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龙其穗

作品数:26 被引量:327H指数:11
供职机构: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中国-默沙东艾滋病综合防治合作项目广东省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艾滋病
  • 6篇缺陷综合征
  • 6篇综合征
  • 6篇免疫缺陷
  • 6篇免疫缺陷综合...
  • 6篇获得性
  • 6篇获得性免疫
  • 6篇获得性免疫缺...
  • 6篇获得性免疫缺...
  • 6篇病毒
  • 5篇影响因素
  • 4篇流行病
  • 4篇流行病学
  • 4篇美沙酮
  • 4篇艾滋病病毒
  • 3篇性行为
  • 3篇流动人口
  • 3篇美沙酮维持
  • 3篇美沙酮维持治...
  • 3篇海洛因

机构

  • 25篇广东省疾病预...
  • 4篇暨南大学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东莞市疾病预...
  • 1篇广州市第八人...
  • 1篇深圳市疾病预...
  • 1篇佛山市疾病预...
  • 1篇江门市疾病预...
  • 1篇台山市疾病预...
  • 1篇湛江市疾病预...

作者

  • 26篇龙其穗
  • 21篇林鹏
  • 20篇李艳
  • 18篇付笑冰
  • 15篇杨放
  • 11篇王晔
  • 10篇何群
  • 9篇刘勇鹰
  • 6篇李杰
  • 5篇刘珺
  • 4篇黄惠珍
  • 3篇张玉润
  • 3篇罗玉兰
  • 2篇于国龙
  • 2篇李俊彬
  • 2篇钟豪杰
  • 2篇刁丽梅
  • 2篇颜瑾
  • 2篇孙立梅
  • 2篇鄢心革

传媒

  • 10篇华南预防医学
  • 6篇中国艾滋病性...
  • 2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国卫生统计
  • 1篇广州医学院学...
  • 1篇海峡预防医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预防医学论坛
  • 1篇健康教育与健...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7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东省2007―2013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了解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艾滋病相关行为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适宜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07、2010、2013年分别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广东省21个地市中各抽取1所中等职业学校,每所学校各年级各抽取1个班级,对抽取班级的所有学生采用《广东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信息、艾滋病相关知识、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成瘾性物质使用行为、性相关行为)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性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07、2010、2013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28.2%(1 616/5 723)、26.8%(1 349/5 034)、21.5%(1 232/5 726);过量饮酒率分别为15.2%(870/5 723)、19.4%(976/5 034)、18.1%(1 039/5 726);毒品使用率分别为3.3%(187/5 723)、1.9%(95/5 034)、1.4%(82/5 726);性行为发生率分别为8.4%(480/5 723)、7.3%(368/5 034)、7.5%(429/5 7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毒品(OR=7.92)、观览色情物品(OR=3.80)、过量饮酒(OR=2.66)、母亲受过高等教育(OR=1.69)、男生(OR=1.41)、高年级(OR=1.25)以及知晓艾滋病知识(OR=1.22)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生性行为的危险因素,而在学校住宿(OR=0.76)、自评学习成绩好(OR=0.62)是保护因素。结论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较高;应加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力度,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
丁亮蕾林鹏沈少君李艳付笑冰龙其穗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广东省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生存时间分析被引量:32
2009年
目的分析广东省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状况,探讨影响患者治疗后生存时间的因素。方法利用国家统一使用的成人DataFax抗病毒治疗信息收集系统所收集的全省抗病毒治疗数据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广东省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生存时间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 307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纳入分析,其中66.7%的患者在出现艾滋病相关症状后才被检测出H IV阳性;52.3%开始治疗时已经进入临床Ⅲ期,29.9%进入了临床Ⅳ期;88.2%的人开始治疗时CD4+T细胞低于200个/μL。1 307例中死亡80例(6.1%),停药37例(2.8%),失访227例(17.4%),继续治疗963例(73.7%)。80例死亡者中治疗后生存时间最短的只有2 d,最长的3年多,92.5%的死亡发生在治疗后的1年内;963例仍在继续治疗,其中108例(11.2%)治疗已达3年以上。影响患者治疗后生存时间的保护因素是当需要时及时更换方案(RR=0.205)和治疗开始时较高的CD4+T细胞水平(RR=0.341),危险因素为较多的机会性感染(RR=1.149)。结论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以监测患者的CD4+T变化及机会性感染情况,及时收治患者,积极预防机会性感染的发生,同时应着重提高治疗者的服药依从性教育,及时监测患者的服药情况,必要时及时调整方案,尽可能延长患者治疗时间。
付笑冰林鹏刘勇鹰李艳王晔杨放何群龙其穗李俊彬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COX回归分析抗病毒治疗
广东省2008-2010年HIV职业暴露情况分析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了解广东省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职业暴露现状和职业暴露后应急预防处理的情况,完善预防职业暴露感染HIV的防控措施。方法收集广东省2008-2010年报告的HIV职业暴露案例,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应急处理情况、预防用药及时性及预防效果。结果广东省2008-2010年共报告380例HIV职业暴露者,医务人员294例,占77.4%;其次为公安人员74例,占19.5%。暴露方式以针刺和切割伤为主,占48.9%。暴露级别以I、II级为主,分别占50.3%和41.8%。88.7%(337/380)的暴露者实施了应急局部处理,85.5%(325/380)的人进行了预防性服药,58.8%(191/325)的人采用了合理的服药方案;14.5%(55/380)未进行预防性服药,其中60.0%(33/55)是真正无需预防性服药。所有病例医学观察12个月后,均未发现HIV抗体阳转。结论医务人员和公安系统人员是HIV职业暴露高发人群,应加强HIV职业暴露的宣教和防护,以减少因职业暴露发生的HIV感染。
罗玉兰林鹏付笑冰黄惠珍龙其穗杨放李艳李杰王晔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
广东省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维持状况调查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调查广东省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的维持状况,探讨影响病人治疗维持时间的因素。方法:利用国家统一的成人DataFax抗病毒治疗信息数据库,收集全省1 307名接受抗病毒治疗病人的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抗病毒治疗的维持时间之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04年10月至2008年5月全省共免费治疗1 307名病人,其中66.7%病人在出现艾滋病相关症状后才被检测出HIV阳性;52.3%开始治疗时已经进入临床Ⅲ期;29.9%进入了临床Ⅳ期。88.2%的人开始治疗时CD4^+T细胞低于200个/μL;结束治疗病人中,88.9%维持治疗时间小于1年,维持治疗时间最长的达到3年,影响病人维持治疗时间的主要因素是漏服次数、更换方案次数、治疗开始时CD4^+T细胞水平、静脉吸毒感染。结论:应采取措施尽量延长病人治疗时间,加强对患者特别是静脉吸毒者的服药依从性教育,及时监测病人的服药情况,必要时及时调整方案。
付笑冰林鹏刘勇鹰李艳王晔杨放何群龙其穗
关键词:艾滋病COX回归分析抗病毒治疗流行病学
广东省静脉吸毒人员共用针具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广东省静脉吸毒人员共用针具的影响因素,以及针具交换项目对预防吸毒人员共用针具的效果。方法采用社区干预研究的方法,选择各方面因素比较类似的两个镇,一个作为干预社区,一个为对照社区。干预区采用针具交换干预措施,对照区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为期10个月。于干预前后分别采用滚雪球的方式抽取注射吸毒者进行断面调查,以评估共用针具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的确定采用Logistic单因素分析,对有显著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干预前后分别调查了428和429名静脉吸毒者。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最近30天内共用针具率分别为20.4%和35.3%,差异有显著性(χ^2=11.83,P=0.0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知晓艾滋病知识(OR=0.62,95%CI:0.45~0.85)、20~30岁年龄组(OR=1.41,95%CI:1.04~1.91)、使用多种毒品(OR=2.21,95%CI:1.53~3.19)、注射吸毒的年限(OR=2.38,95%CI:1.43~3.99)、重复使用注射器(OR=2.94,95%CI:2.06~4.19)、一次买4支针以上(OR=0.53,95%CI:0.33~0.86)、买针不方便(OR=2.08,95%CI:1.38~3.12)及是否看过艾滋病宣传折页或宣传画(OR=0.59,95%CI:0.42~0.83),是影响吸毒者共用针具的主要原因。结论针具交换项目有效地降低了静脉吸毒人员共用针具率,知晓艾滋病知识、针具交换项目的宣传及针具的可及性,是针具共用的预防因素;而青年人群、使用多种毒品及注射吸毒时间较长等,是共用针具的危险因素。因此今后的针具交换项目应该针对这些危险因素才能达到控制艾滋病在静脉吸毒人群中的传播。
杨放林鹏王晔何群刘勇鹰付笑冰李艳龙其穗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感染注射吸毒者共用针具影响因素
2006-2018年广东省≥50岁HIV/AIDS病人趋势变化特征的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了解广东省≥50岁人群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趋势及特征变化,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6-2018年广东省报告的≥50岁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2006-2018年共报告≥50岁HIV/AIDS病人19010例,≥50岁人群与0~49岁组年报告病例数趋势变化不平行(P<0.001),转折点分别为2010年和2013年,早于0~49岁组(2011年和2015年),且相较于0~49岁组缓慢上升(斜率=16.21)-快速上升(斜率=768.12)-缓慢上升(斜率=53.27)的趋势,≥50岁组则不断加速上升(斜率分别为132.03、250.84、302.80);≥50岁男、女性年报告病例数趋势变化不平行(P<0.001),男性(斜率分别为97.45和221.73)变化速度高于女性(斜率分别为30.22和61.16),男性转折点早于女性1年。≥50岁男性经性感染和经血液途径感染年报告病例数趋势变化不平行(P<0.001),经性感染(斜率分别为114.27和226.78)变化速度高于经血液途径感染(斜率分别为20.31和-1.47)。≥50岁男性经性感染者中,同性性行为和异性性行为感染年报告病例数趋势变化不平行(P<0.001),经异性性行为感染(斜率分别为112.21和203.75)变化速度高于经同性性行为感染(斜率分别为2.58、11.95和31.02)。结论广东省≥50岁HIV/AIDS病人数呈越来越快速度上升,2010年和2013年分别进入较前一阶段更快速上升时期并持续至今,成为防控重点人群;≥50岁男性HIV/AIDS病人异性性行为变化速度高于同性性传播,需更有针对性的干预。
谢仕兰刘珺龙其穗刘优招付笑冰曾四清李艳
关键词:艾滋病
阿片类物质成瘾者参加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影响因素的定性研究被引量:14
2008年
目的了解影响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量的因素,为更好开展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于2007年6至11月采用专家样本抽样方法,根据广东省已开诊的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的地理位置、城乡分布、经济发展状况选择10个市进行专题小组访谈,访谈对象为当地工作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美沙酮维持治疗单位负责人等;选择上述10个地市以及广州、韶关等地市的20个美沙酮门诊负责人进行电话深入访谈。采用半结构化的访谈提纲进行访谈,访谈方式包括面对面访谈和电话访谈。访谈的内容包括:到门诊治疗病人的一般状况和人口社会学情况、病人及家属对维持治疗的认知程度、病人的吸毒史及吸毒情况、病人违法犯罪情况、到门诊的交通情况、当地禁毒的政策、领导和各部门的关注程度、当地相关部门的配合情况,当地的经济状况、社会中可能影响维持治疗的因素等。对访谈记录利用NUD*IST4.0定性分析软件进行整理、编码、主题归类和分析。结果专题小组访谈10次,共80人参加;通过电话对20名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负责人进行深入访谈。结果显示调查的20个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在治病人最多的130人,最少的8人,平均每个门诊在治病人为69人。影响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量的主要因素包括:领导不重视,"当地主管领导不够重视,各领导部门缺少沟通,遇到问题反映无答复,不处理";部门间的配合差,"公安无故抓获入组病人,在社会上形成负面影响";宣传发动不够,"宣传发动工作不够,吸毒者及其家属对门诊的安全性及药物的效果持观望态度";交通不便,"门诊地处偏远,离市区约有15km,所以大部分人在领取申请表后均未到门诊参加治疗";以及审批问题、当地登记在册吸毒人数少、经济状况差、社会支持和病人的认知情况差、门诊的运转情况差以及病人对治疗的满意
杨放林鹏龙其穗何群李艳刘勇鹰王晔付笑冰
关键词:美沙酮海洛因依赖社区卫生服务
广东省艾滋病流行概况及预防控制策略被引量:47
2008年
目的分析广东省艾滋病(HIV/AIDS)流行概况和存在问题,提出控制策略。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东省的HIV/AIDS报告资料和HIV常规、哨点、行为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广东省1986年报告首例输入性HIV感染者,1986—1996年感染例数逐年有所上升,年平均增加10.2%。1996年底首次从静脉吸毒者中发现HIV感染者,1996—2005年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年平均增长160.3%,至2005年达到高峰,2006—2007年呈平稳状态。截止2007年底累计共报告HIV感染者22800例,其中AIDS病例2491例,死亡985例。报告的感染者主要集中在广州、佛山、深圳、江门、阳江、中山和东莞7市,占总病例数的84.5%。传播途径明确的14069例中,静脉吸毒传播占74.3%,异性传播占20.5%,男男同性传播占1.3%。哨点监测表明:戒毒人群平均HIV感染率从1996年的0.02%上升至2005年的5.5%;性病门诊就诊者平均HIV感染率从1997年的0.03%上升至2007年的0.40%;妇教所的暗娼于1998年首次检出HIV感染者(0.14%),但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感染率,2007年检出率为0.21%;男男性接触者(MSM)人群2006、2007年HIV检出率分别为1.3%、2.75%。行为学监测表明:静脉吸毒者共用注射器的比例历年来变化不大,在53.3%~38.6%之间波动,吸毒者中约30%有购买性服务的行为,而且每次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不足10%:暗娼中最近1次与客人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的使用率近年有所上升,目前维持在80%以上。结论广东省HIV/AIDS疫情呈局部高流行、全省低流行态势;传播途径仍以静脉吸毒为主,但性途径传播逐年上升。近期的控制策略为提高各部门共同参与控制艾滋病的力度;加强能力建设;控制HIV在吸毒人群的传播,遏制经性途径传播的速度,预防二代传播,加强对MSM人群和流动人口的防治�
林鹏王晔李杰付笑冰刁丽梅李艳林萍刘勇鹰鄢心革何群杨放龙其穗张玉润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流行病学
流动人口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了解广东省某市流动人口对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为制定措施推广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在流动人口中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招募工厂和宾馆的流动人口进行横断面研究。使用自行设计的统一问卷,采用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结果 496名流动人口中,男性占57.1%,平均年龄为27.6岁,文化程度以初中和高中为主。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为76.8%。84.3%的调查对象知道艾滋病检测的服务地点,对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知识的知晓率为39.7%。33.2%的调查对象对艾滋病检测持有歧视性态度。5.4%的调查对象曾接受过艾滋病检测。结论要针对流动人口加大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的宣传和反歧视宣传。同时,要进一步扩大自愿咨询检测的服务地点和服务时间,以提高流动人口对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的利用。
黄惠珍隋丹丹李艳陈抒豪林鹏宫艳华龙其穗付笑冰
关键词:流动人口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
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无症状感染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对广东省首次报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个案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采用追踪观察方法,对广东省2020年1月14日至3月31日首次报告为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的个案进行持续追踪观察,收集流行病学相关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和转归及影响因素。结果2020年1月14日至3月31日共报告325例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其流行曲线与确诊病例流行曲线相似,出现两个峰,分别在1月27日至2月5日和3月17-26日。325例个案中,184例(占56.6%)后续转为确诊病例,为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其年龄M为40岁,93.5%(172/184)的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在首次采样检测核酸阳性3 d内出现症状;141例(占43.4%)持续无症状,属于隐性感染者,占同期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8.6%(141/1642),其年龄M为27岁,从首次采样检测阳性到出院时间M为14 d,90.8%(138/141)的隐性感染者在28 d内出院转集中隔离观察,从首次采样检测核酸阳性到末次采样检测阳性时间间隔最长73 d。隐性感染者关联的密切接触者检出阳性率为0.3%,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关联的密切接触者检出阳性率为2.2%。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和隐性感染者年龄、感染来源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年龄组为首次报告为“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的危险因素,与0~19岁组比较,40~59岁、≥60岁均为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2.730(1.380~5.402)和5.302(2.199~12.783),P值分别为0.004和0.000。境内感染无症状感染者更易转为确诊病例(OR=7.121,P=0.000)。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中存在无症状感染现象,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传染性可能强于隐性感染者,高年龄组、境内感染是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的危险因素,需引起关注,后续需要在人群中开展血清学调查,为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谢仕兰黄建华刘珺刘隽龙其穗谢莘廖宇煌唐玲玲梁文佳钟豪杰李艳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