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光
- 作品数:34 被引量:144H指数:8
- 供职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脓毒性心肌病大鼠的死亡特征及机制初探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脓毒性心肌病大鼠的心力衰竭变化及死亡规律,以期对临床及时发现及研究脓毒性心肌病提供有意义的帮助。方法成年Wistar大鼠静脉注射精制内毒素(10mg/kg)制备内毒素血症动物模型。实验一:以自身对照,从死亡逆行观察以发现可能预测死亡的临床心功能表现;实验二:分别于注射内毒素后0(正常对照)、4、8、16、24、32、40、48、72h杀死6只大鼠,取左心室组织,行生化、常规病理、超微结构、基因表达观测,血清肌酸激酶(cK)于24h内测定,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a1-肌动蛋白(a-actin)基因表达。结果实验一:脓毒性心肌病大鼠心率(HR)、左室收缩期末压(LVEsP)在濒死前4h开始逐渐下降(E=22.032、Pl=0.000,F2=29.420、P2:0.000),左室内压上升/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在濒死前8h开始逐渐下降(E=17.272、PI=0.000,F2=19.685、P2=0.000),直至死亡;而左室舒张期末压(LVEDP)在整个过程中未出现显著变化(F=0.265,P=0.988)。注射内毒素4h内大鼠未见显著的心功能变化,24h内死亡率73.9%,大部分死于注射后8—16h,一旦存活超过24h的个体就有2/3的机会存活超过48h。实验二:24h内内毒素各组间C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02,P=0.805),但表现出很大的离散性。光镜及电镜结果显示,注射内毒素8h后,心肌细胞间及细胞内出现明确损害,光镜下可见心肌细胞排列混乱,毛细血管出血,心肌横纹消失,线粒体肿胀、消失,心肌力学构架破坏,心肌侧向分离;电镜下可见心肌细胞内纤维走向及横纹消失,线粒体损伤,纤维破坏,细胞问的连接受损严重。与正常对照组(0.6374-0.160)比较,注射内毒素后基因表达逐渐下降,8h达谷底(0.493±0.067),然后逐渐上升,32h达到第二个低谷(0.875±0.128),但
- 冯德光金春华薛翔项静
- 关键词:内毒素心力衰竭肌动蛋白
- 阻抗微分心动图指导下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靶向药物治疗
- 2016年
- 目的观察阻抗微分心动图(impedance cardiography,ICG)监测法指导下靶向药物治疗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将60例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ICG组和经验组,每组30例患者,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仪测定60例患者的各项指标,ICG组根据检测结果进行靶向治疗,经验组根据医师的经验选择药物治疗。2月后,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每搏外周阻力(stroke surround vascular resistance,SSVR)、射血前期(preejection period,PEP)、射血收缩指数(ejection contraction index,EPCI)、变力状态指数(inotropic state index,ISI)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ICG指导下靶向药物可以提高老年心功能不全的治疗效果。
- 程文姚杨宇刘泽杨欣林子舒邹美圣彭艳冯德光刘凌
- 关键词: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心功能不全靶向治疗
- 内毒素血症大鼠心肌细胞骨架蛋白基因表达的变化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内毒素血症大鼠心肌细胞骨架蛋白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37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两组,静脉注射精制内毒素或生理盐水,连续24h监测两组大鼠的心功能;另取54只大鼠注射精制内毒素之后不同时间点处死大鼠,取左心室心肌组织,给予常规病理切片、电子显微镜观察以及actin、tubulin、desmin等细胞骨架蛋白基因的转录水平检测。结果内毒素组大鼠LVSP在8~24h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降低,而LVEDP变化不明显,表明LPS以损害心肌收缩功能为主;显微结构实验显示给予内毒素处理不同时间段的大鼠心肌组织显微结构有明显的破坏,基因表达实验显示细胞骨架蛋白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随内毒素注射时间变化出现显著性差异。结论LPS可引起大鼠心功能及心肌细胞结构出现明显的损害,并引起心肌组织细胞骨架蛋白α-actin、tubulin基因表达发生显著的变化。
- 冯德光金春华薛翔项静
- 关键词:内毒素基因表达细胞骨架蛋白
- 长期卧床高龄患者医院内感染前后血浆白蛋白水平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探讨长期卧床高龄患者医院内感染前后血浆白蛋白(ALB)水平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住院的长期卧床且住院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的高龄患者共78例,按感染前、感染持续≥5d、感染持续≥10d以及感染进一步发展成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4个时期分为B组(n=78)、C组(n=52)、D组(n=33)、E组(n=25);随机选择同期住院非长期卧床、无感染的高龄患者作为对照组(A组, n=40)。分别检测不同时期患者血浆ALB水平、细胞免疫功能[包括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人白细胞抗原-DR(HLA-DR)及T细胞亚群];统计处理时进一步将感染前患者(B组)按血浆ALB水平分为ALB正常组(B1组,n=16)和ALB偏低组(B2组,n=62)。结果与A组相比,B组血浆ALB显著降低(P=0.000);与A组及B组相比,C、D、E三组血浆ALB均显著降低(P=0.000)。与A组相比,B1组细胞免疫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HLA-DR的表达、CD3+T细胞绝对值以及CD4/CD8比值均显著降低(P=0.000),CD8+T细胞占CD3+T细胞的百分数(CD8/CD3)显著升高(P=0.000),CD4+T细胞占CD3+T细胞的百分数(CD4/CD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及B组相比, C、D、E三组HLA-DR的表达、CD3+T细胞的绝对值、CD4/CD3以及CD4/CD8比值均显著减低(P=0.000),CD8/CD3显著升高(P=0.000);而且HLA-DR、CD3+T细胞绝对值、CD4/CD3、CD8/CD3、CD4/CD8比值与血浆ALB水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1=0.791,r2=0.638,r3=0.534,r4=-0.575,r5=0.580(均P=0.000)。结论长期卧床高龄患者医院内感染前血浆ALB已显著减低,感染后血浆ALB水平进一步下降,血浆ALB水平降低的患者其细胞免疫功能也下降,而且患者感染前后细胞免疫功能的下降与血浆ALB水平的降低密切相关。
- 吴军刘泽张源源冯德光彭艳刘凌苏磊郭振辉
- 关键词:血清白蛋白细胞免疫
- 不同方法对老年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判断价值及相关性被引量:7
- 2004年
- 目的 探讨不同检测方法对老年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判断的价值及相关性。 方法 选择 62例患者 ,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射血分数 (EF)、E峰、A峰、EF斜率、左室高峰射血率 (PER)和左室高峰充盈率 (PFR) ,并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临床心功能Ⅰ、Ⅱ、Ⅲ级相互间的核素EF的变化均有差异 ;而超声的EF的变化均无差异 ;X线造影所测EF在心功能Ⅲ级时低于Ⅰ级和Ⅱ级。临床心功能分级与核素EF、X线造影EF和超声的EF斜率呈负相关 ;超声EF与核素、X线造影EF呈正相关 ;超声、核素、X线造影的EF与PER也呈正相关 ;年龄与E峰、EF斜率和PFR呈负相关 ,与A峰呈正相关。 结论 对老年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的判断 ,临床心功能分级应参考客观检查结果 。
- 刘泽戴波王鲁妮黄纪昌王伟冯德光
- 关键词: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超声心动描记术多普勒放射性核素心室显像术放射摄影术
- 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老年难治性心衰合并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被引量:14
- 2009年
- 目的探讨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左甲状腺素片治疗老年难治性心力衰竭(RHF)并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ES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RHF并ESS的老年患者54例随机分为常规抗心衰治疗组(A组,n=32)以及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口服左甲状腺素片治疗组(B组,n=22),左甲状腺素片口服剂量为6.25~25μg/d。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血浆BNP水平、心脏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心功能NYHA分级的变化。结果A组患者治疗期间5例死于严重心律失常,其余27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BNP水平、LVEF值以及NYHA均未见明显改善(P>0.01)。B组患者治疗期间无发生死亡或严重心律失常,血浆BNP水平、LVEF值及NYHA分级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期间无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结论针对老年RHF并ESS患者,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甲状腺素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
- 刘泽吴军张源源冯德光刘玲孙杰彭艳郭振辉
- 关键词:甲状腺素难治性心力衰竭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脑钠肽
- 老年重症脓毒症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变化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 初步探讨老年脓毒症患者树突状细胞(DC)的功能变化。方法取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干部内科及内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同一时间收治的老年患者共20例,排除既往有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免疫性疾病、干扰免疫功能药物治疗史的患者,按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危重病医学会的定义分为非脓毒症组(A组)、脓毒症组(B组)、严重脓毒症组(C组)、脓毒症休克组(D组);分别分离每例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体外用人重组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白细胞介素4(IL4)培养10d后,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以及流式细胞仪鉴定,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培养前后各组细胞表面标志物的变化,并使用MTT比色法观察各组患者树突状细胞在体外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反应的能力。结果四组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组合细胞因子培养后均可分化为具有典型树突状形态的细胞,培养后细胞表面CD40,CD80,CD86及HLA-DR的表达较培养前明显增高,分别为(43.2±12.5)%/(27.3±9.3)%、(31.44±10.1)%/(22.5±8.7)%、(39.3±15.7)%/(21.9±7.7)%及(75.4±25.6)%/(58.7±16.7)%;四组患者培养后获得的树突状细胞体外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反应的能力(刺激指数)分别为(23.3±7.9)、(18.9±8.3)、(11.4±5.1)、(5.5±3.7),随患者脓毒症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减低,其中D组树突状细胞体外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反应的能力最低。结论老年脓毒症患者随着脓毒症严重程度的增加,其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功能逐渐减退。
- 吴军张源源冯德光肖飞孙杰郭振辉苏磊
- 关键词:老年人脓毒症树突状细胞
- 老年单纯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智能障碍合并精神障碍82例分析被引量:2
- 2004年
- 分析老年单纯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智能障碍合并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82例患者CT观察脑室周围低密度灶(PVLD),测定100%可诊断为血管性痴呆并有PVLD,GOTO分型I型27例,II型38例,III型17例;10例患者伴有精神症状。表明随着增龄,即使没有脑血管意外,也可能出现精神障碍。
- 王鲁妮刘泽冯德光戴波
- 关键词:老年动脉硬化性脑病合并症血管性痴呆
-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人白细胞抗原-DR表达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增龄性改变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研究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人白细胞抗原DR的表达和单核细胞体外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的增龄性改变。方法 352例不同年龄的体检者按年龄分为A组120例(20~69岁)、B组85例(70~79岁)、C组98例(80~89岁)、D组49例(90~102岁)。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表面人白细胞抗原(HLA)-DR的表达;每组随机抽取10人,用ELISA方法检测经内毒素(LPS)刺激前后PBMC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0等细胞因子的水平,并比较各年龄组PBMC表面HLA-DR表达的变化以及分泌TNF-α、IL-6、IL-10等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 A,B,C,D各组之间PBMC表面HLA-DR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F=159.712,P=0.000),且不同年龄组人群PBMC表面HLA-DR的表达呈随龄性增加(r=0.744,P=0.000);LPS刺激前各年龄组人群PBMC分泌TNF-α,IL-6,IL-10细胞因子的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LPS刺激后各年龄组人群PBMC分泌TNF-α,IL-6,IL-10细胞因子的水平较LPS刺激前均有明显增高(P<0.05);将LPS刺激后各组PBMC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进一步行组内比较发现,与A组相比,B,C,D各组分泌TNF-α、IL-6的水平明显减低(P<0.05),分泌IL-10的水平明显增高(P<0.05。结论人PBMC细胞免疫功能呈随龄性改变,其表面HLA-DR的表达呈随龄性增加;LPS刺激前各年龄组人群PBMC分泌TNF-α、,IL-6,IL-10细胞因子的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而LPS刺激后,70岁以上老年人PBMC分泌TNF-α和IL-6的水平明显减低,分泌IL-10的水平明显增高。
- 吴军刘泽王鲁妮刘凌张源源冯德光彭艳李薇
- 关键词:外周血单核细胞HLA抗原细胞因子类
- 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浆脑钠肽与同型半胱氨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 刘泽吴军张源源冯德光彭艳徐丞刘玲
- 关键词:慢性心功能不全脑钠肽同型半胱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