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陶小红

作品数:90 被引量:335H指数:9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卫生局科研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电子电信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6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9篇幽门螺
  • 29篇幽门螺杆菌
  • 29篇螺杆菌
  • 28篇细胞
  • 15篇基因
  • 14篇蛋白
  • 14篇外膜蛋白
  • 12篇肝细胞
  • 12篇癌细胞
  • 11篇杆菌
  • 9篇细胞癌
  • 9篇克隆
  • 9篇肝细胞癌
  • 8篇胰腺
  • 8篇增殖
  • 8篇人幽门螺杆菌
  • 8篇胃癌
  • 8篇肝癌
  • 7篇凋亡
  • 7篇乙肝

机构

  • 84篇重庆医科大学...
  • 24篇重庆医科大学...
  • 18篇重庆医科大学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重庆医药高等...
  • 1篇重庆市中山医...
  • 1篇成都军区总医...
  • 1篇成都医学院第...
  • 1篇重庆市巴南区...

作者

  • 90篇陶小红
  • 51篇王丕龙
  • 39篇姜政
  • 31篇黄爱龙
  • 14篇向廷秀
  • 9篇陈道荣
  • 8篇张霞
  • 6篇张俊文
  • 6篇谯敏
  • 5篇任红
  • 5篇沈鼎明
  • 5篇汤为学
  • 5篇高青
  • 5篇张大志
  • 5篇黄刚
  • 4篇孙伟
  • 4篇李彦
  • 4篇古柏燕
  • 4篇张秉强
  • 4篇龚能平

传媒

  • 12篇重庆医科大学...
  • 8篇重庆医学
  • 7篇第三军医大学...
  • 7篇中华肝脏病杂...
  • 6篇世界华人消化...
  • 5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中华微生物学...
  • 3篇中国药房
  • 3篇胃肠病学和肝...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四川医学
  • 2篇细胞与分子免...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现代消化及介...
  • 2篇肝博士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医学综述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年份

  • 1篇2013
  • 4篇2011
  • 7篇2010
  • 12篇2009
  • 5篇2008
  • 8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5
  • 8篇2004
  • 17篇2003
  • 8篇2002
  • 4篇2001
  • 2篇2000
  • 4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9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组耻垢分枝杆菌制剂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作用机理的初步探讨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重组耻垢分枝杆菌实验制剂(recombinant Mycobacterium smegmatis,rMs)预防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作用机理。方法实验制剂免疫BLAB/c小鼠4周,用Hp攻击后4周,取血清、胃、脾组织,RT-PCR检测小鼠胃黏膜和脾组织的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2、IL-12)与TH2型细胞因子(IL-4、IL-6、IL-10);用ELISA检测针对唧的特异性血清IgG、IgG1、IgG2a和IgA水平;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黏膜固有层IgA表达;用MTT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结果免疫后BALB/c小鼠特异性抗体显示rMs制剂诱导Hp特异性血清IgG、IgA水平都升高,以IgG2a占优势。用Hp抗原刺激后各免疫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均有明显增殖。免疫组化显示各免疫组小鼠胃黏膜固有层IgA阳性标记腺体数明显高于对照组。RT-PCR证实,跏攻击之前,各免疫组胃和脾组织已出现了IFN-γ、IL-12、IL-2表达而无IL-4、IL-6、IL-10表达。PBS对照组和单纯耻垢分枝杆菌(Ms)组胃黏膜和脾组织各细胞因子均无表达;Hp攻击后,PBS和单纯Ms组胃组织出现以TH1细胞IFN-γ为主的增生,IFN-γ水平显著高于rMs组(P〈0.05);而3个rMs制剂组脾脏则出现以TH2细胞(IL-4)为主的增生,IL-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该制剂的作用机制是诱导TH1,TH2平衡型免疫应答。结论成功地建立了BALB/c小鼠的Hp感染模型,对rMs制荆的免疫保护机理研究结果显示,rMs能产生以TH1细胞和TH2细胞协同作用的保护性免疫应答。
向廷秀谯敏姜政黄爱龙陶小红王丕龙赖国旗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低分子质量外膜蛋白的基因克隆和重组载体构建
2001年
目的构建幽门螺杆菌26000u外膜蛋白的基因重组载体,为Hp的疫苗开发、快速诊断试剂盒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用PCR方法从Hp染色体DNA基因组扩增26000u外膜蛋白的基因片段,将目的基因、pQE30质粒同时经BamHI、Hind Ⅲ双酶切、纯化、连接、转染以及筛选含插入片段的重组载体。结果经酶切、测序分析插入的基因片段为表达Hp26000u外膜蛋白基因,有1.1%碱基发生变异,以及1.51%氨基酸残基改变。与文献相比,其同源性高达98%。结论 Hp外膜蛋白基因克隆、重组载体的构建将有可能为一种有效蛋白质疫苗以及快速诊断试剂盒的开发打下基础。
姜政黄爱龙王丕龙陶小红蒲丹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遗传学细菌外膜蛋白质类遗传学分子克隆
三氧化二砷联合奥曲肽协同抗肝癌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3
2005年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奥曲肽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 -7721增殖的作用,观察两药合用的效果。方法:采用MTT法测定药物的体外杀伤作用;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运用中效原理进行联合用药分析。结果:两药合用后在体外能显著抑制SMMC -7721生长;合用后的中效浓度分别为2 022、8 088μmol/L ,低于分别单用时的中效浓度;合用后可将肝癌细胞阻滞于S期;两药合用在抑制率>0 3时合用指数(CI)<1。结论:As2O3 联合奥曲肽在体外能显著增加两药单用时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 -7721的抑制作用,两药联合应用在抑制率>0 3时具有较好的抗肝癌协同作用。
张霞陶小红汤为学
关键词:三氧化二砷奥曲肽中效原理肝细胞癌
内镜治疗198例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报道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评价内镜诊断、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价值。方法19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在行ERCP检查后,189例经内镜行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结果198例患者中,ERCP显示明确为胆总管结石181例,诊断准确率为91.41%(181/198)。行EST并取石者189例,取石成功185例,成功率为97.88%(185/189)。EST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32%(8/189)。结论ERCP对胆总管结石有较高的诊断及治疗价值,同时也是一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治疗方法。
张俊文高青陶小红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Dnmt1基因对胃癌细胞株AGS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2006年
目的: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以Dnmt1(DNAmethyltransferase1)为靶基因,设计构建重组体pshRNA-Dnmt1,研究其对胃癌AGS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设计shRNA的寡核苷酸片断,再克隆至载体pTZU6+1中构建重组体pshRNA-Dnmt1,转染胃癌细胞株AGS,用WesternBlot检测DNMT1蛋白水平变化,用RT-PCR法评估mRNA水平,MTT法动态监测活细胞数,AO/EB法、电镜和TUNEL观察其促凋亡作用.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shRNA-Dnmt1后,进行序列分析得到确证.RT-PCR检测结果证实:重组质粒pshRNA-Dnmt1对胃癌AGS细胞中Dnmt1基因的转录有着明显抑制作用,转染后24h抑制率在21.63%左右;48h为52.97%;72h为72.06%.West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pshR-NA-Dnmt1转染AGS细胞后24h出现DNMT1蛋白表达量减少,抑制率为28.24%;48h为68.54%;72h为81.47%.MTT结果提示:转染后24,48和72h细胞数存活率为对照组的79.49%,51.63%和39.16%.AO/EB法、电镜和TUNEL都看见大量典型的凋亡和坏死细胞,转染后48h的细胞凋亡率由对照组的5%上升为35%左右.结论:重组质粒pshRNA-Dnmt1能特异有效地抑制胃癌细胞株AGS内Dnmt1基因的表达,能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从而为肿瘤的基因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陈道荣王丕龙杨雪琴黄爱龙张秉强陶小红
关键词:DNMT1基因RNA细胞周期
国产与进口埃索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通过与进口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比较,观察国产埃索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十二指肠溃疡(DU)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对照研究。60例经胃镜确诊的DU活动期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服用国产埃索美拉唑肠溶胶囊40mg及进口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空白模拟片1片和进口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40mg及国产埃索美拉唑肠溶胶囊的空白模拟胶囊1粒,均qd,连续4wk。记录治疗前后病人的症状,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治疗前及治疗后2wk进行胃镜检查,若2wk时溃疡未愈合,wk4再复查胃镜。结果(1)治疗2wk后,试验组溃疡愈合率为87%,对照组为85%(P=0.841 0);治疗4wk后2组溃疡愈合率均达100%。(2)2组用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治疗2wk和4wk后2组间症状的改善程度均无显著差异(P=0.5406,P=0.5786)。(3)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试验组为17%,对照组为15%(P=1.0000)。结论2种埃索美拉唑制剂均能有效地促进溃疡愈合,快速缓解病人的症状,疗效相当,安全性好。
梁小燕王丕龙高青汤丽平龚能平陶小红
关键词:十二指肠溃疡随机对照试验埃索美拉唑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外疾病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0
2002年
幽门螺杆菌是人类最常见的致病菌,也是人类第一类致癌原,他的感染不但与胃肠道疾病有直接关系,而且与肠外疾病的发生也有重要的关系。Hp感染是一种慢性、持续性感染,通过慢性炎症免疫反应、毒素的释放、炎症递质的增多以及自由基的生成,引起感染局部和远处损害,从而导致或加重了除胃肠疾病外其他系统疾病。近年来,随着对Hp致病机制进一步认识,Hp与胃外疾病关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如Hp的感染增加了心脑疾病的危险因素,引起心肌缺血、坏死、以及脑卒中的发生;Hp)的感染导致了胃泌素的增高,刺激了肺癌的发生与发展,同时Hp的感染还增加了支气管炎的发生;硬皮病、酒渣鼻患者,Hp感染率显著地增高,根治Hp之后,上述症状得到了明显地改善等。综述近年来Hp与胃外疾病关联的研究报道,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姜政黄爱龙陶小红王丕龙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外疾病致病机制
幽门螺杆菌18000u外膜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被引量:4
2002年
目的:构建含幽门螺杆菌(Hp)18000u外膜蛋白编码基因的重组载体并在E.coli BL21中表达。为Hp的疫苗开发、快速诊断试剂盒的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用PCR从Hp染色体中,扩增18000u外膜蛋白编码基因片段。将目的基因与pET32a(+)同时经Bam H I,Hind Ⅲ双酶切、纯化、连接,转化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载体。以含目的基因片段的重组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0)并表达。表达产物经纯化后,用ELISA法检测其抗原性。 结果:经酶切、测序分析表明,插入的基因片段为Hp 18000 u的外膜蛋白编码基因,与Tomb等报道相比较,有2%编码基因发生变异,1.7%氨基酸残基改变。经SDS-PAGE分析发现,融合基因表达的蛋白为38000 u,其中pET32a(+)表达的蛋白约为20000 u,可溶性表达产物占全菌总蛋白的21.3%。重组蛋白经Ni-NTA琼脂糖树脂纯化后,其纯度达95%以上。ELISA法检测显示,该重组蛋白可被Hp阳性患者的血清所识别,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结论:成功地克隆并表达Hp 18000 u的外膜蛋白编码基因,为Hp蛋白质疫苗的研制和快速诊断试剂盒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姜政黄爱龙汪志群陶小红王丕龙蒲丹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克隆
幽门螺杆菌M_r26000外膜蛋白编码基因在DH5α中的表达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构建含幽门螺杆菌 (H .pylori)Mr2 6 0 0 0外膜蛋白编码基因的重组载体并在E .coliDH5α(PREP4 )中表达。方法 用PCR从H .pylori染色体中 ,扩增Mr2 6 0 0 0外膜蛋白编码基因片段。将目的基因与pQE3 0 同时经BamHⅠ、HindⅢ双酶切、纯化、连接后 ,转化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载体。以含目的基因片段的重组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H5α并表达。表达产物经纯化后 ,用ELISA法检测其抗原性。结果 插入的基因片段为H .pyloriMr2 6 0 0 0的外膜蛋白编码基因与Tomb等报道相比较 ,有 1.1%的碱基发生变异 ,1.5 1%的氨基酸残基改变 ;目的基因经表达其蛋白Mr 为 2 6× 10 3 ,可溶性表达产物占全菌总蛋白的 2 0 %以上 ;目的蛋白经Ni2 + NTA琼脂糖树脂纯化后 ,其纯度达 95 %以上 ,且该目的蛋白可被H .pylori阳性患者的血清所识别 ,具有良好的抗原性。结论 成功地克隆并表达了H .pyloriMr2 6 0 0 0的外膜蛋白编码基因 ,为H .
姜政黄爱龙陶小红王丕龙蒲丹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DH5Α外膜蛋白基因致癌原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被引量:4
2009年
门静脉高压症所致消化道疾病除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外,还有非静脉曲张疾病,如消化性溃疡、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等。1985年McCormack等总结了127例门静脉高压患者的内镜表现,发现胃黏膜有特征性胃炎样表现,其显微镜下的特征是胃黏膜组织内小血管扩张,而无明显炎症,作者将这种门静脉高压胃黏膜的淤血性改变称为“充血性胃病”。1991年Smart将其命名为PHG。1992年意大利米兰的PHG共识会上,将PHG定义为:当门静脉高压患者显微镜下胃黏膜出现病变并伴有黏膜和黏膜下血管扩张,而组织学上并无明显炎症表现,这种病变即称为门静脉高匮陛胃病】。1991年Kozarek等又提出门静脉高压性肠病(PHE)的概念,
陶小红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消化道疾病发病机制肝硬化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