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凌达彬

作品数:3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篇仰韶文化
  • 1篇遗迹
  • 1篇遗址
  • 1篇葬制
  • 1篇文化
  • 1篇先秦
  • 1篇墓葬
  • 1篇封土
  • 1篇概说

机构

  • 3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薛蓉
  • 3篇凌达彬
  • 1篇朱君孝
  • 1篇郭妍利
  • 1篇白梅

传媒

  • 1篇考古与文物
  • 1篇赤峰学院学报...
  • 1篇保定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略论中国先秦封土墓——兼谈先秦墓上遗迹
2013年
封土墓,中国古代也称为"坟丘"、"墓冢"。封土墓的产生与中国先秦时期古代社会制度的变革息息相关。研究中国先秦时期封土墓的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不光能给中国古代墓葬制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而且在探索两周之际中国社会文化变革上有着一定的意义。中国先秦时期墓上遗迹自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存在了,虽然形式多样,但在东周之前,除了考古发现的一些还待商榷的疑似封土的墓葬之外,"古之墓而不坟"应为确当的。那么,封土之俗应当是在春秋早期开始的,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则迅速发展,最后到了战国时期则盛行于中国各地。
凌达彬薛蓉
关键词:先秦
两周墓地制度变革概说
2013年
墓地制度是社会形态的一种反映,是一个人族属、身份、等级在另一个世界的表现形式。在宗法等级极为森严的西周,墓地制度被看作是礼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得以加强,族葬制盛行。然而,到了东周时期,随着新兴地主的崛起,宗法等级逐渐松弛,尤其到了战国时期,这种变化更为明显,反映在墓葬制度上就是族葬制的瓦解,新的墓葬形式的产生。
薛蓉凌达彬
陕西西安米家崖遗址2010~2011年度Ⅰ区发掘简报被引量:4
2019年
2010~2011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西安市灞桥区米家崖遗址工程区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按建设施工片区分作四区,其中Ⅰ区文化遗存较为丰富,共发掘灰坑50余座,房址1座,墓葬1座,出土石器、骨器、陶器及动物骨骼等大批遗物,主要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客省庄文化,另有少量仰韶文化遗存。这批资料进一步充实了关中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遗存的内涵。
张翔宇柴怡赵晶郭昕杨海龙靳拉田朱君孝翟霖林王艳朋薛蓉薛蓉白梅凌达彬代姝珏白梅刘军幸张蕊侠赵勇孙宇航郭妍利
关键词:仰韶文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