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华 作品数:8 被引量:21 H指数:3 供职机构: 中国水稻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理学 更多>>
李翊云《千年敬祈》中的“孤独”主题研究 李翊云用自己非凡的创作才能成功地在美国文学界赢得一席之地。其短篇小说平淡无奇的含蓄叙事之下暗流涌动。她的创作多关注小人物的残缺人性,尤其那些被历史所吞没的小人物,并一贯坚持对非常态下的挫败且孤独的人性的关注,具有超越文化... 刘淑华关键词:美国小说 主题思想 基于图像的水稻纹枯病智能测报方法 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目前水稻纹枯病测报依赖人工调查水稻发病丛数、株数和每株严重度来计算其病情指数,操作专业性强,费时费力且数据难以追溯。本研究提出基于图像的水稻纹枯病病斑检测模型和发生危害分级模型,为水稻纹枯病智能测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便携式图像采集仪采集田间水稻纹枯病图像,研究不同目标检测模型(Cascade R-CNN和RetinaNet)和特征提取网络(VGG-16和ResNet-101)对水稻纹枯病病斑的检测效果,筛选出具有较好检测效果的模型。针对Cascade R-CNN模型检测纹枯病病斑存在漏检现象,根据纹枯病病斑呈现形状不规则、大小和位置多变的复杂情况,对Cascade R-CNN进行改进,添加OHEM结构均衡难易样本,选择边框回归损失函数,通过精准率、漏检率、平均精度和P-R曲线来评价不同模型的检测效果。在改进的Cascade R-CNN-OHEM-GIOU模型检测结果基础上,分别建立基于病斑面积和病斑数的水稻纹枯病丛发生危害分级模型,通过决定系数(R^(2))和Kappa值筛选分级模型。【结果】在相同主干网络条件下,Cascade R-CNN模型较RetinaNet模型对水稻纹枯病具有更好的检测效果,其中Cascade R-CNN-ResNet-101目标检测模型效果最佳,病斑检测准确率为92.4%,平均精度为88.2%,但漏检率为14.9%。改进的Cascade R-CNN-OHEM-GIOU检测模型有效解决了样本不均衡问题,添加边框回归损失函数有效降低了漏检率,较Cascade R-CNN-ResNet-101模型降低8.7%,平均精度提高到92.3%。以人工分级结果作为标准,基于病斑面积的水稻纹枯病发生危害分级模型在0—5级分级准确率分别为96.0%、90.0%、82.0%、76.0%、74.0%和96.0%,平均分级准确率为85.7%,Kappa系数为0.83,基于图像的水稻纹枯病丛发生危害分级与人工分级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基于图像的水稻纹枯病智能测报方法可实现病斑自动检测和发生危害自动分级,提高了测� 韩晓彤 杨保军 李苏炫 廖福兵 刘淑华 唐健 姚青关键词:水稻纹枯病 褐飞虱翅型分化内分泌机理研究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是水稻的主要害虫,其成虫具有明显的翅二型现象,即能作长距离飞行的长翅型和无飞行能力的短翅型。褐飞虱翅型的分化受多种因子的影响,虽然目前机理还不是很明确,但激素调控机理... 刘淑华关键词:褐飞虱 翅型分化 文献传递 亚致死剂量吡虫啉和吡蚜酮对褐飞虱生物适合度的影响 被引量:9 2012年 全面评价了亚致死剂量吡虫啉和吡蚜酮对褐飞虱繁殖力和生存力的长期影响。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吡虫啉和吡蚜酮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LC50分别为42.41mg/L和396.46mg/L,吡虫啉毒力约是吡蚜酮毒力的9.35倍。通过建立褐飞虱在吡虫啉和吡蚜酮亚致死剂量(LC30)作用下的生命表,发现褐飞虱在两种药剂处理下生物适合度都有所下降,分别为对照试虫的83.8%和8.4%。吡虫啉处理试虫仅羽化率明显低于对照,而吡蚜酮处理试虫的羽化率、雌虫比例、雌成虫寿命和卵孵化率各参数都明显下降。亚致死剂量的吡蚜酮使褐飞虱日产卵节律和卵孵化高峰都有所推迟,这可能是吡蚜酮对褐飞虱产生取食抑制作用进而导致其生殖器官发育缓慢造成的。 刘淑华 杨保军 刘双 丁志平 刘泽文 唐健关键词:褐飞虱 吡虫啉 吡蚜酮 亚致死剂量 生物适合度 褐飞虱对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抗药性分子检测方法 本发明褐飞虱对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抗药性分子检测方法属于抗药性综合治理和褐飞虱综合防治范畴。一种褐飞虱对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抗药性分子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如下步骤实现:提取单头褐飞虱2-3龄若虫基因组DNA;PCR反应体系;PC... 刘泽文 姚香梅 丁志平 刘淑华文献传递 褐飞虱对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抗药性分子检测方法 本发明褐飞虱对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抗药性分子检测方法属于抗药性综合治理和褐飞虱综合防治范畴。一种褐飞虱对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抗药性分子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如下步骤实现:提取单头褐飞虱2-3龄若虫基因组DNA;PCR反应体系;PC... 刘泽文 姚香梅 丁志平 刘淑华环丙氟虫胺对二化螟的室内生物活性及与不同类型杀虫剂混用田间防效初探 2025年 [目的]为筛选防治二化螟高效低毒轮换及混用药剂,对新型间苯二酰胺类杀虫剂环丙氟虫胺进行了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及与5种不同类型杀虫剂混用的田间防效研究。[方法]采用浸虫法测定环丙氟虫胺对二化螟2龄幼虫的室内生物活性,开展环丙氟虫胺单用及其与5种不同作用机制杀虫剂混用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环丙氟虫胺对浙江4个二化螟种群的LC50为0.20~0.24 mg/L,显著低于氯虫苯甲酰胺、甲氧虫酰肼,略低于乙基多杀菌素。20%环丙氟虫胺SC分别与25%乙基多杀菌素WG、24%甲氧虫酰肼SC、5%阿维菌素EC、25%喹硫磷EC混用,对二化螟防效均在90%以上,高于复配制剂34%乙多·甲氧虫SC 102 g a.i./hm^(2),其中20%环丙氟虫胺SC 30 g a.i./hm^(2)与25%乙基多杀菌素SC 25 g a.i./hm^(2)混用效果最佳,第2次药后20 d保叶效果和杀虫防效分别为97.59%、98.35%。[结论]环丙氟虫胺对二化螟具有良好的室内生物活性,单独或与常规二化螟防治药剂混用时田间防效显著,待上市后可以作为首选轮换药剂,可单用也可与乙基多杀菌素或甲氧虫酰肼混用,田间危害较轻时可以与阿维菌素或喹硫磷混用。 董代幸 罗举 刘淑华 孙泉良 陈瑞关键词:二化螟 生物活性 防效 不同地区灰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 被引量:7 2015年 为了明确全国不同稻区灰飞虱对吡虫啉的抗药性水平及其抗性机制,2012年采用点滴法测定了16个灰飞虱田间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倍数和3种增效剂在10个抗性种群中对吡虫啉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安徽安庆、合肥、江苏南京、盐城和无锡5个地区种群达到高抗水平(抗性倍数为74.1~91.2);浙江杭州、台州、湖州3个种群达到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35.8~47.7),福建福州和广东广州达到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8.4~21.3),其他地区种群处于敏感性下降阶段。增效剂增效结果表明,氧化胡椒基丁醚(PBO)和磷酸三苯酯(TPP)在5个高抗种群和2个低抗种群中对吡虫啉均具有增效作用,表明P450单加氧酶和羧酸酯酶是抗性产生的主要代谢机制,而3个中抗种群中,仅PBO对吡虫啉表现出显著的增效作用,说明这3个种群仅有P450单加氧酶是其抗性上升的主要代谢机制。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在测定的10个种群中对吡虫啉均没有增效作用,说明谷胱甘肽S-转移酶没有参与其抗性上升。建议在中等水平至高水平抗性地区暂停使用吡虫啉防治灰飞虱。 刘淑华 施必富 葛赏书 杨保军 刘泽文关键词:灰飞虱 吡虫啉抗性 生化机制