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玲
- 作品数:48 被引量:338H指数:11
- 供职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农作物育种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早熟高产小麦品种川麦1247的灌浆特性和功能基因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研究早熟小麦品种川麦1247的灌浆特性和功能基因,为今后四川盆地早熟高产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四川盆地目前推广种植的早、中、晚3种熟性的高产小麦品种为材料,用Logistic方程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推导出一系列灌浆参数,通过相关分析对籽粒灌浆参数与粒重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利用小麦50K SNP基因芯片对川麦1247的功能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川麦1247全生育期较四川大面积推广中熟品种提早4~5 d,较晚熟品种提早7 d。与其他品种相比,川麦1247的抽穗期较早,灌浆持续时间较短,且平均灌浆速率较高。从灌浆3个阶段来看,川麦1247的灌浆快增期、缓增期持续时间较短,而灌浆渐增期、缓增期的灌浆速率较高。从不同熟性小麦品种籽粒灌浆速率变化动态来看,早熟品种能持续保持较快的灌浆速度,且灌浆高峰的峰值高。利用50K SNP基因芯片对川麦1247的功能基因进行分型表明,川麦1247含光周期基因Ppd-D1a、春化基因vrn-A1、Vrn-D1a以及正向控制千粒重基因(TaSus2-2A、TaGASR-7A、TaGW2-6B、TaSus1-7B、TaGS1a和TaGS-D1a)的聚合效应可能是川麦1247在早熟、高产性状上表现优良的重要原因。【结论】川麦1247灌浆速率高,可以弥补灌浆期缩短的不利影响,同时还聚合早熟、高产相关优异功能基因资源。因此,川麦1247在当前生产上和早熟小麦育种中均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 李式昭涂洋朱华忠郑建敏刘泽厚王琴罗江陶万洪深伍玲
- 关键词:灌浆特性功能基因
- 一种粮用糯性裸大麦杂交育种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粮用糯性裸大麦杂交育种的方法,包括(1)、确定糯大麦性状供体亲本和非糯性大麦亲本;(2)、配制杂交组合;(3)、杂交后代选育。本发明在糯性裸大麦杂交育种任何世代均可进行选择糯性选择。F2代成株期群体中选穗...
- 李式昭刘泽厚伍玲涂洋朱华忠郑建敏
- 2009—2020年国家小麦区域试验长江上游组参试品系产量性状分析被引量:7
- 2022年
- 【目的】分析近年来国家小麦区域试验长江上游组参试品系的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的变化趋势,可为该区域小麦新品种选育和生产推广提供借鉴。【方法】利用2009—2020年长江上游组国家小麦区试参试品系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区试结果,分析其演变规律和相关性。【结果】12年间长江上游麦区参试品系的变异系数排序为:全生育期<千粒重<株高<有效穗<产量<穗粒数。参试品系的年度平均产量为4 944.6~6 087.8 kg/hm^(2),总平均5 464.3 kg/hm^(2),整体表现为随年份的推进而缓慢提高。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穗粒数均表现为随年份的推进而逐步提高,千粒重则缓慢降低,其中穗粒数的增加最为明显。从主要农艺性状来看,全生育期受环境影响更为明显,而株高对产量起到极大限制作用。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12年间参试品系的产量水平同对照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穗粒数是长江上游麦区产量提升的关键因素,选择株高适中且抗倒伏的品种更有利于实现稳产。
- 李式昭涂洋朱华忠吕季娟郑建敏万洪深罗江陶杨漫宇伍玲
- 关键词:小麦国家区试产量性状
- 用于膨化食品的低直链淀粉小麦籽粒原料及制作的食品
- 本发明名称为“用于膨化食品的低直链淀粉小麦籽粒原料及制作的食品”,属于食品加工领域,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生产膨化食品的小麦籽粒原料,其特征是籽粒总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低(≤10%),支链淀粉含量高(>90%),膨化加工性能...
- 朱华忠伍玲李式昭
- 文献传递
- 利用基因芯片分析西南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川麦104的遗传构成被引量:7
- 2021年
- 川麦104是西南麦区近年来选育的主栽小麦品种,为研究其高产、抗病遗传特性,利用3种小麦基因芯片(660K SNP、50K SNP和35K SNP)对川麦104及其双亲川麦42、川农16进行分析,探究川麦104的遗传构成。结果表明,在能定位于小麦不同染色体的SNP中,川麦104中与双亲相同的共有等位变异位点数目远多于其他类型位点,分别占定位位点总数的75.90%、74.21%和81.08%。川麦104中来源于双亲的SNP位点在染色体A、B和D基因组中分布不均匀;3种基因芯片扫描结果显示,在D基因组中来源于川麦42的遗传位点数均多于川农16。从21条染色体分布来看,川麦104中来源于川麦42的等位位点在7A、1B、2B、5B、1D和5D染色体上分布较多(遗传贡献率≥70%),其中在7A染色体上遗传贡献率超过90%;来源于川农16的等位位点在6A、3B和4B染色体上分布较多(遗传贡献率≥70%),其中在6A和4B染色体上遗传贡献率超过90%。功能基因分型结果表明,川麦104中绝大多数的优良等位基因均同时继承于双亲川麦42和川农16,在少部分重要性状上,川麦104还分别继承了双亲中的优良等位基因。这些优良基因正是川麦104在产量、抗性等各方面表现优良的分子基础。
- 李式昭王琴郑建敏朱华忠李俊万洪深罗江陶刘泽厚伍玲
- 不同生态环境下冬小麦籽粒大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被引量:34
- 2009年
- 【目的】鉴定影响籽粒大小相关性状的QTL,并估计QTL的表型效应;分析不同环境下QTL的稳定性。【方法】以冬小麦小粒地方品种和尚麦为母本,大粒育成品种豫8679为父本及其F7:8重组自交系的142个株系为试验材料,分析籽粒长度、宽度、厚度、体积及千粒重在北京(2006、2007)、合肥(2007)和成都(2007)4个不同环境下的性状表现,并利用已构建的含有170个SSR标记和2个EST标记的遗传图谱,对这5个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4个环境下共检测到93个影响籽粒长度、宽度、厚度、体积及千粒重的QTL,这些QTL分布在除1D和6A之外的所有小麦染色体上。在检测到的QTL中,与籽粒长度、宽度、厚度、体积和千粒重相关的QTL分别为17、16、18、21和21个。另外,本研究还在1A、1B、2A、2D、3A、3B、5A、5B、5D、6A、6D、7B和7D染色体上共发现了18个QTL富集区。【结论】获得93个影响小麦籽粒大小相关性状的QTL,这些QTL可作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途径进行小麦遗传改良的依据。
- 王瑞霞张秀英伍玲王瑞海林游光霞闫长生肖世和
- 关键词:重组自交系粒长粒宽籽粒体积
- 小麦条锈病成株抗性QTL定位和分子标记检测
-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引起的真菌病害,是我国小麦的重要病害,在西南西北地区尤为严重。成株抗性的利用有助于培育持久抗性品种,发掘新的成株抗性基因、了解...
- 伍玲
- 关键词:普通小麦条锈病成株抗性QTL定位分子标记
- 文献传递
- 利用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对四川条锈病变化进行抗性监测及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跟踪鉴定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年度间抗条锈性变化和相应抗条锈基因的有效性,可为四川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和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通过人工接种四川优势条锈病混合菌系和田间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在2014—2022年对以Avocet S为背景的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进行最终病害严重度的持续跟踪鉴定。【结果】2014—2022年间,对四川条锈菌优势小种一直表现抗病的基因(系)仅有3份,占10.7%,分别为:Yr5、Yr15和PBW343,是四川省有效的抗病基因,可在条锈病抗病育种中进一步加以利用。表现感病的基因(系)有13份,占46.4%,分别为:AOC-YRA、AOC+YRA、Yr1、Yr6、Yr7、Yr8、Yr9、YrSP、YrCV、Yr28、Yr29、Yr31和AOC-Null,其抗性在四川省已失效,在今后的抗病育种和生产上应避免单独使用。表现不稳定的基因(系)有12份,占42.9%,分别为:Yr2、Tatara、Yr10、Yr17、Yr18、Yr24、Yr26、Yr27、Pavon、Seri、Opata和Super Kauz,应持续加强后续监测,提早进行品种的合理布局和必要的品种更替。【结论】以Avocet S为背景的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连续9年对条锈病的抗性表现基本稳定,是适合四川麦区的鉴别寄主。对条锈菌进行病情监测和评估是一项应该长期坚持的工作,这将为保障我国小麦安全生产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撑。
- 李式昭杨漫宇涂洋朱华忠郑建敏万洪深刘泽厚罗江陶杨恩年伍玲
-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
- 外源DNA导入水稻变异材料的同工酶聚焦电泳分析被引量:1
- 1998年
- 以小麦、玉米、小米、高粱、狼尾草5个不同属的材料为外源DNA供体,经减压渗透转导入受体紫稻,从获得的变异材料中各选一份,在苗期和分蘖期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点聚焦电泳分析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发现各变异材料在所测两时期均与受体紫稻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弱带上,以带的增加为主,也有带的缺失,在强带分布上也有明显差异。同时发现等电点聚焦重复性好,灵敏度、清晰度高,为一种有效的检测手段。
- 伍玲刘熔山
- 关键词:水稻
- 小麦慢白粉病QTL对条锈病和叶锈病的兼抗性被引量:5
- 2014年
- 聚合兼抗白粉病、条锈病和叶锈病的慢病性基因,是培育持久多抗小麦品种的重要措施。百农64和鲁麦21均为慢白粉病品种,分别含有4个和3个慢白粉病抗性QTL。将百农64与鲁麦21杂交,获得21个聚合2-5个慢白粉病抗性QTL的F6株系,于2012—2013年度分别在四川郫县和甘肃天水进行条锈病田间抗性鉴定,在河北保定和河南周口进行叶锈病田间抗性鉴定。分析21个株系条锈和叶锈病的最大严重度和病程曲线下面积,检测单个QTL和QTL聚合体对条锈病和叶锈病的抗性效应。结果表明,QPm.caas-4DL、QPm.caas-6BS和QPm.caas-2BL对条锈病均有显著的抗性,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16.9%、14.1%和17.3%;QPm.caas-4DL对叶锈病也有显著抗性,可解释表型变异的35.3%;QPm.caas-1A/QPm.caas-4DL/QPm.caas-2DL/QPm.caas-2BS/QPm.caas-2BL和QPm.caas-1A/QPm.caas-4DL/QPm.caas-2BS/QPm.caas-2BL聚合体对条锈病和叶锈病的抗性显著高于两亲本,它们均含有来自百农64的QPm.caas-4DL以及来自鲁麦21的QPm.caas-2BL和QPm.caas-2BS,表明这些QTL具有明显的兼抗性效应。在小麦抗病育种中,聚合慢病性QTL越多,慢病性越强,聚合4-5个慢病性QTL时,株系可达到高抗甚至接近免疫的水平,是选育持久抗性小麦品种的重要手段。
- 刘金栋陈新民何中虎伍玲白斌李在峰夏先春
- 关键词:普通小麦持久抗性基因聚合Q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