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民
- 作品数:27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防灾科技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防灾减灾青年科技基金中国地震局教师科研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医药卫生天文地球更多>>
- 梁漱溟对中国文化第三条道路的探索及当代启示
- 2020年
- 梁漱溟在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保守主义特征,但与复古主义不同。他清楚地意识到当时中国文化所暴露的不足,指出这些缺陷是由文化的本质引起的。他以独特的视角理解中西方社会及其文化的差异,并提出中国文化在重建中的第三条道路,这种重构既不是完全接收外来文化,也不是原封不动的保留传统文化,而是去粗取精,吸收有利于中国文化长远发展的优点,整合成一种新的世界文化。
- 刘利民田一颖
- 关键词:文化保守主义
- 震灾与农业经济——以康熙七年郯城地震灾害及救灾为例被引量:2
- 2015年
- 康熙七年郯城地震,使灾区农业经济损失惨重,灾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粮食安全和财政安全失去基本的保障,严重影响着社会稳定。震后地方政府一边报灾、勘灾,一边开展自救。中央政府在接到灾情汇报后,通过赈济钱粮、蠲免赋税等手段开展积极的救灾,努力恢复灾区的农业经济。本次救灾过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民间力量紧密配合,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也为我们当今抗震救灾提供了许多借鉴。
- 刘利民
- 关键词:农业经济救灾
- 新中国抗震救灾方针政策的历史演变
- 2012年
- 抗震救灾方针政策体现了国家抗震救灾工作的根本思想。新中国抗震救灾方针政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邢台地震后地震工作方针确立、改革开放后抗震救灾工作方针调整和20世纪以来地震工作方针不断完善。中国地震工作方针以"预防"为核心,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起到积极的作用。新中国抗震救灾方针政策的历史进程,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
- 李君刘利民田一颖
- 关键词:新中国抗震减灾救灾工作邢台地震
- 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医自救运动
- 中医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基本上是中国的主导医学,但到了近代却日益衰微,尤其是进入民国,中医更是劣境重重。咎其缘由:近代以来社会动荡,瘟疫疾病丛生,新的疫病状况对于医事制度落后、医生群体成分复杂的中医界来说,难以应对;而医...
- 刘利民
-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中医界民国时期
- 文献传递
- 康熙朝应对茶业灾害思想与实践探析
- 2015年
- 康熙时期频发的自然灾害,对茶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对此康熙朝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使茶业在遭受自然灾害后能够较为迅速恢复生产,更使康熙朝成为中国茶业发展的重要阶段,而茶业的发展又使其成为推动"康乾盛世"出现的因素之一。
- 刘利民田一颖
- 关键词:茶业康熙朝灾害荒政
- 网络环境下的国家奖学金评价体系研究——以防灾科技学院为例
- 2012年
- 通过对防灾科技学院的学生评优的综合素质测评的研究,分析在网络环境下我国高校国家奖学金的评价指标体系。网络为高校奖学金的评价工作提供了更好的通道和平台,也暴露出当前高校国家奖学金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在网络环境下,通过构建当前网络环境下公正、公平、合理的国家奖学金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发挥网络在奖学金评价中的积极作用,体现国家奖学金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的积极引导作用。
- 李忠华单维锋李军刘利民
- 关键词:国家奖学金网络环境
- 秦汉时期水灾与荒政述论被引量:1
- 2010年
- 秦汉水灾频率高、规模大,甚至导致黄河的多次改道,因此了解此时期的水灾对今天的防洪减灾具有重大意义。为了更加清楚明了的阐述秦汉水灾,特从其概况、特点、原因、时人对其的认识、与水灾相关的制度方面加以论述,从而可以看到秦汉的水灾荒政措施是全面的、实际的、有效的;同时其水灾救助措施往往并非单向实行,而是全面实施和综合践行,对于当代防治水灾亦可以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 付凯强田一颖刘利民
- 关键词:秦汉时期水灾荒政
- 辛亥革命后近代武汉卫生事业的发展
- 2012年
- 近代的中国国民常被列强蔑以"东亚病夫"的称谓,因此近代卫生事业的发展,除了延长人的生命、促进人的健康,还有强国的意义,时人中许多认识到卫生与强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世界民族凡号称不洁者皆不能建设强国……洁与不洁与其国之强与不强有密切之关系"[1]1921-1-19。因此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便具有了深刻意义,笔者以辛亥革命后武汉三镇的卫生事业的发展为考察对象,从公共卫生环境、社会习俗及医疗事业的发展三方面,管窥辛亥革命的社会影响。
- 刘利民李君
- 关键词:卫生事业辛亥革命卫生环境
- 利用高校媒体培养当代大学生抗震减灾意识——基于2011年日本9级特大地震的思考
- 2011年
- 在地震灾害频发的今天,大学生必须具备防震减灾的基本知识,高校必须承担起对大学生防震减灾教育的责任。而高校媒体是宣传防震减灾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充分利用高校媒体培养当代大学生抗震减灾意识。
- 李君田一颖刘利民
-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媒体
- 高校校园防灾文化建设初探被引量:7
- 2010年
-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在5·12大地震给中国带来巨大损失的教训之上,凸显出防灾文化建设的刻不容缓,高校必须承担起建设防灾文化的重要责任。文章拟对高校校园防灾文化建设原则、现状和举措作初步的探讨。
- 田艳天兰俊丽刘利民
- 关键词:高校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