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丽
- 作品数:30 被引量:225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进展被引量:2
- 2015年
- 多学科综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其包含了手术治疗、局部治疗、转化治疗、化疗及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等措施。然而,在临床应用中,常需要多种治疗方法联合使用,并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全程治疗策略方能使患者生存获益最大化。因此,明确目前临床常用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对临床治疗选择十分重要。
- 郭晓静曹妮达陶丽顾缨朱莹杰郑坚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肿瘤转移外科手术分子靶向药物
- 健脾为基础胃肠安对胃癌细胞多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对胃癌远期临床疗效的评价
- 赵爱光杨金坤赵海磊尤圣富唐莱娣顾缨许伟青李婷蔡泳沈晓东郑坚沈克平杨金祖陶丽邱佳信
- 该研究以人胃癌细胞SGC-7901裸小鼠皮下移植瘤和原位移植瘤模型,系统地评价了健脾为基础的中药复方胃肠安(WCA)对胃癌细胞的体内抑瘤和转移抑制作用。结果显示:WCA抑制人胃癌细胞裸小鼠移植瘤生长和转移,其对胃癌裸小鼠...
- 关键词:
- 关键词:胃癌胃肠安
- 中医辨证治疗对老年大肠癌术后Ⅱ、Ⅲ期患者生存期影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1
- 2010年
- 背景:老年人是结直肠癌发病的高危人群。中医药治疗在老年大肠癌的临床治疗中被广泛采用,但对其作疗效评价的较大样本临床对照研究很少。目的:探讨中医药辨证治疗对老年大肠癌根治术后Ⅱ、Ⅲ期患者生存期的影响。设计、场所、受试者和干预措施:采用同期对照研究方法,收集来自上海龙华医院肿瘤一科、长海医院肛肠外科的70岁及以上老年大肠癌根治术后Ⅱ、Ⅲ期病例,全部病例均行西医常规治疗,以是否自愿接受中医药辨证治疗分为综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主要结局指标:运用Cox多因素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两组病例的性别、原发部位、病理类型、临床病理分期、化疗周期、放疗以及中药治疗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共有78例病例纳入本研究,其中综合治疗组37例,西医治疗组41例。Cox多因素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表明,影响老年大肠癌根治术后Ⅱ、Ⅲ期患者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因素是临床病理分期(P=0.001)和中药治疗(P=0.021)。服用中药的风险比是0.393,95%可信区间为(0.178,0.870)。西医治疗组中位DFS为41.293个月,综合治疗组中位DFS尚未达到,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西医治疗组和综合治疗组的1、2、3、4、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7.7%、69.6%、63.4%、46.5%、29.6%和100%、86.3%、74.6%、74.6%、74.6%。结论:中医药辨证治疗是改善老年肠癌预后的有效保护性因子。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降低老年肠癌的复发转移风险及延长无病生存期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优势,需要继续随访评价。
- 陶丽朱莹杰吕仙梅顾缨赵爱光郑坚傅传刚杨金坤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辨证论治无病生存
- 中医药防治大肠癌复发转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6年
- 从中医病因病机及临床和实验研究等方面论述大肠癌复发转移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指出大肠癌中医诊疗方法研究的日渐深入对降低复发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 段连香郑坚朱晓虹陶丽郭晓静
- 关键词:中医药大肠癌复发转移
- 益气软坚颗粒剂的临床前研究
- 杨金坤韩颖盈郑坚顾缨潘广文石慧燕郑君王新宏张晓晨赵爱光曹妮达陶丽慕晓艳
- 该课题对益气软坚颗粒剂按新药标准进行制剂工艺研究,对益气软坚颗粒剂按新药标准进行质量标准研究。建立了其制剂中多数药味的TLC鉴别方法。对益气软坚颗粒剂进行了室温留样及加速试验,结果显示产品稳定性良好。对益气软坚颗粒剂的药...
- 关键词:
- 关键词:临床前研究
- 肿瘤脾虚病机与能量代谢重编程相关性探讨
- 2025年
- 能量代谢重编程是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机制之一。本文围绕中医脾虚理论及能量代谢重编程阐述肿瘤的病理机制。中医学认为,脾虚是因虚致癌的重要脏腑病机,脾虚贯穿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始终。脾主运化为机体气血生化之源,主导着全身的能量代谢。线粒体是机体能量代谢的调节中心,而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是脾虚在细胞微观层面的体现,主要表现为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受限,转为有氧糖酵解为肿瘤快速生长提供能量。故基于脾虚理论,以健脾为基础治法,通过改善能量代谢防治肿瘤,可丰富中医脾虚的现代医学内涵,为中医药从健脾角度治疗恶性肿瘤提供新视角。
- 陈舲杨金祖李鑫卢艳林陶丽李志明
- 关键词:脾虚肿瘤线粒体
- 大肠癌术后脾虚证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 目的探索大肠癌术后患者脾虚证的分布特点及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相关性。方法大肠癌术后病程1年内初诊患者,收集中医四诊资料,依据脾气虚证辨证标准分为脾虚证组与非脾虚证组,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两组构成比、logistic回归分析脾虚证...
- 朱莹杰孟丹徐一顾缨陶丽郑坚
- 关键词:大肠癌脾虚证LOGISTIC回归分析
- 文献传递
- 胃肠安方含药血清诱导胃癌MKN-45细胞铁死亡及其机制
- 2025年
- 目的:观察胃肠安方含药血清对人胃癌细胞铁死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分别灌胃SD大鼠18、36、72 g·kg^(-1)·d^(-1)胃肠安方药液后制备不同剂量的含药血清。不同剂量的胃肠安方含药血清处理MKN-45细胞后,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法(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力的改变;同时添加凋亡抑制剂、坏死性凋亡抑制剂及铁死亡抑制剂观察细胞在胃肠安方含药血清处理后的存活情况;活性氧荧光探针(DCF-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脂质过氧化荧光探针(C11-BODIPY)检测细胞内脂质过氧化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亚铁离子(Fe^(2+))、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醛酮还原酶1成员B1(AKR1B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SL4)、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相关分子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胃肠安方含药血清处理后MKN-45细胞活力明显降低(P<0.05,P<0.01),具有时间及浓度依赖性。与胃肠安方组比较,凋亡抑制剂+胃肠安方组及铁死亡抑制剂+胃肠安方组细胞活力明显升高(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胃肠安方组细胞内ROS、脂质过氧化水平、细胞内Fe^(2+)浓度、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GSH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呈浓度依赖性。与空白组比较,胃肠安方组Nrf2、AKR1B1、GPX4 m 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ACSL4的m 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呈浓度依赖性。与空白组比较,胃肠安方组磷酸化(p)-STAT3、p-ERK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呈浓度依赖性。结论:胃肠安方含药血清可诱导胃癌铁死亡抑制MKN-45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调控STAT3及MAPK通路相关。
- 李鑫杨金祖钱建新陶丽陈舲
- 关键词:胃癌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
- 胃癌中医辨证分型的探究被引量:8
- 2005年
- 陶丽杨金坤
- 关键词:胃癌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
- 基于生存分析的胃肠安方辨证治疗对不可切除性结直肠癌肝转移预后影响的双向队列研究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观察中药胃肠安方辨证治疗对不可切除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的影响。方法收集131例不可切除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双向队列同期对照方法,将其分为中西医结合组(65例)与西医组(66例)。运用Microsoft Excel及SPSS 21.0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寿命表法统计患者的1、2、3、4、5年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中位OS及PFS,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差异经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将经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不可切除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1)西医组中位OS为18.5个月,中西医结合组中位OS为23.2个月,两组中位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5)。(2)西医组与中西医结合组的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69.7%vs 87.2%、33.3%vs47.4%、14.5%vs28.4%、1.3%vs23.7%、0%vs 0%,提示中西医结合组5年内的生存率明显优于西医组(P<0.05)。(3)影响本病患者OS的独立保护因素是原发灶切除(P=0.003)、化疗(P=0.000)、中药辨证治疗(P=0.004);原发灶切除的风险比为0.433(95%CI:0.251~0.748),化疗的风险比为0.148(95%CI:0.060~0.365),服用中药的风险比为0.532(95%CI:0.347~0.816)。(4)西医组中位PFS为6.1个月,中西医结合组中位PFS为9.2个月,两组中位P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0.05)。(5)影响本病患者PFS的独立保护因素是原发灶切除(P=0.022)、肝转移灶局部治疗(P=0.020);原发灶切除的风险比为0.466(95%CI:0.242~0.895),肝转移灶局部治疗的风险比为0.576(95%CI:0.362~0.918)。结论胃肠安方为主的中医药辨证治疗是改善不可切除性结直肠癌肝转移预后的有效保护性因子;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延长不可切除性结直肠癌肝转移OS和PFS方面均显示出一定的优势。
- 陶丽朱莹杰顾缨赵爱光郑坚杨金坤王文海洪庆祥
- 关键词:结直肠癌肝转移不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