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振刚

作品数:14 被引量:66H指数:6
供职机构:黄骅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心律
  • 9篇心律失常
  • 8篇心肌
  • 8篇室性
  • 8篇室性心律
  • 8篇室性心律失常
  • 7篇心肌梗死
  • 7篇梗死
  • 5篇胺碘酮
  • 4篇急性心肌梗死
  • 3篇心肌梗死后
  • 3篇死后
  • 3篇注射液
  • 3篇离散度
  • 3篇急性心肌梗死...
  • 3篇参麦
  • 3篇参麦注射
  • 3篇参麦注射液
  • 2篇蛋白
  • 2篇心律失常患者

机构

  • 14篇黄骅市人民医...

作者

  • 14篇马振刚
  • 5篇宋金龙
  • 4篇宋忠英
  • 3篇吴忠荣
  • 3篇冯志英
  • 2篇杨淑平
  • 2篇吴永梅
  • 2篇王伟
  • 2篇杨淑萍
  • 2篇张国良
  • 2篇刘建东
  • 2篇刘宝良
  • 2篇刘玉香
  • 1篇刘建军
  • 1篇王华忠
  • 1篇刘玉香
  • 1篇宋文成

传媒

  • 3篇中国基层医药
  • 2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河北医药
  • 1篇陕西中医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国医药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参麦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的作用机制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辅助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120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瑞通立溶栓,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参麦注射液。观察两组冠脉再通情况;检查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记录再发心梗、再发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泵衰竭、心源性死亡的发生情况;记录ST段回复情况及ST段恢复正常时间;观察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时间及恢复正常时间。结果:采用秩和检验,实验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实验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78.33%和88.33%,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不良心血管事件累积发生率为95%,高于实验组的63.33%(P<0.01);治疗后实验组ST段平均回落幅度多于对照组(P<0.01),ST段恢复正常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实验组CK和CK-MB峰值时间及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参麦注射液辅助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患者能改善患者心功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心肌供血,保护心肌,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齐延伟吴忠荣马振刚冯志英刘玉香刘宝良
关键词:参麦注射液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心血管事件
瑞舒伐他汀联合缬沙坦对永久性房颤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缬沙坦对永久性房颤患者血浆N一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63例永久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治疗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和缬沙坦。检测和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浆NT—proBNP和hs-CRP水平。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血浆NT—proBNP分别为(473.8±39.2)ng/L,(481.5±38.2)ng/L;治疗后分别为(371.4±27.4)ng/L,(277.6±23.8)ng/L;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加明显(t=14.5391,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血浆hs—CRP分别为(8.23±2.17)mg/L,(8.42±2.43)mg/L;治疗后分别为(6.19±1.77)mg/L,(4.19±0.92)mg/L;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加明显(t=2.0436,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永久性房颤患者哑浆NT-proBNP和hs-CRP水平。
马振刚
关键词:永久性房颤瑞舒伐他汀N-末端脑钠肽前体超敏C反应蛋白
胺碘酮对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QT离散度的影响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观察胺碘酮对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92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42例,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加用胺碘酮,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加用美托洛尔,2周后观察疗效。评价治疗前后血清hs—CRP和心电图QTd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90,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和QTd均明显降低(t=2.009、2.019、11.020、4.975,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降低更明显(t=2.018、5.102,均P〈0.05)。结论胺碘酮可降低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清hs—CRP和心电图QTd,明显改善患者病情。
马振刚
关键词:心律失常胺碘酮C反应蛋白质QT离散度
参麦配合瑞通立治疗急性心肌梗塞ST段抬高型及对心室功能和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影响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观察参麦配合西药瑞通立治疗急性心肌梗塞ST段抬高型及对心功能指标和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影响。方法:将于本院住院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瑞通立注射剂溶栓),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1d1次,连续治疗2周。治疗后观察胸痛的缓解程度,计算临床治疗的有效率;治疗前后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指标如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情况,并对血浆脑钠肽BNP浓度进行监测。结果:患者经治疗后胸痛程度有所缓解,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为73.3%,明显低于治疗组患者的有效率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经治疗后心功能有明显改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有所改善,以治疗组的改善程度尤其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浆脑钠肽BNP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以治疗组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配合瑞通立静脉溶栓能有效缓解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塞患者胸痛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血浆脑钠肽BNP浓度。
齐延伟吴忠荣马振刚冯志英刘玉香
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评价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0例AMI患者完全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利多卡因组各60例。所有患者均按AMI常规处理,胺碘酮组予胺碘酮[首剂150mg+生理盐水20ml,10min内注入,再以(1~1.5)mg/min静脉滴注6h,再减量至0.5mg/min,同时予本药口服]治疗;利多卡因组予利多卡因(1~1.5)mg/min静脉推注,随后以(1~4)mg/min静脉滴注。观察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胺碘酮组总有效53例(88.33%),病死率6.67%(4例);利多卡因组有效34例(56.67%),病死率13.33%(8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胺碘酮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16例,利多卡因组发生2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AMI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能明显降低AMI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病死率,推荐作为治疗AMI并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首选药物。
马振刚
关键词:胺碘酮利多卡因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左心功能变化及导管消融治疗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2019年
目的:探讨并观察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左心功能变化及导管消融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8月-2017年4月收治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212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展开分组,A组80例进行常规治疗,B组132例给予导管消融治疗,选取健康体检者60例作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A组、B组LVEDD、LVESD这两个心功能指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给予不同治疗后,B组总有效率99.24%(131/132),A组83.75%(6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76%(1/131),A组12.50%(1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室早负荷、室早次数/24 h两个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室早频数情况明显改善(P<0.05),但是B组改善幅度更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左室功能指标两个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左室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左心功能指标异常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采用导管消融治疗,具有极高的有效率及安全性,改善患者室早情况,具有较高价值。
张国良宋忠英宋金龙齐延伟杨淑平马振刚
关键词: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
动态心电图评估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治疗时机的价值
2017年
目的评估动态心电图在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治疗时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21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各53例,其中A组在6~12点进行统计室性期前收缩(PVS)发生数及高危级别PVS发病数及发生率,B组、C组和D组分别在12~18点、18~24点、0~6点进行高危级别PVS发病数及发生率的统计,四组患者在相应时间段实施消融手术后,对患者的手术效果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四个时段PVS发生数中,A组为(3 854.36±2 915.84)次,B组为(3 426.36±2 473.47)次,C组为(3 083.62±1 694.38)次,D组为(2 454.33±1 427.37)次,A组患者分别与B组、C组、D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高危级别PVS发病数及发生率结果显示,A组发生率为79.2%,B组为58.5%、C组为28.3%、D组为24.5%,A组患者分别与B组、C组、D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和D组手术总有效率分别为81.1%、64.2%、49.1%、47.2%,A组患者分别与B组、C组、D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动态心电图评估发现6~12 Am是一天之中发病次数最高的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进行消融手术,可以极大提高心律失常患者射频消融的成功率,减少患者服用药物治疗而带来的不良反应。
张国良宋忠英宋金龙齐延伟杨淑平马振刚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室性心律失常消融
索他洛尔对房性心律失常患者P波离散度的影响
2013年
目的探讨索他洛尔对房性心律失常患者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2009年8月—2012年12月间的106例房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3例,对照组53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普罗帕酮,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索他洛尔,两组共治疗8周。评价患者的总有效率和P波离散度的改变。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P波离散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并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采用索他洛尔可以明显降低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P波离散度。
马振刚
关键词:房性心律失常索他洛尔P波离散度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与Q—T离散度的关系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180例AMI患者心电图的QTd,对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进行比较,分析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AMI伴室性心律失常组QTd为(88.64±25.46)ms,较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58.28±11.46)ms明显延长(P〈0.01)。结论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QTd增大有关,Q-Td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敏感指标。
马振刚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律失常
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马振刚吴永梅宋金龙王伟郑以铎齐延伟刘建东杨淑萍宋忠英
该课题研究采用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与单纯应用胺碘酮治疗进行临床疗效观察,通过观察204例AMI患者完全随机分为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组和胺碘酮组各102例。分组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显示胺碘酮和稳心颗...
关键词:
关键词:心律失常治疗胺碘酮稳心颗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