论X线及CT检查是诊断自发性食管破裂的主要手段,对剧烈呕吐后出现一侧性液气胸、纵隔气肿或颈胸皮下气肿的患者,特别是CT扫描提示胸腔积液密度不均匀时,须高度警惕自发性食管破裂发生。
郭奕群吴茂雄裴仁全
关键词:影像学诊断自发性食管破裂CT诊断X线诊断病因影像学表现
巨淋巴结增生的临床及CT诊断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探讨巨淋巴结增生的临床及CT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巨淋巴结增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8例共9个病灶,术前全部误诊。CT扫描6例,平扫呈均匀中等密度,其中4例边缘光滑清楚,2例边缘欠清不规则。6例均明显强化,强化程度稍低于邻近大血管。结论本病临床无特异表现,术前确诊率低,CT表现为中等密度软组织肿块且显著强化,较有特征性。
郭奕群吴茂雄郭仕涛
关键词:巨淋巴结增生断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127例消化道穿孔膈下游离气体出现率的相关研究被引量:13
1998年
目的:探讨膈下游离气体出现率与穿孔器官、部位的关系,并讨论出现膈下游离气体的解剖、生理基础及膈下气腹征阴性的原因。材料和方法:127例均经手术证实为消化道穿孔,并有完整的上腹部立位片。结果:十二指肠穿孔膈下游离气体出现率为85.7%(54/63);胃穿孔膈下游离气体出现率为50%(3/6);空回肠穿孔膈下游离气体出现率为0(0/8);结肠穿孔膈下游离气体出现率为25%(W);阑尾坏疽穿孔膈下游离气体出现率为2.3%(1/43)。结论:①膈下游离气体出现率随穿孔器官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十二指肠球部>胃>结肠>阑尾>空回肠;②同-器官穿孔,膈下游离气体的出现率与穿孔的部位密切相关,十二指肠球部>降升段、横结肠>升降结肠;③膈下游离气体的出现率尚与穿孔的大小、时间等因素有关。
郭奕群黄少敏吴茂雄
关键词:消化道穿孔横膈游离气体
三维超声成像在胆道肿瘤诊断及手术可切除性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在胆道肿瘤早期诊断、分型、手术可切除性评价及预后估计中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方法:29例胆道肿瘤患者在常规二维超声检查后进行三维超声检查,三维超声重建图像与二维超声图像对比,确定是否可以获得更多的诊断信息。结果:所有患者可以准确地显示梗阻水平,三维超声可清晰地显示扩张的胆管树结构,包括肝内胆管、肝总管、胆囊以及胆总管。结论:三维超声重建可以更客观地显示胆管解剖,能够提供较二维超声更丰富的信息,对肿瘤早期诊断、分型、手术可切除性评价及预后估计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郑宝群林腾郑宝贞郭奕群许建衡程本坤王楚彬
关键词:三维超声成像胆道肿瘤
胃肠道穿孔放射学检查方法评价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分析胃肠道穿孔病人的放射学检查资料。方法 :本组 (131例 )均摄上腹部前后立位片及双斜位片 ,其中膈下气腹征阴性共 2 1例加摄上腹部左侧卧水平投照位片 ,8例经上述方法检查膈下气腹征仍为阴性行上腹部CT平扫。结果 :前后立位片示 6 3例出现膈下游离气体 ,双斜位片示 92例出现膈下游离气体 ,2 1例左侧水平投照位片示 5例于右侧腹壁下方出现游离气体 ,8例CT扫描均于腹壁与肝外缘间出现极少量游离气体。结论 :上腹部双斜位片膈下游离气体显示率较前后立位片高 ;CT扫描能显示极少量游离气体 ,可以通过调整窗宽窗位、改变扫描体位及测CT值定性分析游离气体。故对临床高度怀疑胃肠道穿孔而普通X线仍不能明确诊断的病人 ,上腹部CT检查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
郭奕群林顺发吴茂雄
关键词:胃肠道穿孔横膈游离气体X线CT
腹部X线平片对婴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探讨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探讨婴儿发生肠套叠后,腹部X线平片的表现及意义。方法婴儿肠套叠231例,均有完整的空气灌肠前立卧位腹部平片,并经空气灌肠或手术复位确诊。结果腹部肠腔气影明显减少,出现大片状无肠气区域,出现率约为78.79%;肠腔内软组织肿块约占29.97%;肠梗阻约占21.21%。结论婴儿肠套叠发生后腹部肠腔气影明显减少,出现大片状无肠气区域,是婴儿肠套叠发生后的较早期表现。
郭奕群吴茂雄郭仕涛郑练
关键词:肠套叠X线婴儿
跗骨桥的临床X线诊断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探讨跗骨桥的临床X线诊断。方法对我院800例足和踝关节的X线照片有2块或以上的跗骨桥形成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结果800例照片中,发现跗骨桥32例(4%),其中男23例,女9例,平均年龄36岁。临床表现以足痛为最常见。属骨性骨桥24例(75%),纤维性或软骨性骨桥8例(25%)。X线征可分为原发征和继发征。结论跗骨桥是足痛的一种病因,大多数可经X线照片确诊。
吴茂雄郭奕群庄儒耀
关键词:X线诊断
结肠脂肪瘤临床影像学分析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结肠脂肪瘤的临床影像学诊断要点。方法对12例结肠脂肪瘤的临床、手术、病理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钡剂灌肠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块影,密度低,表面黏膜无破坏。压迫或结肠收缩可见其形态改变。CT扫描为形态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肿块影,CT值-80^-120 Hu,增强扫描无强化,合并肠套叠多见。结论结肠脂肪瘤为良性肿瘤,影像学上应注意与结肠腺瘤、平滑肌瘤及结肠癌鉴别。
吴茂雄庄儒耀裴仁全郭奕群
关键词:脂肪瘤结肠钡灌肠结肠脂肪瘤临床影像学影像学分析影像学资料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