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瑞祥
- 作品数:22 被引量:44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外国语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自我—心灵—梦幻——论维也纳现代派的审美现代性被引量:8
- 2008年
- 本文考察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维也纳现代派与柏林自然主义的抗衡,它使文学表现实现了从外在向内在、从社会到个人、从客体到主体、从外在环境到内心世界的转移,形成了以描写自我、心灵和梦幻为宗旨的审美特征。维也纳现代派的审美意识主要源于马赫哲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施尼茨勒和霍夫曼斯塔尔作品中对孤独的自我、主体的沉默和梦幻的隐秘表现构成了维也纳现代派审美视角的核心。
- 韩瑞祥
- 关键词:自我心灵
- 托马斯·贝恩哈德前期小说创作中空间与人物的极端性被引量:2
- 1998年
- 一奥地利当代著名作家托马斯·贝恩哈德(ThomasBernhard,1931—1989)一生写了七部长篇小说。他的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为前期,从80年代初到作者逝世为后期。前期笼罩着阴郁的荒诞,后期渗透着喜剧的嘲...
- 韩瑞祥
- 关键词:前期小说创作精神错乱康拉德石灰窑
- 布莱希特诗学观的最初自白——论《声息颂歌》被引量:2
- 1999年
- 德国著名戏剧理论家和作家布莱希特步入文坛的初期,诗歌在他的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诗歌试图把诗与人、诗与社会、诗与理想和诗与读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力图创立一种新的风格。布莱希特的诗风既具有强烈的反传统意识,又充满深刻的反潮流精神。他的诗歌以质朴...
- 韩瑞祥
- 关键词:布莱希特诗学观颂歌漫游者诗意追求诗学追求
- 表现真理的两重性被引量:9
- 2000年
- 埃克哈特.鲁道夫韩瑞祥
- 关键词:文学研究小说史料
- 全文增补中
- 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评述柳冬妩的《解密〈变形记〉》
- 2015年
- 一篇评述,用这样一个似乎不伦不类的题目,不免会让人发笑。但这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冲动,而是出于一种真切的阅读感知。一个打工者,多年沉没在东莞经济发展大潮的底层,在物欲横流的浮躁环境中,潜心追梦,孜孜不倦,历尽艰辛,成为一个诗人,一个文学评论家,一个卡夫卡研究者,发表了许多引人关注的作品,
- 韩瑞祥
- 关键词:变形记东莞经济文学评论家叙事视角全知视角
- 审美感知的碰撞——评诺瓦利斯对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的反思被引量:4
- 2010年
- 诺瓦利斯对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的批评,以及他的浪漫小说《海因里希·封·奥夫特丁根》的创作,并不是直接针对歌德的;这里体现的是传统诗学思想与审美感知的对立和碰撞。作为浪漫派作家,诺瓦利斯借以反思的,是以歌德为代表的启蒙理性和古典现实主义诗学原则。他强调在无限中感悟诗的真谛,从诗学观念和创作实践上把有限与无限的关系浪漫化。他以至高无上的想象力使诗的境界充满"夜"的神奇和美妙,使梦想中的理想家园成为诗人永远感知和追求的目标,为德国浪漫派文学的发展和辉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韩瑞祥
- 关键词:诺瓦利斯审美感知
- 托马斯·贝恩哈德与其病态的人物世界
- 1997年
- 托马斯·贝恩哈德与其病态的人物世界韩瑞祥托马斯·贝恩哈德(ThomasBernhard,1931—1989)是二次大战后开始活跃于奥地利文坛的作家,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家。从他引起轰动的长篇力作《寒冻》(1963)问世以来,他所得到的褒贬在当代德语文学批...
- 韩瑞祥
- 关键词:精神错乱艺术家《新闻报》社会现实叙述者
- 施尼茨勒的文学创作与精神分析学被引量:1
- 2009年
- 施尼茨勒堪称将文学创作与精神分析法结合起来的典范,并以此奠定了世纪转折时期德语现代派文学的心理艺术风格。其早期的作品《发问命运》、《儿子》、《帕拉策尔苏斯》和《古斯特少尉》是人的心灵的镜子和社会心灵的镜子。
- 韩瑞祥
- 关键词:心理艺术精神分析学互动关系
- 谁之罪?——也评托马斯·贝恩哈德的短篇小说《因斯布鲁克商人儿子之罪》
- 2001年
- 这篇引起较多争议的小说以极端的构想视角和近乎黑色幽默的夸张方式描写了主人公的灾难感。陌生是其对生存灾难最切身的感受 ,也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主题。阴暗森然的极端描写是手段 ,而不是目的。它融严肃与诙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畸形相斥的手法使小说表现的冲突更加突出 ,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咄咄逼人的想象空间 ;讽刺是结构作品、烘托主题的有效手段。贝恩哈德追求的是以极端凝聚的表现手法 ,再现一个趋于极端和荒谬的现实。
- 韩瑞祥
- 文学必须坚持特殊性,服从独一无二性
- 2014年
- 我坐在巴黎一家十分狭小、贴着灰白色条纹壁纸的宾馆房间里.思考着全球化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朝庭院的窗户敞开着。一群孩子们在嬉戏,我心不在焉地听着他们的说笑,可这声音却让我心平气静。那个给我送来早餐的姑娘是泰国人,那个收拾房间的女子是非洲人。而我明天将会抵达柏林,办理去纽约的签证。这些对我的写作会有什么影响吗?我担心,会的,可是我希望,如果有影响的话,一旦我埋头写作时发现它们,就会竭力拒之于门外。有可能,记者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写作的,炮火间歇中的战地记者——确信无疑.当孩子们的嘶叫声戛然而止时,这会意味着什么。然而,记者或许只是为这一天写作的,只要有可能存在。
- 乌尔苏拉.克雷歇尔韩瑞祥
- 关键词:文学战地记者非洲人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