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治英

作品数:172 被引量:1,573H指数:24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理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9篇期刊文章
  • 3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4篇天文地球
  • 6篇农业科学
  • 2篇理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90篇暴雨
  • 36篇数值模拟
  • 36篇值模拟
  • 30篇台风
  • 27篇急流
  • 24篇中尺度
  • 20篇低涡
  • 20篇位涡
  • 19篇高空
  • 18篇高空急流
  • 17篇暴雨过程
  • 15篇致洪
  • 15篇气旋
  • 14篇雨带
  • 13篇统计特征
  • 12篇涡度
  • 12篇梅雨
  • 11篇中尺度对流
  • 9篇沙尘
  • 9篇沙尘暴

机构

  • 149篇南京信息工程...
  • 21篇南京气象学院
  • 8篇百色市气象局
  • 7篇海南省气象台
  • 7篇保定市气象局
  • 6篇广州市气象局
  • 4篇云南省气象局
  • 4篇泰安市气象局
  • 3篇湖北省气象局
  • 3篇浙江大学
  • 3篇江西省气象局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3篇安阳市气象局
  • 3篇鞍山市气象局
  • 2篇教育部
  • 2篇山东省气象局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南京审计大学
  • 2篇贵州省安顺市...
  • 2篇连云港市气象...

作者

  • 172篇丁治英
  • 13篇陈久康
  • 12篇沈新勇
  • 11篇沈桐立
  • 10篇何金海
  • 10篇徐海明
  • 10篇刘国忠
  • 10篇王勇
  • 7篇马鸿青
  • 7篇张兴强
  • 7篇李勋
  • 7篇常越
  • 7篇朱莉
  • 6篇贾显锋
  • 4篇刘蕾
  • 4篇高松
  • 4篇张端禹
  • 4篇王劲松
  • 4篇赵向军
  • 4篇邢蕊

传媒

  • 26篇南京气象学院...
  • 23篇热带气象学报
  • 14篇大气科学学报
  • 13篇气象科学
  • 6篇气象
  • 6篇安徽农业科学
  • 6篇高原气象
  • 5篇应用气象学报
  • 5篇自然灾害学报
  • 5篇气象研究与应...
  • 3篇贵州气象
  • 3篇干旱气象
  • 3篇暴雨灾害
  • 2篇应用数学
  • 2篇广西气象
  • 2篇山东气象
  • 2篇气象与环境学...
  • 2篇2007年中...
  • 2篇中国气象学会...
  • 2篇第30届中国...

年份

  • 4篇2020
  • 5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5篇2016
  • 7篇2015
  • 8篇2014
  • 8篇2013
  • 13篇2012
  • 12篇2011
  • 10篇2010
  • 5篇2009
  • 5篇2008
  • 19篇2007
  • 18篇2006
  • 1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3篇2001
17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太平洋大尺度环境场对TC生成初期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利用NCEP/NCAR水平分辨率为1°×1°、逐6 h的分析资料,以及JTWC(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最佳TC路径资料,对2004—2010年5—9月北半球100°E^180°范围内,118例TC生成时刻周围系统辐散风的大小以及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作用系统的不同将TC分为7种类型,其中:1)越赤道气流型;2)越赤道气流和副高相当型;3)越赤道气流强,副高弱型;4)副高型,这4种类型最多,占总数的91.5%以上。以TC为中心,在新生TC闭合环流外500 km范围内,第Ⅰ象限为副高的影响,在第Ⅱ象限多为副高与大陆高压影响,第Ⅲ象限为越赤道气流影响,而在第Ⅳ象限多为越赤道气流影响,少数为副高影响。区域平均越赤道气流辐散风的影响强度在0.7~3.5 m·s^(-1)的范围内,副高辐散风的影响强度在0.6~1.5 m·s^(-1)的范围内。对0704号的控制试验和敏感性试验表明,去掉TC自身的作用后,仍然会在一段时间后生成新的TC,这也验证了周围系统对TC的生成有重要的作用。
丁治英张月萌赵向军
关键词:TC辐散风越赤道气流副高
中尺度冰雹天气预警技术分析与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运用常规天气图、物理量场、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图、四要素气象自动站等相关资料,对2010年6月17日夜里发生在安阳的一次冰雹伴随短时强降水的强对流天气进行中尺度天气分析.结果表明:高低空有利形势的配置、地面辐合产生强烈上升运动,进而引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这次中尺度对流性天气形成的直接原因.地面辐合线能准确预示对流的发生地区;VIL(垂直累积液态水)数值曲线的突发拐点对于说明冰雹生成过程和降落时间的精确预报有重要意义;气旋性辐合中心就是对流最旺盛的地方,也是冰雹最容易出现的地点.
张玉峰丁治英王爱玲常骤雨王兴菊
关键词:冰雹雷达产品
基于WRF模式对西安夏季不同性质降水的数值模拟检验
2016年
[目的]了解WRF模式对西安地区夏季不同性质降水的预报能力。[方法]基于西安地区气象观测站的实况数据、Micaps观测资料、WRF实时预报数据,采用西安市气象台业务化运行的WRFV3.1对2011年7月21日和8月15日2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及9月5~6日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在暴雨预报中,模式对暴雨雨带走向、落区、强度、强降雨中心位置以及强降水出现的时间段均与实况基本吻合,也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报暴雨中对流层中低层风场的演变;在短时局地强降水中,模式对于降水的落区、发生时间有较为准确的预报,预报时效可达24~36 h。[结论]WRF模式能够对西安地区夏季不同类型降水进行预报,为气象服务提供较为准确的预报支持。
郭庆元丁治英杜萌萌
关键词:WRF模式夏季降水
梅雨锋暴雨过程中两支雨带的数值模拟被引量:5
1999年
利用中尺度模式(MM4)对1981 年6月27日江淮地区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取得了与实况比较一致的结果,成功地模拟出南北两支中-α尺度雨带,在此基础上利用模式输出资料进行中尺度诊断分析,揭示了这次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结构特征。重点探讨两支雨带形成和维持的机制。并通过干湿对比试验讨论了积云对流潜热反馈作用。研究表明:在这次过程中南、北雨带主要是由于重力惯性波频散、高低空急流耦合等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周顺武丁治英顾茗陈久康
关键词:数值模拟积云对流雨带梅雨锋暴雨过程
东北冷涡下一次飑线和MCV的形成与水平涡度的关系被引量:5
2019年
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NCEP/NCAR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等,对2016年7月25日一次东北冷涡下的飑线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飑线形成和维持与水平涡度的关系及飑线过程中中尺度对流涡旋(MCV)的形成机制,分析发现,高低层水平涡度逆时针旋转对本次飑线的形成和维持有很好的指示意义。(1)飑线发生前,高层渤海湾西侧出现水平涡度的逆时针旋转中心,并有较强的辐散配合,低层水平涡度为逆时针弯曲,为飑线产生提供了有利的上升运动条件。随后高层多个对流单体的水平涡度气旋式涡旋合并形成较大范围的气旋式涡旋结构,触发低层的上升运动,同时低层对流区前部形成一致的气旋式弯曲使得对流单体组织成带状结构,形成飑线。(2)飑线成熟时期高层水平涡度表现为统一大范围气旋式涡旋结构,低层则呈现典型的S型弯曲结构,水平涡度x方向的分量沿对流带从南至北表现为正负正,y方向的分量始终为正,并由对流带的中心向两侧减小,显示出水平涡度矢量旋转的方向对飑线影响的重要性。(3)由垂直涡度方程的分析得出,在飑线发展中期,MCV形成前,雷达反射率回波在500 hPa左右表现出明显的旋转,此时主要与500 hPa以上强的正涡度水平平流项及中层倾侧项和水平散度项有关,之后,在这几项的作用下使得中层风场产生气旋式旋转,形成MCV。
窦慧敏丁治英沈新勇高松郭春燕李小凡
关键词:飑线数值模拟东北冷涡
近55a来安阳日照时数变化及未来趋势分析被引量:10
2010年
依据安阳市近55 a(1954-2008年)逐年和逐月日照观测数据,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Mann-Kendall法,分析了安阳市日照时数的年际和季节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运用Hurst指数对该市未来日照时数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安阳市年日照时数总体呈减少趋势;日照时数季节差异较为明显,四季减少趋势强度为:冬季>夏季>秋季>春季;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安阳年日照时数仍保持与过去55 a相同的变化趋势,呈减少趋势。
贾成刚丁治英张玉峰吴长春张心令袁志江
关键词:MANN-KENDALL检验HURST指数日照时数
2000—2009年夏季东亚热带气旋远距离暴雨统计分析及个例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0
2014年
利用2000—2009年6—8月的NCEP 1°×1°FNL数据、TRMM降水数据及JMA提供的《TC最佳路径集》等资料,综合考虑低层水汽通道及TC与中纬度系统相互作用的两个因素,对0°以北150°E以西东亚地区的远距离暴雨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这一时期共有48例远距离暴雨产生,并将其分为5种类型。将各类型合成分析后得到远距离暴雨在850 hPa、500 hPa的主要影响系统有:TC、中纬度槽、副热带高压及水汽通道,其中水汽通道多与印度季风相连接对远距离降水的影响最显著,其次是中纬度槽。形成最多的是北槽、涡-南TC型远距离暴雨占总数的68.8%,而且远距离暴雨多发生在TC路径的右侧(占总数的71%)。200 hPa上多数远距离暴雨发生在高空急流的右后方,并在TC的东西部各有一反气旋性涡旋。当TC东部无反气旋性涡旋时TC较弱。当远距离暴雨发生在TC的西北方向,且西北方向有槽存在时TC较强。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1104号TC Haima进行敏感性试验表明,TC在此次暴雨过程中起主要作用,通过影响降水区的水汽通道导致降水增强。
丁治英赵晓慧邢蕊高松
关键词:远距离暴雨数值模拟水汽通道
一次飑线过程中雷达回波的组织结构变化及成因分析被引量:10
2017年
利用ARPS模式的3DVAR系统同化多部实况雷达反射率资料得到初始场,再利用WRF模式对2013年7月4—5日发生在江淮地区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此次过程中雷达回波强度变化的原因。模拟及实况观测均发现本次飑线从东西带状结构经1 h左右演变成东北-西南向的多条带状弱回波结构。分析发现,在变化初期阶段,东西向带状回波的南侧平行出现多个对流单体,北侧的带状回波衰减形成的偏冷出流与低层西南暖湿气流持续交汇,激发对流单体新生并入主对流带后,又使对流带由最初较长的准东西向变为短的东北-西南向回波;在变化中后期阶段,中低层切变加强引起强的涡层出现,进而引发涡层不稳定,使切变线上的小扰动增多导致回波中的小对流单体增多,无法组织成为强回波带,回波带变得松散,同时涡层不稳定以及回波的减弱导致降水变得更不均匀。
丁治英夏蘩高松钱磊
关键词:雷达回波飑线
“莫拉克”台风暴雨过程中湿位涡场的演变特征被引量:29
2011年
利用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计算了2009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引发浙江沿海地区强降水过程的湿位涡(MPV)和假相当位温(θse),重点分析了正压项(MPV1)和斜压项(MPV2)的正负值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通过判断大气对流不稳定处,θse陡立面密集区,能量锋较强区域,同时结合上升运动,可以作为判断强降水发生的判据。MPV1和MPV2与强降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MPV1负值越小即其绝对值越大,降水强度越大,并且负值区分布变化与台风路径变化较为一致。MPV2的负值区出现,大气的斜压性增强,有利于降水增幅,同时此负值区影响范围及其所在高度层的变化也与降水增强与减弱有一定关系。当降水区完全由MPV2负值区所控制时,该区域降水即告结束。
刘峰丁治英梁艳郑海棠黄新晴
关键词:台风暴雨假相当位温湿位涡倾斜涡度发展
副热带高压和对流潜热加热与南海台风的耗散及维持被引量:7
1998年
利用自适应网格模式对9505号及9618号南海台风进行了数值模拟及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南海台风的耗散主要与副热带高压加强有关,地形的影响较小。副高的活动对台风的加强与减弱十分敏感,当副高减弱时台风加强,副高加强时台风减弱。潜热释放是台风维持的主要因子。副高强度与潜热加热的大小成反比。分析发现,台风登陆后若与西风槽接近,则有利于台风维持。
丁治英沈桐立丁一汇
关键词:台风副热带高压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