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mNPV感染前后宿主细胞BmN的蛋白质差异组学研究结果,发现宿主细胞中的BmAda3(B.mori alteration/deficiency in activation 3)蛋白在BmNPV感染前后,其表达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为探究BmAda3蛋白在病毒侵染过程中的作用,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ada3,通过诱导表达、纯化获得目的蛋白并制备多克隆抗体。将构建的瞬时表达载体pIEx-1-gfp-ada3转染BmN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BmAda3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将构建的瞬时表达载体pIEx-1-ada3转染BmN细胞,荧光定量PCR显示BmAda3蛋白的过表达可显著抑制病毒基因组复制。MTT细胞活力检测结果表明,BmAda3蛋白的过表达具有显著增强细胞活力的作用,DNA片段化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也进一步证实BmAda3蛋白的过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BmNPV感染诱导的宿主细胞凋亡。研究结果将为深入了解家蚕细胞与BmNPV的互作调控关系提供一些新的线索。
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ecreted protein acidic and rich in cysteine,SPARC)是一种小分子酸性糖蛋白,在有机体内广泛分布,通过与胞外基质蛋白相互作用而表现出多种生物活性。从家蚕蛹cDNA文库中获得SPARC基因(BmSPARC)的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FJ602783。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此序列进行分析表明,BmSPARC的cDNA序列全长1 626 bp,含有1个954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317个氨基酸残基;同源性比较显示该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在无脊椎动物中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将BmSPARC片段在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并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兔制备多克隆抗体,通过亚细胞定位研究发现该基因表达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BmSPARC在家蚕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组织中的mRNA转录水平进行比较,并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对BmSPARC蛋白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BmSPARC在家蚕卵期和5龄幼虫丝腺组织中无表达,而在5龄幼虫、蛹、蛾发育时期及5龄幼虫的头部、脂肪体、中肠、马氏管、卵巢、表皮和气门等7个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在蛾期和5龄幼虫卵巢中的表达量较高。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BmSPARC在家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