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洲
- 作品数:45 被引量:218H指数:8
- 供职机构:上海行政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哲学宗教更多>>
- 国有企业劳动关系转型的理论依据与模式选择被引量:5
- 2006年
-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导。国有企业劳动关系转型过程中问题的复杂性与系统性,要求研究者在其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清晰定义问题。为此,应该挖掘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的当代意义,界定它在新形势下应用的前提,使得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研究体现敏锐的问题意识,突出深厚的历史感。如此,才能够真正把握西方劳动关系诸流派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认识各种类型劳动关系实践的局限性与启发性所在,对当前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模式选择问题有清醒的理解和正确的甄别。
- 刘建洲
- 关键词:国有企业劳动关系
- 结社力量的困境:以农民工草根组织为对象的分析
- 农民工草根组织的兴起,面临着深刻的结社力量困境。基于这一分析,本文首先以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工草根组织为对象,探讨了其类型、功能与特点;其次,对农民工草根组织的生存策略及其发展趋势予以了概括;最后,对“处于初生状态的农民工草...
- Liu Jian-Zhou刘建洲
- 关键词:农民工草根组织阶级利益
- 文献传递
- 从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看人才测评的范式转换被引量:1
- 2005年
- 在人才测评的理论、方法论以及具体方法的背后,隐含着科学心理学的范式取向。新时期人才测评理论与实践所遭遇的深刻危机,与科学心的理学范式影响有着密切关系。科学主义心理学与人文主义心理学两大范式的张力,与后现代思潮相互激荡,汇集成心理学后现代转向的潮流。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对新时期人才测评启发甚多,它召唤人才测评理论基础、方法论及实践的创新,昭示着新时期人才测评的范式转换。
- 刘建洲
- 关键词:人文心理学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人才测评范式转换后现代转向科学主义心理学
- 企业劳资纠纷的成因分析:基于结构——主体视角的透视被引量:4
- 2011年
- 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以及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企业劳资纠纷的深层次矛盾正进一步凸现出来。劳资纠纷及劳资关系失衡,可从四种分析视角加以解释:即经济角度的分析、劳资关系失衡的制度角度解释、劳资关系失衡的政府角度解释以及劳资关系失衡的劳资主体角度解释。而要全面认识当前劳资关系失衡的原因,还需关注中国劳工政治转型中结构与主体方面的深层次因素。
- 刘建洲
- 关键词:劳资关系劳资纠纷
-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研究:一个管理者视角的分析被引量:8
- 2006年
- 随着市场经济转轨的深入和社会分化的加剧,工人阶级内部不同阶层日趋独立,阶层分化日趋明显,国有企业劳动关系格局各方主体在劳动关系管理中可支配的资源也随之发生深刻改变。国有企业劳动关系格局中管理者阶层的独立与分化,是一个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权变革与管理者身份转换对于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管理者的分化与企业内部阶层的定型化,不过是双方所占有的资源及其在生产关系体系中位置的折射。管理者角色从厂长到经理的变化,是一种深刻的名实之变。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紧张化,与管理阶层的利益觉醒与监督缺位并存有着密切联系。管理者与劳动者拥有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流动行动空间比例关系的深刻改变,对未来劳动关系的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
- 刘建洲
- 关键词:国有企业劳动关系
- 人才测评的功能分析:问题及其合法性被引量:1
- 2005年
- 中国的人才测评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新兴行业。在繁荣的背后,隐含着人才测评的合法性危机问题。学界对测评的功能分析的忽视,是这些危机的产生重要原因。应对人才测评合法性危机,有诸多策略,如:认清人才测评的社会建制机理,规避人才测评的合法性危机;说明人才测评自身固有的特点,解释人才测评的合法性危机;优化人才测评理论与方法应用的条件,减轻人才测评的合法性危机;规范人才测评的运作流程,消解人才测评的合法性危机;走出科学主义心理测评观的误区,重建人才测评的学理合法性;反对西方测评理论的话语霸权,重建人才测评的历史合法性等。
- 刘建洲
- 关键词:人才测评功能分析合法性危机
- 党员主体地位:理论意蕴、实践张力及其实现路径
- 近年来,党的权威文件多次突出强调“始终坚持党员主体地位”这一命题。该命题的提出,反映了党建理论的新发展、新突破,标志着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在这一语境下,本文探讨了如何审视党员主体地位的理论意蕴,党员主...
- 刘建洲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 东欧国家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伊万·塞勒尼的分析及其启示
- 2010年
- 从1930年代一直到1959年,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官方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统治着东欧的社会科学文献达三十年之久。很多理论家宣称,在国家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冲突的重要性已经下降了,因此,这些社会应该被认为是包含非对抗性的阶级或阶层的社会。
- 刘建洲
- 关键词: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结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塞勒社会科学文献社会主义条件
- 传统产业工人阶级的“消解”与“再形成”——一个历史社会学的考察被引量:12
- 2009年
- 中国的传统产业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国家市场转型的"第二次大转变"过程中,朝着两个方向分化:一是成为劳动力市场中的被雇佣者;二是成为下岗、失业者。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工人阶级的身份而言,前者意味着工人阶级的"再形成";后者则指向工人阶级的"消解"。本文从历史社会学的角度,对这一过程予以了初步的回顾:国有企业的再造引发了传统产业工人位置的结构性变化;新工厂政体的打造(尤其是劳动关系制度)对传统产业工人阶级再形成具有深刻影响;市场转型使得传统产业工人阶级在不同维度上,经历了一个阶级再形成的过程。当然,社会主义的市场转型与西方国家从前资本主义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套用经典理论来解释当前工人阶级再形成过程;但是,这种全然不同的工人阶级再形成实践,也为推动工人阶级形成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灵感、问题意识与动力源泉。
- 刘建洲
- 关键词:身份阶级形成
- 阶级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问题被引量:1
- 2007年
- 现代经济学对阶级问题的拒斥,包含了双重讽刺。首先,阶级已被证明是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其次,阶级在亚当·斯密和其他经济分析的奠基者的著作中,也得到很好的认识。从18世纪亚当·斯密关于早期资本主义的著作,一直到20世纪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对大萧条及其缓解措施的分析,经济理论对阶级在经济中的重要特征,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但到了19世纪晚期及20世纪,
- 迈克尔·茨威格刘建洲官进胜
- 关键词:现代经济学阶级问题经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