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玉厚

作品数:7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商洛学院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土壤
  • 1篇定位技术
  • 1篇养分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植被
  • 1篇生态环
  • 1篇生态环境规划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修复
  • 1篇实验教学
  • 1篇水土
  • 1篇水土保持
  • 1篇水土保持工作
  • 1篇土壤侵蚀
  • 1篇土壤侵蚀潜在...
  • 1篇土壤养分
  • 1篇退化生态
  • 1篇退化生态系统
  • 1篇农业
  • 1篇农业产业

机构

  • 7篇商洛学院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黄河水土保持...

作者

  • 7篇闫玉厚
  • 2篇王高建
  • 1篇曹炜
  • 1篇周心澄
  • 1篇贾俊姝
  • 1篇樊毅
  • 1篇尹忠东
  • 1篇李文忠
  • 1篇章团荣

传媒

  • 2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山西水土保持...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商洛学院学报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0
  • 3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陕西镇安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被引量:3
2013年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经营形式的突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镇安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镇安县情提出了相应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王高建闫玉厚樊毅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全球定位系统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9年
全球定位系统(GPS)已广泛应用于水土保持工作的各个领域。通过对GPS定位技术原理的简要介绍及其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应用总结,探讨了GPS在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开发建设项目监督管理、水土保持工程评估验收中的应用方法。
闫玉厚
关键词:GPS水土保持定位技术
非测绘专业《测量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被引量:5
2010年
能力培养是面向21世纪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针对非测绘专业测量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化教材内容、加强实验室建设、调整理论和实验教学时间比例、建立固定实验场地、更新实验内容、实行一条龙式实验模式的改革方案,充分体现测量学实践性强的特点。
闫玉厚
关键词:测量学教学
商南县茶叶产业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探讨被引量:1
2013年
茶叶是商南的特色农业产业,但近些年茶叶产业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该文采用SWOT法分析了商南茶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优势、机会、威胁、劣势,提出了商南茶叶发展的对策,以期保障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王高建闫玉厚章团荣
关键词:茶叶产业
重庆市万州区紫色土侵蚀潜在危险度的影响因素被引量:4
2009年
在选择典型地段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实现了重庆市万州区紫色土侵蚀潜在危险度的分级,并提出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指数(SEPDI),分析了1990年和2005年两个不同时期SEPDI值,对该区紫色土的侵蚀潜在危险度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按照水利部颁布的标准,该区紫色土的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分为3级——无险型、轻险型和危险型;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指数SEPDI值从1990年到2005年没有显著的变化,1990年的SEPDI值为2.05,2005年为2.07。分析了两个时期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盖度、土层厚度、坡度等因素对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的影响,综合评价了其空间分布特征,总结出研究区造成土壤侵蚀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地理因素、大规模移民搬迁和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不合理。
贾俊姝李文忠尹忠东周心澄闫玉厚
关键词: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紫色土GIS
规划与设计在西部地区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中的作用
2009年
阐述了生态环境规划的概念、内涵及在西部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中搞好生态环境规划的必要性和意义,并从西部实际出发,针对西部生态规划中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我国西部大开发中搞好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闫玉厚郝文功
关键词:生态环境规划退化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黄土丘陵区土壤养分对不同植被恢复方式的响应被引量:8
2010年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植物群落发育演化的重要物质基础。研究土壤养分对不同植被恢复方式的响应规律,对于采取合理的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以加快植被恢复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黄土丘陵区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两种不同方式下的土壤养分变化规律进行,结果表明,在退耕6 a左右,在0-60 cm土壤垂直剖面中,人工植被的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N和速效K等含量均大于自然恢复植被的土壤养分含量;但全P含量和速效P含量则较自然植被低;退耕20 a左右,当植被恢复到20 a左右,人工植被群落的土壤养分含量则逐渐降低,两者差距逐渐缩小,人工植被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甚至低于自然植被。土壤养分的这种变化规律,对采取合理的调控措施可提供重要依据,如在植被初期,可利用人工植被较高的生物产量,快速积累土壤养分,在人工植被恢复后期,则可通过林分的近自然林改造,将其逐渐改变为近自然林或自然植被,从而加快植被恢复进程。
闫玉厚曹炜
关键词:土壤养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