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士华

作品数:5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中国劳动保障报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 2篇文学

主题

  • 2篇报纸
  • 1篇德教
  • 1篇短信
  • 1篇新闻
  • 1篇行者
  • 1篇雅俗
  • 1篇雅俗共赏
  • 1篇远志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公德
  • 1篇社会公德教育
  • 1篇时评
  • 1篇实说
  • 1篇事实说
  • 1篇事实说话
  • 1篇说话
  • 1篇同事
  • 1篇批评性
  • 1篇毛病
  • 1篇教育

机构

  • 5篇中国劳动保障...

作者

  • 5篇陆士华

传媒

  • 4篇新闻与写作
  • 1篇传媒

年份

  • 3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从“贺岁短信”说起
2007年
陆士华
关键词:短信雅俗共赏同事
记者应该是个“行者”
2005年
爱岗敬业的好记者"甘远志有句常说的话:"新闻,是跑出来的."又说:"我是记者,不下去怎么出新闻?"这是他的一个信念,也是他的切身体验.在海南,"物价,以前是报道空白,甘远志跑出了源源不断的新闻;交通,以前少有报道,甘远志跑出一篇篇稿子;药品,以前很少涉足,甘远志将其跑成了'富矿';电力,以前少有问津,甘远志把它跑成了热门.
陆士华
关键词:记者行者爱岗敬业远志新闻
“滑”出的毛病
2001年
这两天,北京人正在讨论自个儿的"小毛病",这令我想起梁实秋先生说的都市人的另一些"小毛病"来.看电影的时候,座椅被后面的人用足尖晃动,像发羊癫疯一类的疾病;稠人广众之中,张开血盆巨口,打个哈欠;抑或几声喷嚏如排山倒海;说话"纸驴嗓、破锣嗓、喇叭嗓、公鸡嗓",总似打架……诸如此类,梁先生概括其形态曰之为"旁若无人".他的这篇文章就叫<"旁若无人">,不妨推荐给人们看看.
陆士华
关键词:社会公德教育
是“以事实说话”还是“以证据说话”
2007年
“以事实说话——焦点访谈”。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是这样向观众宣告自己的品质的。“以事实说话”.报纸可不可以也这样办批评性栏目呢?如果泛泛地理解.本来是可以给个肯定答复的,但是,深究一下就不行了.对于报纸,还要加个前提条件,就是,要看你暴露的反面“事实”有没有“证据”。报社记者采写新闻.肯定是根据事实的。然而,在法律层面上,事实归事实,证据归证据。不是“事实胜于雄辩”吗?没错。但是.这句话里面的“事实”在法理上讲是个论据.而不是证据.
陆士华
关键词:事实说话批评性报纸
搞批评别那么矫情
2007年
报纸的时评,适逢天时,成了报纸的时尚。一些有评论优势的报纸,常常拿它当拳头产品整版招呼。时评热闹起来,也和俗人一样,言多必失。最近看了一些时评,就觉得有必要探讨一下,搞批评是否别那么矫情。
陆士华
关键词:矫情时评报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