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虎
- 作品数:19 被引量:106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 论侦查监督中的合比例性审查
- 文章介绍了比例原则的内涵,认为应将“合比例”规定为侦查监督的标准,探讨了“合比例性”之判断、“合比例性”审查对刑事立法的要求等等内容。
- 姚莉陈虎
- 关键词:侦查监督刑事立法
- 文献传递
- 定罪问题岂能留有余地?
- 2018年
- 只要没有达到有罪证明标准,就是无罪。二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 陈虎
- 关键词:定罪公安工作司法工作
-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下的刑事强制措施
- 本文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历史发展及基本内涵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我国刑事强制措施与宽严相济原则的冲突,以及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强制措施改革的要求。
- 姚莉陈虎
-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律适用人权保障
- 论剩余怀疑——兼论美国死刑案件“留有余地的判决”被引量:2
- 2021年
- 美国刑事司法因为采取了"排除合理怀疑"的刑事证明标准,必然会在这种"高度盖然性"和"绝对确定"的心证程度之间,形成所谓的"剩余怀疑"。虽然"剩余怀疑"并不影响定罪结论的做出,但却在量刑程序中作为减轻情节,起到了减少死刑判决的作用,形成美国式的"留有余地的判决"。由于死刑量刑程序二步式构造、定罪后救济、死囚等待等制度构造的不同,这一美国式"留有余地的判决方式"不但不会引起判决正当性的质疑,反而可以更好地实现死刑政策,平衡死刑案件的错判风险,对我国类似做法提供有益的制度启示。
- 陈虎
- 关键词:排除合理怀疑死刑
- 德国刑事法律中的赔偿和犯罪人-被害人和解:发展历程与理论内涵被引量:2
- 2009年
- 导论德国于20世纪80年代期间建立了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和解制度,但是这项制度的最初创设却并非着眼于被害人的利益;甚至当时很多较大规模的被害人支持团体还坚决反对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和解。
- Detlev Frehsee陈虎
- 关键词:被害人犯罪人刑事法律调解程序替代性犯罪行为
- 刑事诉讼配偶作证资格和作证义务问题研究——以英国及香港地区为中心
- 2004年
- 在国内学界热烈讨论的配偶证人拒证权问题上,一个明显的缺陷是在十分热闹的学术争论下所掩盖的将问题简单化,将论证粗放化的倾向,而这将不利于证据立法的完备。证据立法不应满足于仅仅对相关制度和理念做粗放式的勾勒,而应尽可能地予以有操作性的具体规定,以防止证据立法成为"宣言"和"口号"式。
- 陈虎
- 关键词:刑事诉讼
- 论侦查监督中的合比例性审查被引量:6
- 2006年
- “比例”一词在数学中意味着一种关系模式,蕴涵着诸如均衡、和谐、相称等含义,指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一种合理的比例关系。法学领域内的比例思想最初源于雅典的立法者梭伦,“别太过分”被人们总结为梭伦哲学思想的要义。亚里士多德也提出:公平是违背比例相称的可能性之间的中部,因为成比例就是中部,公平就是比例相称。这些观念都直接成为了日后比例原则肇始的思想渊源。1802年德国学者贝格出版《德国警察法手册》一书,确立了“警察之权力惟在必要时可以实行之”的基本原则。
- 姚莉陈虎
- 关键词:比例性侦查监督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思想渊源
- 制度角色与制度能力:论刑事证明标准的降格适用被引量:22
- 2018年
- 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在实践中往往会被降格适用,法律制度上的"高标准"并没有在实践中做到"严要求",造成这一悖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裁判者制度角色和制度能力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人们期待裁判者能够严格掌握证明标准,以防止错判无辜,另一方面,裁判者的制度能力又无力实现这一制度角色期待。提高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等改革方案进一步拉大了这种制度角色和制度能力之间的鸿沟,从而可能加大刑事司法错判无辜的风险。司法改革应重视制度角色和制度能力的互动关系,以避免表达与实践的悖反现象,真正实现改革的目标。
- 陈虎
- 关键词:证明标准
- 宪法与刑事诉讼——基本原理
- 2008年
- 很难说究竟是艾玛生逢其时,还是时代得逢其人。不管怎样,艾玛在一个恰当的时机出版了他论述宪法性刑事诉讼的单卷本著作。该书赢得了很多赞许,同时也伴随有十分罕见的尖锐批评。出现这一现象并不奇怪,因为。
- Ronald F.Wright陈虎
- 关键词:宪法解释宪法性法律令状宪法文本非法搜查无辜者
- 民事诉讼中的诚信原则新论被引量:7
- 2003年
- 诚信原则在民事诉讼中已经发展为体现在民诉法之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它是在民事诉讼中用以指导和评价各诉讼主体正当行使权利、立法、法律解释和法律补充的总的理念和指导原则,同时它也是赋予法官司法自由裁量权的依据。
- 陈虎散琦
- 关键词:民事诉讼诚信原则真实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