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加良
- 作品数:62 被引量:470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天文地球医药卫生更多>>
- 大气细颗粒物中阴阳离子的同时测定
- 水溶性阴阳离子是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重要组成部分,硝酸根、硫酸根、铵根、钾离子等水溶性离子的浓度决定了颗粒物的吸湿性能,离子组成特征同时可以反映大气细颗粒物的来源及形成过程。离子色谱法是测定水溶性离子的重要手段,...
- 冯加良管晶晶
- 关键词:大气细颗粒物水溶性离子离子色谱法大气监测
-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定性筛查鱼肉组织中含卤有机污染物被引量:5
- 2012年
- 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MS),建立了鱼肉样品中含卤有机污染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鱼肉样品用正己烷-丙酮(1∶1,V/V)提取,凝胶色谱和复合硅胶柱净化,浓缩富集,全二维气相色谱联用飞行时间质谱(DB-5MS毛细管色谱柱联HT-8色谱柱)检测。软件自动识别后,经三步筛查,共鉴定出含氯或溴化合物72种,其中包括33种多氯联苯,9种有机氯农药,4种多溴联苯醚,4种DDT代谢产物,2种氯代茴香醚,2种氯苯乙烯,1种氯代茴香硫醚及1种甲基三氯生。另外,从质谱信息上看,有16种化合物明显含氯或含溴,但是因为缺少必要的谱库信息不能准确识别。采用外标定量法,对鱼肉样品中检出的主要的10种多氯联苯和1种多溴联苯醚进行了准确定量分析。
- 汪洋于志强罗湘凡冯加良张东平任国发盛国英傅家谟
- 关键词:有机污染物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 上海大气中多溴联苯醚的丰度与组成研究
- 多溴联苯醚(PBDEs)被大量用作阻燃剂,它们能够导致神经毒性、免疫抑制与内分泌干扰等,是一类新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们在环境中的存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应用被动采样技术对上海市不同地区室外大气中的PBDEs进行了...
- 冯加良韩文亮
- 关键词:多溴联苯醚被动采样有机污染物
- 上海大气颗粒物中无机离子的粒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被引量:18
- 2019年
- 为深入理解上海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和来源,于2016年8月—2017年4月使用微孔撞击式采样器(MOUDI)采集了上海市不同季节18μm以下11个不同粒径段的大气颗粒物样品44套,采用双通道离子色谱对颗粒物中Cl-、NO-3、SO2-4、Na+、NH+4、K+、Ca2+、Mg2+等无机离子组分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了主要离子的浓度、粒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8μm的细颗粒中离子总浓度平均值在春、夏、秋、冬季采样期间分别为13.46、4.97、6.72和16.54μg·m-3,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1.8μm的粗颗粒中离子总浓度平均值分别为4.65、3.78、5.90和4.14μg·m-3,季节变化不明显.上海大气颗粒物中SO2-4和NH+4呈单峰型粒径分布,峰值粒径由夏季的0.32~0.56μm逐渐转变为冬季的0.56~1.0μm,说明夏季时SO2-4的形成方式以气相/非均相反应为主,而冬季时以云过程为主;冬、春季时NO-3以细颗粒态为主,而夏、秋季时在3.2~5.6μm的粗颗粒出现峰值,夏、秋季较高的大气温度使得硝酸铵的气-粒平衡更偏向于气态,细颗粒态硝酸铵的浓度较低,硝酸气体与碳酸盐或海盐反应生成的粗颗粒态硝酸盐的比例因而大幅增加; K+主要存在于细颗粒中,峰值粒径为0.32~0.56μm,夏、秋季时3.2~5.6μm的粗颗粒中有较高浓度; Cl-以粗颗粒态为主,而冬、春季时在0.32~0.56μm和0.56~1.0μm的颗粒物中出现峰值,燃煤等人为过程为其主要来源.阴、阳离子平衡分析表明,除夏季外,上海的大气颗粒物呈现微弱的酸性,但0.056~0.32μm细颗粒中阴离子有明显的缺失,未定量的有机酸及浓度过低时离子色谱响应的非线性可能是导致0.056~0.32μm细颗粒中离子平衡发生显著改变的原因.研究结果可为上海大气颗粒物来源及形成机理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
- 张胜华黄伊宁毛文文朱济奇冯加良
-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无机离子粒径分布
- 上海城区和临安本底站PM_(2.5)的物化特征及来源解析被引量:47
- 2010年
- 2008年4月在上海城区(徐家汇)和浙江临安大气污染本底站2个地区同步采集PM2.5样品,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EDS)和同步辐射相关技术对两地PM2.5的微观形貌、化学元素组成及来源,以及重金属元素Zn的价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徐家汇、临安的PM2.5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31.6±65.2),(83.5±22.9)μg/m3.徐家汇地区PM2.5主要由烟尘、飞灰、矿物质等组成;临安地区PM2.5中主要为不规则形貌颗粒物.上海城区PM2.5中重金属元素的浓度明显高于临安地区样品.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的结果显示,两地PM2.5中的Zn元素都以ZnSO4为主要存在形式.富集因子法分析19种元素中,除K、Ca外,其他元素在PM2.5中富集程度上海均高于临安地区.
- 姚振坤冯满吕森林张锦平王青躍冯加良吴明红盛国英傅家谟
- 关键词:PM2.5
- 典型化工集中区环境空气S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被引量:5
- 2021年
- 于冬春两季在华东3个典型石化化工集中区设置环境空气观测点,利用PUF大气被动采样技术(PUF-PAS)采集大气中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SVOCs),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分析.获得59种SVOCs的浓度,包括25种多环芳烃(PAHs)、24种正构烷烃及10种藿烷,并结合主成分分析和特征比值法解析PAHs来源.结果表明:①各观测点正构烷烃贡献率最高,其次是PAHs,分别超过60%和30%;②根据各化合物冬春季浓度变化并结合风向进行分析,推测正构烷烃C18、C29αβ-藿烷和C30αβ-藿烷与石油化工排放有关;③PAHs单体以菲(Phe)、荧蒽(Fla)、萘(Nap)、芴(Flu)和芘(Pyr)为主,合计占比高达90.0%;④主成分分析显示观测点PAHs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机动车尾气和石化工艺排放等,3类来源对PAHs的贡献率分别为56.0%、19.2%和8.6%,基于特征比值法的PAHs来源解析予以了验证.
- 葛祥吴健高松冯加良陈俊伟张舒惟焦正
- 关键词:源解析
- 上海PM2.5中碳、氮、硫元素的质量浓度及其季节分布特征被引量:1
- 2020年
- 为更好地认识上海PM2.5的化学组成特征,使用大流量采集器采集了上海典型地区不同季节的PM2.5样品;利用元素分析仪、热/光碳分析仪、离子色谱仪、化学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等多种形式分析了样品中含碳、氮、硫组份的质量浓度及组成;对不同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探讨了这些组份的季节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建立了利用元素分析仪测定结果估算大气PM2.5中含碳组份、含氮组份和含硫组份质量浓度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上海PM2.5中总碳(total carbon,TC)的春、夏、秋、冬季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4.26,10.44,11.89和24.35μg·m-3,氮元素的春、夏、秋、冬季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8.72,3.07,5.07和17.09μg·m-3,而硫元素的春、夏、秋、冬季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6.50,4.06,3.66和6.00μg·m-3.上海PM2.5中的碳元素主要以有机碳和元素碳的形式存在,无机碳的贡献很小;绝大部分的含氮物质为水溶性含氮物质,且以无机氮为主;硫元素几乎全部以水溶性硫酸盐的形式存在.元素分析仪的测定结果可以有效地反映PM2.5中含碳、氮、硫物质的质量浓度及组成特征.
- 黄伊宁张胜华徐玢花朱济奇毛文文冯加良
- 关键词:PM2.5元素分析仪离子
- 义乌市PM2.5中烷烃的污染水平和来源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为了解长三角典型县级市-–义乌市大气PM2.5中烷烃的污染特征和来源,于2015年7月-2016年4月,使用TH-16A四通道采样器分别在义乌市北苑站点和江东站点采集大气PM2.5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正构烷烃(C16~C34)和藿烷(C27~C32)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北苑站点和江东站点大气PM2.5中正构烷烃的年均浓度分别为78.0和80.4 ng/m3,站点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正构烷烃的浓度存在明显的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主峰碳数(Cmax)、碳优势指数(carbon preference index, CPI)和植物蜡贡献率(Wax%)都表明化石燃料源是义乌市PM2.5中正构烷烃的主要来源,植物蜡的平均贡献率约为20%.义乌市PM2.5中藿烷的年均浓度在北苑站点和江东站点分别为5.5和4.6 ng/m3,藿烷浓度和正构烷烃浓度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依据藿烷同系物的分布特征,机动车排放是义乌市PM2.5中有机质的重要来源.
- 陈焕兵常毅张胜华黄伊宁冯加良
- 关键词:PM2.5正构烷烃藿烷长三角
- 大气中挥发性羰基化合物自动检测装置的研制
- 冯艳丽周振冯加良王德庆熊斌牟翠翠翟金清邹婷
- 设计并制作了挥发性羰基化合物自动连续采集装置,并与气相色谱质谱仪密闭连接,能够检测大气中多种羰基化合物。该装置利用衍生化试剂与大气中的挥发性羰基化合物进行选择性的采集,并利用气路转换把羰基化合物的采集和分析形成一个连续的...
- 关键词:
- 关键词:自动检测装置气溶胶
- 北京市典型城区PM_2.5中正构烷烃的污染特征与来源被引量:10
- 2015年
- 2013年6月在北京及华北平原大城市空气污染联合观测期间,使用大流量PM2.5采样仪分昼、夜采集北京市典型城区环境空气中PM2.5样品,利用GC-MS技术对PM2.5中正构烷烃的污染水平、分布特征与来源进行分析,并且结合后向轨迹分析了远距离传输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期间ρ(PM2.5)为29.73~275.30μgm3,PM2.5中ρ(总正构烷烃)为50.33~143.49 ngm3.PM2.5中正构烷烃质量浓度随碳数分布呈单峰-后峰型和双峰-后高型2种;Cmax(主峰碳数)为C29或C31;CPI(碳优势指数)为1.34~6.66;LMWHMW〔ρ(C14~C24正构烷烃)ρ(C25~C36正构烷烃)〕为0.10~0.31.观测期间PM2.5中正构烷烃主要来自高等植物蜡,并且主要来自温带植物;其次来自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的不完全燃烧.观测期间来自北京市南向气团轨迹出现概率最高,影响最为突出,其次为来自东南沿海方向和内蒙古中西部方向的气团轨迹.
- 李宏姣李红陆继龙冯加良于彦婷夏芬美任丽红
- 关键词:大气细粒子正构烷烃污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